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谁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是谁?海外华人如何自我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海外华人?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心理分析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要素构成、表现方式及生成机制进行一个架构式的检讨。文章首先指出,文化认同主要由文化范畴认知、文化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和文化价值卷入四个互为关联且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进而文章提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在社会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乐意公开声称自己的华人身份,偏好中华文化的部分相关范畴,积极参与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为人处世,以及关注祖籍地及当代中国的发展;最后文章对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建构的若干社会情境因素进行了检讨。
简介:在新技术革命形势的感召下,作者结合职务进修理论学习,对中学劳动技术教学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在《劳动技术·电子技术》活动课的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也在相关类的比赛中频频得奖。笔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思维科学理论总结这些教学经验,试图说明劳技学科对学生理性素质迅速提高的责任,指出在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中普遍存在轻视劳技课的观念和现象。阐述从青少年思维、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培育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理论依据,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浓缩法”、“黑箱法”、“比喻法”等教学技巧,探讨劳技教材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劳技教师本身的理性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从而对劳技学科提高学生理性素质的问题作出较为全面的探讨。
简介:佛学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学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程,造成不少人对佛学的误知误解。剖析所有误解,我以为最为普遍的误知是将佛学视为一种空洞的学说,视为对未知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构想,是一种渺茫的精神寄托。由此认为佛学对现实世界是视而不见的,是不正视现实的,或者说对现实世界是无能为力的,是束手无策的,是回避的。因而许多人轻视佛学,不承认佛学的社会价值,有人甚至认为佛学是闲人之学,认为佛学与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现实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自身独有的学术特质,即整体性和广泛的具体性,这是其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航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根基。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这种特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学术意识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达成共识。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更好地发展,在学科设立十多年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出发,需要培育自觉地研究理论的意识,包括阐释理论、应用理论、发展理论;培育自觉地研究人的意识,既要从宏观的人民的角度进行研究,也要从具体的人、人群、阶层的角度进行研究;培育自觉地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意识,加强智库建设;培育自觉地进入和研究网络的意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真正能够在网络上“生存下来”,真正起到育人作用;培育自觉地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对接的意识,提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接地气;培育自觉地进行中国创新的意识,创新中国的学派和概念,形成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
简介:儒家的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的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的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的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的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的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的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的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的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的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的成德准则。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