简介:求助者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在父母坚持下被迫上了一所三本院校,入学后发现学校各方面条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差,宿舍同学都是外地的,没有共同语言。军训期间,因为玩手机被教官当众严厉批评,自尊心严重受损,哭着跑回宿舍。之后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睡眠不好,胃口不佳,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还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无奈与父母沟通未果,转而求助辅导员劝说其父母同意退学。经过收集资料,排除了求助者患有精神病性或神经症性的可能,鉴定为新生适应不良,属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了阶段性的心理咨询目标,主要用合理情绪疗法予以咨询,经过4次咨询,来访者情绪稳定,同学关系好转,咨询效果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互动式孕晚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产时认知能力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开展产前检查的98例初产妇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将98例初产妇分为互动式干预组(n=49)与对照组(n=49),对于互动式干预组产妇,由我院资深护理人员为其讲解产前知识,同时帮助产妇了解新生儿护理方式与产房环境。对于对照组,仅开展常规护理,不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结果互动式干预组产妇分娩知识、态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娩情况、新生儿Apgar得分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互动式孕晚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升产妇的产时认知能力,降低剖宫产率,该种护理措施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出。
简介:目的评价双时相显像在胰腺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胰腺癌患者和10例胰腺良性病变患者进行^18F-FDGPET双时相显像(早注射FDG后50-60min行早期显像,注射后120-150min行延迟显像),测定两次显像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uptakevalue,SUV),并计算SUV变化率(ΔSUV)。结果胰腺癌组SUV早期显像=4.63±2.09,SUV延迟显像=5.86±2.74,ΔSUV=(24.76±15.58)%,差异有显著性(t=7.94,P〈0.01)。而胰腺良性病变SUV早期显像=2.48±0.95,SUV延迟显像=2.81±1.18,ΔSUV=(12.66±20.97)%,差异有显著性(t=2.67,P〈0.05),且胰腺癌组SUV延迟显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t=2.25,P〈0.05)。结论胰腺恶性病变SUV延迟显像升高的幅度高于良性病变,但黏液腺癌SUV延迟显像升高的幅度低于良性病变,总体而言,双时相显像方法简便,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材质的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对导管置入血管及导致患者感觉异常的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腰椎-硬膜外联合阻滞的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40例,年龄23~36岁,体重55~75kg,ASA分级Ⅰ或Ⅱ级。足月妊娠且无妊娠期并发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60例,普通聚氯乙烯硬膜外导管组(A)、进口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组(Arrow公司,美国)(B组),其中A组又分为A1组(硬膜外腔导管置入长度3cm),A2组(硬膜外腔导管置入长度10cm);B组又分为B1组(硬膜外腔导管置入长度3cm),B2组(硬膜外腔导管置入长度10cm)。于侧卧位下行L2-3间隙硬膜外腔穿刺术,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后连接注射器回抽,各组产妇如回抽血液通畅说明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置管过程中如产妇自诉有腰腿部、背部等触电般发麻疼痛等刺激症状视为感觉异常。结果与A1组比较A2组置入血管及置管时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1组、A2组比较B1、B2组置入血管及置管时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中,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及引起感觉异常的不良并发症方面,导管置入长度不是主要原因,但进口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在减少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及引起感觉异常方面优于普通硬膜外导管。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七氟醚、依托咪酯用于麻醉诱导时对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去年我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住院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0人。两组全麻诱导均行静注咪达唑仑0.03mg/kg、芬太尼3?g/kg、顺苯阿曲库氨0.2mg/kg,A组用七氟醚完成麻醉诱导,B组用依托咪酯完成麻醉诱导。监测麻醉诱导前(t0)和麻醉后插管前1分钟(t1)、插管后3分钟内(t2)、插管后5分钟(t3)、插管后10分钟(t4)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t0、t1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有下降,心率稍升高;t2时B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较t0、t1时升高,t1、t0和t2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t3、t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依托咪酯联合其他基础全麻诱导药不能降低插管相关应激反应心率和血压的升高,而七氟醚联合其他基础全麻诱导药较依托咪酯能较好地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主因左臀部虫叮咬有刺痛感2d,于2013年6月20日就诊。患者2d前去黄山旅游后,左侧臀部有刺痛感,自检看到一虫叮咬皮肤,虫体逐渐变大、饱满,自行无法去除。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患者左侧臀外侧皮肤叮嵌一花生米大小紫褐色椭圆形虫体;放大镜观察其有四对末端尖锐的足,喙器已深深刺入皮肤,不易脱落,叮咬处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图1)。诊断:蜱叮咬。给予2%利多卡因1ml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局部封闭叮咬处周围皮肤,同时用液体石蜡厚涂虫体头部使其窒息而松口,5min后用镊子轻拉出虫体,用碘伏消毒伤口,给予罗红霉素150mg每日2次口服共3d,预防感染;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日1次口服共7d,预防中毒症状。嘱患者症状加剧及时就诊。2周后随访,患者叮咬处已愈合,全身无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Airtraq可视喉镜与直接喉镜在急诊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中的血儿茶酚胺浓度变化,探讨Airtraq可视喉镜在该类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2例需要紧急气管插管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M两组,每组各36人。A组患者采取Airtraq可视喉镜气管插管,M组采取普通喉镜进行气管插管,比较插管前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变化。结果A组患者的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比M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rtraq可视喉镜在急诊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气管插管应用中应激反应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其他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在缩小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作用。方法选择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及奈替米星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同时选择4种临床常用的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进行试验。应用E试验法测定4种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和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的MIC;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4种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单药及联合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对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的防耐药突变浓度,计算选择指数,根据联合前后选择指数的变化,观察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后对其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单药对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6、〉32、16、32;联合阿米卡星后其选择指数分别为:1、2、4、4;联合妥布霉素后其选择指数分别为:2、2、8、8;联合奈替米星后其选择指数分别为:2、4、8、16。结论4种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在分别联合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明显缩小,可以有效减少耐药突变株产生,以联合阿米卡星后的作用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