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delQKP1507-1509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人胚肾293(HEK293)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一步法构建SCN5A-delQKP1507-1509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PEGFP-delQKP-hH1,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分别转染HEK293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钠通道蛋白在HEK293细胞的表达与定位,Western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经电泳及DNA测序显示突变型1507-1509位点成功缺失9个碱基,野生型与突变型均在HEK293细胞膜上表达,且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钠通道基因SCN5A-delQKP1507-1509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 标签: 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SCN5A基因 定点突变 真核表达载体 人胚肾293细胞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参麦养阴胶囊对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心电图QT间期及ST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参麦养阴胶囊,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心电图QT间期(QTc)、QT离散(QTd)及ST段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QT间期(QTc)、QT离散(QTd)及ST段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养阴胶囊在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传统用药的疗效,促进病情稳定。

  • 标签: 参麦养阴胶囊 冠心病室性早搏 QT间期(QTc) QT离散度(QTd) ST段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尼可地尔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心电图QT离散(QTd)、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情况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55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5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进行治疗,进行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尼可地尔 冠心病 心电图QTd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尼可地尔应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电图QT离散(QTd)、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8月到2021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的8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试验,以盲选法将其选入治疗组和比较组,各41例;比较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采用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电图QTd。结果:相比较比较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比较组,心电图QTd比比较组小,P

  • 标签: 尼可地尔 冠心病 效果 心电图QTd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校正QT间期(QTc)延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乳腺科接受4个周期蒽环类药物治疗的27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且QTc<440 ms,收集治疗后心电图发现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QTc的变化。将QTc≥440 ms判定为延长,其中78例QTc延长(QTc延长组),201例无QTc延长(QTc未延长组)。对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Tc延长的影响因素,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计算QTc延长发生率。根据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心脏毒性症状和心电图结果评估心脏毒性。结果治疗后发生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78例(28.0%)QTc延长,22例(7.9%)ST-T改变,18例(6.5%)窦性心动过缓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Tc延长组和QTc未延长组间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表柔比星48与73例,吡柔比星10与33例,多柔比星4与12例,多柔比星脂质体16与83例),使用右雷佐生治疗(4与31例),伴有冠心病(4与2例)、超重/肥胖(42与80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4,P<0.01;χ2=5.43,P=0.02;χ2=4.56,P=0.03;χ2=4.51,P=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不同种类的蒽环类药物(OR=1.42,95%CI:1.37~1.48,P=0.02)和超重/肥胖(OR=1.23,95%CI:1.16~1.30,P=0.04)与QTc延长发生率呈正相关。蒽环类药物中致QTc延长发生率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者最低,为16.2%(16/99),表柔比星治疗者最高,为39.7%(48/121)。预防使用右雷佐生治疗者QTc延长发生率降为11.4%(4/35)。乳腺癌伴有冠心病或超重/肥胖导致QTc延长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和34.4%(42/122)。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胸痛、心悸、气短等心脏毒性症状,心电图未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结论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虽然QTc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但近期未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脏毒性。乳腺癌患者合并冠心病或超重/肥胖更容易出现QTc延长。预防使用右雷佐生或选择蒽环类药物中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可降低QTc延长的发生率。

  • 标签: QT延长综合征 蒽环类 乳腺肿瘤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价值,及其对患者QT离散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常规治疗+左西孟旦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7.80%,36/41)高于对照组(65.85%,2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暂室性心动过速、QT离散、校正QT离散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左西孟旦有利于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心力衰竭 左西孟旦 QT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Tei指数联合校正QT离散(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和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评估无创正压通气对早产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接受无创正压通气的胎龄28~32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早产儿。根据使用无创正压通气设置的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MAP),分为低压组(≤6 cmH2O,1 cmH2O=0.098 kPa)、中压组(>6~<9 cmH2O)和高压组(≥9 cmH2O)。监测无创正压通气0~2 h内及使用稳定的MAP持续通气12 h后右心室Tei指数、QTcd和血BNP。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积矩相关性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178例进入本研究,其中低压组75例,中压组62例,高压组41例。(2)使用稳定的MAP持续通气12 h后,高压组右心室Tei指数和QTcd大于中压组和低压组[Tei指数:(0.38±0.05)与(0.33±0.04)和(0.33±0.04),F=29.18;QTcd:(27.6±4.2)与(22.8±4.4)和(22.2±4.2)ms,F=23.26;P值均<0.001];中压组右心室Tei指数和QTcd与低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血BNP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1.33,P=0.267)。(3)与无创正压通气0~2 h内相比,使用稳定的MAP持续通气12 h后,高压组右心室Tei指数和QTcd增大[Tei指数:(0.38±0.05)与(0.34±0.04),t=-6.61;QTcd:(27.6±4.2)与(23.4±4.4)ms,t=-5.06,P值均<0.001];中压组与低压组右心室Tei指数和QTcd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3组持续通气12 h后血BNP水平与0~2 h内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值均>0.05)。(4)右心室Tei指数和QTcd与MAP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6和0.50,P值均<0.001)。结论当MAP<9 cmH2O时,无创正压通气对RDS早产儿心功能无明显影响;较高压力(MAP≥9 cmH2O)、较长时间(>12 h)的无创正压通气,对RDS早产儿右心功能有一定影响。

  • 标签: 正压呼吸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 心电描记术 利钠肽,脑 婴儿,早产
  • 简介:目的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对153例单一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药物达临床最大剂量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QT/QTc间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治疗后QT/QTc间期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氯氮平治疗后QT/QTc间期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t=5.294、3.243,P〈0.01)。治疗前不同药物组QT/QTc间期经方差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不同药物组QT间期有显著性差异(F=8.759,P=0.000);两两比较显示,治疗后QT间期平均值利培酮组、阿立哌唑组〉氯氮平组(P〈0.01);不同药物治疗后QT间期平均值长短顺序依次为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氯氮平。结论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QT/QTc间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利培酮组的QT间期最长,氯氮平组最短。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不良反应 心血管疾病 心电图 QT/QTc间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临床分析予以探讨。方法为我院所选的11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每个导联连续测量5个Q-T间期,取其Q-Td值开展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组Q-Td明显增大,并且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Q-Td增大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患者Q-Td增大其死亡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通过测量冠心病患者的Q-Td,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病变程度有一个间接的判断,这能够为临床上获取心室应激性恢复紊乱时的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Q&mdash T离散度 死亡率
  • 简介:Q—T间期离散(QTd)是指同一份心电图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其大小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的程度,QTd是1990年由Dag等首先提出,又称心肌复极离散,对预测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有重要临床价值。QTd增加是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评估急性心肌梗塞(AMI)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电图 Q-T离散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延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21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分为CIMT≥1.0 mm组(110例)和CIMT<1.0 mm组(102例)。同时依据QTc间期将患者分为QTc间期延长组(QTc间期>440 ms,50例)和QTc间期正常组(QTc间期≤440 ms,162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与CIMT<1.0 mm组患者比较,CIMT≥1.0 mm组年龄、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肌酐、血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均P<0.05)。CIMT≥1.0 mm组QTc间期(419.2±42.6)ms,长于CIMT<1.0 mm组(396.5±45.2)ms(t=3.849,P<0.01)。QTc间期延长组CIMT(1.2±0.3)mm高于QTc间期正常组(0.9±0.3)mm(t=6.956,P<0.01)。QTc间期延长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6.0%(38例)、32.0%(16例)和44.0%(22例),高于QTc间期正常组的44.4%(72例)、18.5%(30例)和25.9%(4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9、4.087和5.922,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肌酐、血尿酸、C反应蛋白、QTc间期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间期>440 ms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QTc≤440 ms患者的1.761倍(OR=1.761,95%CI:1.460~3.126,P<0.01)。结论QTc间期延长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应重视心电图QTc间期的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糖尿病,2型 QT延长综合征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制晚钠电流的药物对短QT间期心脏可能的电生理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制备兔离体心脏电生理研究模型。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80只,首先任意选取34只,未用药时为对照A组(n=34)、给予IKATP开放剂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A组(n=34),再从吡那地尔A组中选取27只,联用钠通道抑制剂或传统的用于治疗短QT综合征的药物奎尼丁后分为雷诺嗪联用组(n=9)、美西律联用组(n=9)、奎尼丁联用组(n=9)。在剩余的46只新西兰兔中选取19只,未用药时为对照B组(n=19),给予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B组(n=19)。其余27只分为雷诺嗪单用组(n=9)、美西律单用组(n=9)、奎尼丁单用组(n=9)。采集对照A组、吡那地尔A组的心电生理参数,在对照B组、吡那地尔B组中采用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采集吡那地尔联用组和单用药物组的心电生理参数,同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吡那地尔、雷诺嗪、美西律、奎尼丁药物浓度分别为30、10、30、1 μmol/L。结果与对照A组相比,吡那地尔A组的QT间期、心外膜和心内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完成90%处的时程(MAPD90)缩短、跨室壁复极离散(TDR)增大、有效不应期(ERP)和复极后不应期(PRR)降低(P<0.05)。与吡那地尔A组相比,美西律联用组、奎尼丁联用组心外膜和心内膜MAPD90和QT间期延长(P<0.05),雷诺嗪联用组则不发生改变;TDR在3个联用组均显著降低,但ERP和PRR则延长(P<0.05)。程序电刺激时对照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为0,吡那地尔B组升高至10/19(χ²=13.6,P<0.05)。雷诺嗪联用组、美西律联用组和奎尼丁联用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分别为1/9、1/9和0,均低于吡那地尔B组(χ²=4.5、4.5、7.4,P均<0.05)。结论在QT间期缩短的心脏,抑制晚钠电流不会加重电生理异常,而且会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其机制与逆转短QT情况下TDR的增大和不应期(包括ERP及PRR)的缩短有关。

  • 标签: 动作电位 晚钠电流抑制剂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复极后不应期 心室颤动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QTd)变化的意义。方法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运动前QTd、QTcd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 标签: 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临床意义
  •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提示AMI后Q-T离散(QTd)及校正的Q-T离散(QTcd)延长是预测此类高危患者预后的一项敏感性指标。笔者等对36例AMI发作时及发作前、后的心电图测量其QTd、QTcd,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AMI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8~91y。均为1983~1997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不少是干休所的老同志。发生心源性死亡者10例,其中3例死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性颤动(VF),7例死于心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对发病未超过24h,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记录其发病24h内的心电图。分析了28例在AMI发生前1mo及26例在AMI发生后3w病情稳定的心电图413份。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

  • 标签: Q-T离散度 急性心肌梗死 QTCD 淮阴 心泵衰竭 心源性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帕洛诺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止吐对患者QT间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哌利多组(F组)和帕洛诺司琼联合氟哌利多组(P+F组),每组50例。F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5 min静脉注射1 mg氟哌利多,P+F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5 min静脉注射0.075 mg帕洛诺司琼和1 mg氟哌利多。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给药后10 min(T2)、给药后20 min(T3)时的MAP、心率、BIS以及12导联ECG,测量QT间期并根据矫正公式计算出校正QT间期(correct QT interval, QTc间期)。记录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3时,两组患者心率、MAP、BIS、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两组间QTc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点比较,两组患者T1时点QTc间期略微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组术后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低于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氟哌利多相比,帕洛诺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止吐并没有进一步延长患者的QT间期,且两种药物合用发生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较低。

  • 标签: QT间期 帕洛诺司琼 氟哌利多 术后恶心呕吐 妇科手术 腹腔镜检查术
  • 简介:QT离散(QTd)和QTc离散(QTc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速、室颤和猝死的价值以及抗心律失药物的药效评估作用已得到公认[1].本文观察了60例负荷平板运动诱导的心肌缺血病人QTcd变化,以探讨QTcd在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负荷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 QTC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P波离散(Pd)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者(A组)及26例健康者(B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结果A组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均较B组增大(P〈0.01),P波最大时间〉11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9%、86%、76%,特异性分别为80%、85%、89%。结论Pd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 标签: 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 P波离散度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患者P波离散的改变及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82例,均接受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其中比索洛尔组42例,对照组40例,治疗前和治疗5月后检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PD)。结果Pmax比索洛尔组(105±21)ms,对照组(122±2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比索洛尔组(28±15)ms,对照组(38±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比索洛尔使心力衰竭患者PD减少,表明比索洛尔可能减少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和房颤。

  • 标签: 心力衰竭 P波离散度 比索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