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本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今甘肃省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发掘出汉简一万多支,因为这一带地区古代泛称为居延,所以这批汉简就被命名作“居延汉简”。1972年到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同一地区再次进行了发掘,结果又得到汉代的简牍约两万支,为了与过去出土的汉简相区别,整理者便称这批简牍为“居延新简”。它们虽然多数是残缺或互相不连贯的文字材料,但对了解汉代具体的社会状况和国家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居延新简”里有一份《候粟君所责(债)寇恩事》的简册,出土于破城子甲渠候宫遗址编号第二二号房屋内,这一遗址原是汉代甲渠候官的治所,因此该简册应是甲渠候官的官署所保存。木简总计有三十六枚,整理者将它们编号为E.P.F22:1到E.P.F22:36,一千余字。简册是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的一宗债务
简介:一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态特征大学生违法犯罪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情势之中,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动态变化与过去相比主要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特征:1.案件的高发性。近些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有增无减,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频率向我们袭来,其发案比率持续上升,居高不下。如据前两年上海市各高校的统计数据:犯罪大学生的比例在1.3%0左右摆动(还不含一般违法的比例);另据笔者前一阶段对我省8城市23所高校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所作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我省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比率以平均每年53.8%速度递增(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严重!)。2二主体的多元性。(
简介:基于合同类纠纷在商事审判中所雄居的绝对"霸主"地位,合同效力判断问题应然成为商事实务法官之"第一要务",其中尤以违法合同效力判断者为甚。《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的面世,虽尽显其尊崇私法之理念价值,然囿于其理论上的可责难性与逻辑上的强悖论性,难以真正有益于司法实务,由其衍生的"效力性规范"标准难以扛担违法合同效力判断之要职。相关标准之重构势在必然。本文在对《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进行学理检视和实证检讨的基础上,主张将"社会公共利益"即"公序良俗"之违反作为违法合同效力判断之终极标准。进而立足于裁判视域,从主、客观两个层面,为实务法官认知和判别"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方法补给和制度保障。本文倡扬,以"双方违法判别法"为基本进路,佐之以必要的程序规制,有益于"公序良俗"之正确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