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报告1例以分泌性中耳炎为首发表现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患者青年女性,分泌性中耳炎后1个月出现头痛,头强化核磁提示弥漫性肥厚性硬脑膜炎,考虑免疫系统疾病,抗核抗体阴性、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升高、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升高,给予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有效,但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故给予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病情控制稳定。以分泌性中耳炎为首发表现的ANCA相关肥厚性硬脑膜炎病例临床少见,目前尚缺乏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在临床工作中,中耳炎后头痛的病例往往会首先想到颅内感染,从而忽略免疫系统疾病,故特此报道该病例以引起耳鼻喉科医师的关注。
简介:摘要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与生俱有的抵抗体外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的一系列防御能力,与适应性免疫不同,其作用广泛,非针对特定抗原,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一种常见病,尤其在儿童多发,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相关机制又存在冲突和交叉。近年来随着对中耳免疫学研究的深入, 固有免疫在OME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证实。本文主要对现有的固有免疫与OME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帮助进一步理解OME发病的免疫学基础,并从儿童固有免疫的特殊性角度解释OME易在儿童中发生的原因,以期为今后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在临床耳部疾病患者当中,分泌性中耳炎十分常见,且临床患病率也较高。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当中,小儿患儿并不少见,且与成年患者相比,小儿患儿的生理结构更为特殊,且病理特点也较为不同。如果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无法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患儿的病情会出现进展,这会导致其症状更为严重,且患儿的耳部功能也会出现明显下降,这不仅会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对其生长发育也十分不利。目前,临床针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方案类型角度,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综述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临床保守治疗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在使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再采取鼓膜穿刺抽液和药物灌洗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过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结论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鼓膜穿刺抽液和药物灌洗进行联合治疗,对于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有效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治与护理。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共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早期诊断与治疗,其中实验组患儿采用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儿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52.00%、26.00%、20.00%、2.00%,总有效率达98.00%;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0.00%、20.00%、26.00%、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及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地改善其听力,提高临床疗效,故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医疗技术逐渐的提高,研究中尚未明确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认为咽鼓管功能异常或感染可能是主要发病原因。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通过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应用表面活性物质,缓解症状,降低不适感。后者利用鼓膜穿刺手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或是造孔手术治疗。近年来,在医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法、电子鼻腔喉镜下的药物注射治疗法,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促进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使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充分发挥细胞因子拮抗剂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预防以及治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治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收治的 100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50例,对照组 50例。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开始时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患儿入院时就开始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护理干预以后,其病情康复达到出院条件的平均治疗时间为 2周;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护理干预以后,其病情康复达到出院条件的平均治疗时间为 5周。结论:在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入院时,便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指导护理、机体护理、检查护理等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缩短治疗病程,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医疗技术逐渐的提高,研究中尚未明确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认为咽鼓管功能异常或感染可能是主要发病原因。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通过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应用表面活性物质,缓解症状,降低不适感。后者利用鼓膜穿刺手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或是造孔手术治疗。近年来,在医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法、电子鼻腔喉镜下的药物注射治疗法,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促进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使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充分发挥细胞因子拮抗剂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预防以及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