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在剖宫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TAP阻滞麻醉,观察组40例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超声引导TAP阻滞麻醉,比较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切皮后、娩出胎儿后、腹腔清理时、手术完成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4、8、16、24、36小时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牵拉反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2.50%、10%,低于对照组57.50%、32.50%,观察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的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中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术后有良好持续镇痛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腹横肌平面阻滞中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本实验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以此时段内收治的60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各30例,以罗哌卡因麻醉为对照组,以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麻醉为观察组,分析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麻醉的价值所在,并对比两组的疼痛评分,麻醉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麻醉苏醒时间对照组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腹横肌平面阻滞患者,效果显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减少麻醉苏醒时间,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去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对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CSEA)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进行择期剖宫产术分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单胎妊娠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是否发生CSEA后低血压,将其分为低血压组(n=36)与对照组(n=44)。对2组产妇采取L3~4腰椎间隙CSEA,于蛛网膜下腔15 s内推注0.5%重比重布比卡因2.4 mL。2组产妇CSEA注射药物后15 min内,每1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平面及其时间,并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对于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价值,并确定其最佳临界值。本研究方案经病例收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年审(030)号],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产妇年龄、身高、孕龄、人体质量指数(BMI)、脑脊液流出时间、CSEA注射药物后至恢复仰卧位时间、CSEA注射药物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失血量及尿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低血压组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时,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为T5(T6~T4),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时间为CSEA注射药物后8 min(7~8 min),均显著低于组内人体感觉最高阻滞平面T4(T4~T3)和短于组内人体感觉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CSEA注射药物后10 min(9~11 min),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030、P<0.001, Z=-6.732、P<0.001)。低血压组产妇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与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CSEA注射药物后3 min(3~4 min)、6 min(5~7 min)与10 min(9~11 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CSEA注射药物后5 min(5~6 min)、8 min(7~9 min)与11 min(10~12 min),而低血压组人体感觉最高阻滞平面T4(T4~T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T5(T5~T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32、-4.202、-3.369、-3.399,均为P<0.001)。②对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95%CI:0.787~0.955,P<0.001)与0.769(95%CI:0.661~0.856,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CSEA注射药物后4 min与7 min,此时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664、0.407,敏感度分别为77.8%与54.6%,特异度分别为88.6%与86.1%,前者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价值更高。结论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可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CSEA后低血压的发生,可为剖宫产术CSEA后低血压的预警与及时干预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CT多平面重组技术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肿瘤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03例,均给予CT薄层扫描检查,将其原始数据以CT多平面重组技术展开各个方向的图像重建,观察图像表现,并与横断位上对比。结果:与横断位图像观察结果相比,CT多平面重组技术图像在短毛刺征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片状阴影、大片实变、支气管征、空气半月征以及磨玻璃方面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采用CT多平面重组技术可实现早期诊断,早发现,能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技术在小儿隐性脊柱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4年9月收治的小儿隐性脊柱裂患者100例,对其实施螺旋CT检测,对比不同重建方式对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诊断技术能清晰显示患儿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二维CT扫描显示70例患儿椎板分离、椎管后方附件局部骨缺损,22例椎管腔有骨性间隔形成脊柱纵裂;多平面重建确诊73例局部骨缺损、25例脊髓纵裂;三维重建成像确诊75例局部骨缺损、25例脊髓纵裂,二维CT和多平面重建漏诊的是较小裂缝影的脊柱裂患儿。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技术能为小儿隐性脊柱裂的诊断提供更丰富、准确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激发次数和图像空间采样重建算法(image reconstruction using image-space sampling, IRIS)对颅底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multi-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S-EPI DWI)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49例,年龄(42.00±19.3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单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ingle-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SS-EPI DWI)序列和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分别为8、6、4、2)。测量计算两侧小脑和脑干脑桥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两位观察者采用五分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位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使用Friedman检验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ADC、SNR、CNR及主观评分与SS-EPI DWI序列的差异性。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后续多重比较并对P值做Bonferroni校正。结果两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795、0.871、0.782、0.880、0.847)。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间比较,两侧小脑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当激发次数为8时,MS-EPI DWI序列左脑桥脑干处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4、2时两侧脑桥脑干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8、6、2时,MS-EPI DWI序列两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及主观评分均大于SS-EPI DWI序列;其中当激发次数为6时,左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和右侧小脑SNR、CNR,右侧脑桥脑干SNR及主观评分较SS-EPI DWI序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具有SNR较高、几何畸变小等优势。对于颅底部成像,临床推荐使用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为6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用于肋骨骨折内固定术镇痛的效果。方法肋骨骨折需行内固定术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静吸复合麻醉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进行超声引导下SAPB,对照组患者不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前、术中及术后2 h时心率、SBP、DBP、SpO2,术前及术后12、24、72 h VAS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布托啡诺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心率、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SpO2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12、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布托啡诺用量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躁动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APB,可有效降低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布托啡诺用量,维持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躁动及并发症。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可以应用于胸腰部手术后镇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ESPB自2016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超声引导下ESPB的解剖基础,阐述了ESPB起效的理论学说,归纳了ESPB在胸腹部及腰椎等手术的临床应用,总结了ESPB的优缺点及并发症,并将ESPB与胸腰部其他常用镇痛阻滞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超声引导下ESPB具有诸多的优点、极少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在麻醉和疼痛领域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能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文章旨在探究ESPB的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双源CT扫描,薄层数据进行胆道多平面重组,对梗阻原因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梗阻病变32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27例,单纯炎性狭窄5例,双源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3.75%、100%;恶性梗阻病变18例,其中胰头癌9例,胆管癌5例,胆囊癌侵犯胆管2例,壶腹部癌2例,双源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总体50例中定性准确率92%,定位准确率100%。结论双源CT胆道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梗阻扩张的胆道结构,提高对梗阻部位的定位、定性诊断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青少年患者5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平均(60.8±15.9)ml,手术操作用时平均(95.4±20.3)min,住院时间平均(17.2±3.1)d;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8±1.5)个月。本组50例患者,优36例,占72%;良12例,占24%;差2例,占4%;优良率为96%。本组无畸形愈合、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青少年病例,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案治疗,可缩短病程,加快骨折愈合进程,促踝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且具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单平面法检测口服超声助显剂后的成年人胃排空率,并探讨其正常值范围。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5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体检中心志愿接受胃功能超声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06例。依据年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18~39岁)50例、中年组(40~59岁)39例、老年组(60~79岁)17例。应用超声单平面法,对106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胃底、胃体及胃窦超声检查。测量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即刻、30 min、60 min时胃底、胃体及胃窦部面积,并计算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30 min及60 min时胃排空率(GER30、GER60)。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正常值范围。结果106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超声检查,其中胃窦部单平面测量成功率为100%(106/106),胃体部为98.11% (104/106),胃底部为97.17%(103/106)。正常成人胃底、胃体及胃窦横断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步递减。其中胃窦部GER60较胃底部和胃体部GER6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3.93,P均<0.05);胃窦部GER30较胃体部GER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而胃体部所测GER30及GER60与胃底部所测GER30及GER6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组及不同年龄组胃排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ER30正常参考值的95%CI胃底、胃体、胃窦分别为30.77%~34.19%、32.99%~36.57%、29.41%~32.78%;GER60正常参考值的95% CI胃底、胃体、胃窦分别为51.67%~55.31%、52.61%~56.44%、47.77%~51.16%。结论应用超声单平面法可初步建立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胃排空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下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40例椎管内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试验组注入0.25%罗哌卡因20ml,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术后所有产妇均使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比较两组术后4,8,12和24h动态、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切口VAS、镇痛泵按压次数等。记录腹横肌平面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和8h动态VAS试验组为(4.1±1.7)和(5.3±1.8)分,对照组为(6.3±2.0)和(7.0±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和8h切口VAS试验组为(0.9±0.4)和(1.2±0.8)分,对照组为(3.6±2.1)和(6.8±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试验组(2.8±1.4)次,对照组(4.0±1.9)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镇痛曲马多用量试验组(214±12)mg,对照组(224±15)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腹横肌平面阻滞穿刺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镇痛效果明确,且安全有效,可以作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简介: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32例,探讨其螺旋CT征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此类型骨折治疗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依据手术治疗方式选取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45例患者。实验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治疗。临床随访12个月,观察并比较两个组别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通过以上数据探讨探讨锁定钢板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在临床疗效上,实验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不良反应上,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后者,统计结果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在此类骨折治疗中可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估上颌非对称旋转在矫正平面偏斜不对称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总结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例平面偏斜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拍摄术前螺旋CT及术前、术后头颅正位片,术前在计算机辅助下模拟手术,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不对称旋转上颌平面,并将模拟数据用于手术中。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面部外形差异。结果32例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软硬组织取得良好对称性,面部外形协调美观。术后双侧上颌骨高度差异[(0.6±0.5)mm]小于术前上颌骨高度差异[(4.7±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72,P〈0.001)。术后平面偏斜度[(0.5±0.5)°]小于术前平面偏斜度[(4.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01)。术后非对称率[(0.7±0.6)%]小于术前非对称率[(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40,P〈0.001)。结论(1)数字化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能够模拟手术过程,设计手术方案,重建术后软硬组织形态并指导正颌手术的准确截骨;(2)上颌非对称旋转能够矫正上颌平面偏斜畸形,达到面部软硬组织对称协调,改善面部不对称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