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单独或与0.005%卡泊三醇软膏联合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对30例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开放、自身对照临床研究,一侧肢体皮损处早上外用0.005%卡泊三醇软膏、晚上外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联合用药组),对侧肢体皮损处每日外用2次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组),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周随访,采集静态临床医生整体评估(sPGA)、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等临床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sPGA评分、PA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1周,丙酸氟替卡松组sPGA(1.10 ± 0.31)分、PASI评分(1.05 ± 0.51)分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sPGA(1.73 ± 0.45)分,PASI评分(1.38 ± 0.69)分,F= 40.74、4.38,均P < 0.05];治疗2、4周,联合用药组sPGA为(0.83 ± 0.46)、(0.23 ± 0.43)分,PASI评分为(0.53 ± 0.47)、(0.23 ± 0.50)分,均显著低于丙酸氟替卡松组(F= 4.88、56.14、15.21、26.36,均P < 0.05)。治疗1周,丙酸氟替卡松组浸润/肥厚严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U= 165.00,P < 0.05);治疗2、4周,联合用药组红斑、鳞屑严重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丙酸氟替卡松组(U= 540.00、765.00、825.00、795.00,均P < 0.05)。结论单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银屑病起效快,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与0.005%卡泊三醇软膏联合用药治疗2、4周效果更好,两种方法安全性均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凉血活血方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小鼠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及肾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焦孔素D(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脓毒症+凉血活血方组(CLP+LXHX组),每组10只。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AKI小鼠模型;Sham组仅进行开腹处理。制模前2 h,CLP+LXHX组给予凉血活血方水煎剂(6 g/kg)灌胃治疗;Sham组及CLP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制模后24 h,麻醉处死小鼠,取结肠和肾组织及结肠内新鲜粪便。光镜下观察小鼠肾组织和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肾脏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肾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GSDMD的蛋白表达;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CLP组肾脏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增加,肾脏空泡化,肾脏组织中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及NLRP3、caspase-1和GSDMD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显著,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肠球菌和埃希菌-志贺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回肠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毛螺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副萨特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与CLP组比较,凉血活血方可以显著减轻脓毒症小鼠肾脏组织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并降低病理评分(分:肾脏组织为1.75±0.43比3.50±0.50,结肠组织为1.25±0.43比4.50±0.50,均P<0.05),改善肠道菌群组成,降低肠球菌和埃希菌-志贺菌的相对丰度,并显著增加乳酸杆菌和阿克曼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肾脏组织中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IL-1β mRNA(2-ΔΔCt):1.59±0.05比4.61±0.88,IL-18 mRNA(2-ΔΔCt):1.69±0.17比2.86±0.63,均P<0.05〕及NLRP3、caspase-1和GSDMD的蛋白表达(NLRP3/GAPDH:0.71±0.04比0.89±0.01,caspase-1/GAPDH:1.04±0.04比1.48±0.04,GSDMD/GAPDH:0.90±0.01比1.41±0.02,均P<0.05)。结论凉血活血方对脓毒症所致AKI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从而抑制肾脏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焦亡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活血通络法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激素替代周期内膜准备中的作用。方法以100例行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内膜准备中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口服戊酸雌二醇片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组联合中医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形态(A型子宫内膜)和雌激素水平以及周期取消率,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治疗方法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干预作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增厚,A型子宫内膜增多、雌激素E2水平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增厚(P<0.05)。但A型子宫内膜、雌激素E2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内膜增厚、A型子宫内膜数量、雌激素E2水平增高优于对照组,周期取消率少于对照组(P<0.05)。补肾活血通络法能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激素替代周期内膜准备中的子宫内膜厚度、A型子宫内膜和提高雌激素E2水平。结论补肾活血通络法可作为薄型子宫内膜患者FET周期中西医结合内膜准备方案的一种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近十年的发文现状及趋势。方法在 Web of Science 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11-01-01—2021-07-17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1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及关键词的聚类及时序进行分析,绘制对应的循证可视化图谱,分析国家、学术机构、研究者间合作关系,比较中、英文数据库研究主题差异,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结果共纳入22 834篇英文文献及4 636篇中文文献,近十年来中、英文文献数目均稳步增长,均以学科专业杂志载文较多。发表文献数量以中日韩及美国较多,均超过2 000篇;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发文497篇,是发文最多的机构。发文学术机构间的合作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机构及学者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关键词聚类方面,中、英文文献的研究领域聚类相比差异不大,中文文献多出内镜护理与配合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相关聚类。中、英文关键词时序分析显示,内镜外科、隧道技术和黏膜下肿瘤可能是热点及发展方向。结论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十年,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中文文献聚焦主题的先进性与英文文献基本持平,也展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未来应加强区域间合作,重点关注热点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胶囊、解郁软坚活血方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HBV相关肝硬化患者11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47.41±6.38)岁(31~64岁)。研究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46.97±6.68)岁(30~66岁)。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胶囊,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解郁软坚活血方。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type Ⅲ procollagen,PC Ⅲ)、Ⅳ型胶原蛋白(type Ⅳ collagen,Ⅳ-C)、层黏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肝硬度值、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86%,52/56)高于对照组(78.57%,44/56)(P<0.05);治疗后,研究组TBIL为(20.51±3.67)μmol/L、AST为(40.61±6.30)U/L、ALT为(43.34±6.38)U/L,对照组分别为(29.15±4.03)μmol/L、(56.41±7.35)U/L、(59.54±8.66)U/L,研究组TBIL、AST、ALT血清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PCⅢ为(96.64±19.59)μg/L、Ⅳ-C为(70.15±16.35)μg/L、LN为(126.71±26.38)μg/L、HA为(229.56±40.15)μg/L、肝硬度值为(18.13±1.60)kPa,对照组分别为(130.23±23.34)μg/L、(91.32±18.59)μg/L、(159.93±22.61)μg/L、(301.13±44.35)μg/L、(20.97±1.35)kPa,研究组血清PCⅢ、Ⅳ-C、LN、HA水平、肝硬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5/56),对照组为5.36%(3/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胶囊、解郁软坚活血方联合治疗HBV相关肝硬化,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多角骨切除加改良拇长展肌悬吊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4月,我们对7例第一腕掌关节炎患者行大多角骨切除加改良拇长展肌悬吊关节成形术。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拇指活动度、疼痛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和第一腕掌关节高度。结果术后随访8~47个月,平均28.6个月。拇指活动度Kapandji评分术前(4.67±2.40)分,术后3个月时(8.56±1.13)分;VAS评分术前(7.11±2.42)分,最后一次随访时(1.44±0.88)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评分术前(61.88±16.87)分,最后一次随访时(24.49±14.08)分。第一腕掌关节高度术前(8.66±0.70)mm,术后3个月时(6.36±1.74)mm。术后3个月时第一掌骨近端移位水平(27.19±17.40)%。结论大多角骨切除加改良拇长展肌悬吊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可缓解拇指疼痛、改善拇指活动度、显著改善上肢功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上肩袖损伤后肩袖肌肉功能与肩关节外展功能关系。方法通过自主研发的动态肩关节生物力学检测平台,对7具尸体肩关节标本分别在以下4种状态模拟肩关节90°外展动作:(1)肩袖完整、施力(正常肩袖组);(2)后上肩袖损伤、施力(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3)后上肩袖损伤、后上肩袖不施力(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4)肱骨头旋转中心上方无肩袖组织、不施力(广泛性肩袖损伤组)。通过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来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关节外展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状态。通过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峰的受压情况。通过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比率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关节的稳定情况。结果在90°动态外展时,正常肩袖组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分别为(42.1±8.7)N、(29.9±7.4)N,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45.7±10.3)N、(30.5±7.2)N,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48.4±13.4)N、(29.9±4.8)N(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分别为(69.7±9.7)N、(53.7±8.9)N,较前三组显著升高(P均<0.05)。中三角肌施力的增加会同时增加肱骨头与肩峰压力。正常肩袖组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分别为(0.40±0.05)MPa、(0.22±0.03)MPa、(7.71±5.09)mm2、(1.66±1.06)N,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0.41±0.05)MPa、(0.26±0.07)MPa、(12.71±11.35)mm2、(2.93±2.46)N,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0.50±0.12)MPa、(0.26±0.07)MPa、(17.29±9.11)mm2、(4.09±1.46)N(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分别为(3.64±1.70)MPa、(0.98±0.49)MPa、(47.63±11.91)mm2、(45.48±23.86)N,较前三组显著升高(P均<0.05)。正常肩袖组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峰值和稳定值比率分别为2.24±0.30、2.46±0.13,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2.21±0.19、2.52±0.08,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2.03±0.14、2.42±0.16(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比率分别为1.40±0.14、1.52±0.41,较前三组显著降低(P均<0.05)。以上指标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和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与正常肩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上肩袖损伤后肩袖肌肉的功能不影响肩关节的整体外展功能。当肩袖损伤大小累及整个肱骨头旋转中心上方时,肩关节正常外展功能会显著受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8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5例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60~81岁[(67.9±9.1)岁]。按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4例。均采用经三角肌的微创切口,应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记录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肩关节活动度及外展肌力,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12~23个月[(14.6±3.2)个月]。切口总长度6.4~8.8 cm[(7.1±1.2)cm];手术时间68~106 min[(84.0±5.6)min];术中出血量55~95 ml[(62.5±16.4)ml]。术后骨折线均获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展肌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优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SOX化疗对Ⅲ~Ⅳ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Ⅲ~Ⅳ期胃癌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4例。参照组采取SOX化疗方案治疗,试验组于参照组基础上采取益气活血方治疗,分析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8+、CD4+、CD3+)、血清糖蛋白抗原72-4(CA72-4)、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生存质量(WHOQOL-100)评分。结果试验组疾病控制率76.47%,高于参照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D4+、CD3+水平分别为(32.19±2.18)%、(46.10±3.78)%,均高于参照组,血清CD8+水平为(28.14±3.39)%,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A72-4、CA19-9、CEA水平分别为(27.26±5.76)ng/ml、(52.17±7.86)ng/ml、(13.48±5.46)ng/ml,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WHOQOL-100评分为(80.26±7.87)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低于参照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Ⅳ期胃癌患者采取益气活血方+SOX化疗,临床效果确切,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提升生存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探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糖尿病模型组3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腹腔注射STZ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中药组9只、西药组9只。西药组灌胃盐酸曲美他嗪片4.16 mg/kg,中药组灌胃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19.1 mg/kg,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灌胃20周。采用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采用碱水解法检测血清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TGF-β1、Smad3、胶原蛋白Ⅰ(collagen Ⅰ, Col-Ⅰ)、胶原蛋白Ⅲ(collagen Ⅲ, Col-Ⅲ)蛋白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GF-β1、Smad3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空腹血糖[(19.41±3.65)mmol/L比(27.48±2.36)mmol/L]、血清Hyp[(25.76±1.73)μg/ml比(31.71±0.33)μg/ml]、TGF-β1[(28.41±0.05)pg/ml比(30.82±0.84)pg/m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减少;心肌组织TGF-β1蛋白[(0.81±0.02)比(0.96±0.08)]、Smad3蛋白[(0.36±0.05)比(0.57±0.06)]、Col-Ⅰ蛋白[(2.36±0.45)比(3.53±0.58)]、Col-Ⅲ蛋白[(1.92±0.31)比(2.75±0.08)]、TGF-β1 mRNA[(3.55±0.82)比(6.67±1.33)]和Smad3 mRNA[(1.62±0.35)比(2.70±0.85)]表达降低(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可有效缓解心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仪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MMP-9水平;检测GPT、GOT、尿酸(UA)、SCr水平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0%(41/50)、对照组为62.0%(31/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26)。观察组治疗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胸胁作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28、5.29、5.62、5.42,P值均<0.01)。观察组治疗后LVEDD[(51.23±6.59)mm比(55.65±6.17)mm,t=3.46]、LVESD[(43.10±4.76)mm比(45.99±5.31)mm,t=2.87]低于对照组(P<0.05),LVEF[(50.01±7.6)%比(46.25±6.96)%,t=2.5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T-1[(65.79±8.29)μg/L比(79.83±10.08)μg/L,t=7.61]、MMP-9[(175.86±24.81)ng/L比(189.49±26.13)ng/L,t=2.6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GPT、GOT、UA、SCr水平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CH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降低血清ET-1和MMP-9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的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的36例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6例;左侧20例,右侧16例;年龄38~85岁,平均65.6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2例,四部分骨折14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根据患者术后1年的Constant-Murel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估疗效。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1.7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75.9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9.7 mL。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9~90分,平均84.1分。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160°,平均120.6°;上举90°~170°,平均128.1°;后伸20°~60°,平均38.8°;内旋20°~45°,平均30.5°;外旋30°~45°,平均35.6°。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且未发生腋神经损伤、深部感染、骨不连或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微创、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采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治疗的11例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72岁。评估术后情况、肩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平均1.6分;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前屈角度166°,平均外展角度166°;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2分;前臂、肩及手快速残疾调查评分平均18.9分。随访过程中无病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螺钉切出或其他内固定失败。结论注射式人工骨植骨一方面填塞外展嵌插复位后造成的骨缺损,另一方面提高螺钉的把持力,可有效解决近端螺钉切出的问题,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的有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使用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治疗斑块状银屑病4周后有效但未达基愈患者的后续用药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设计。232例完成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4周治疗,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改善在50%~90%但未达基愈的斑块状银屑病受试者,在第5周时1∶1随机化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日1次外用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对照组每日1次序贯使用0.05%他扎罗汀凝胶、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工作日使用他扎罗汀凝胶、周末使用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进行第5~8周的治疗,第6周和第8周时评价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32例进入第5~8周治疗的患者中,200例完成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全分析集(FAS)分别为110例、112例,安全性分析集(SAS)均为113例。连续治疗6周和8周后,试验组PASI评分的下降率分别为73.05% ± 16.69%和78.46% ± 15.40%,对照组分别下降66.73% ± 21.77%和67.02% ± 34.19%,两组比较,均P < 0.05。治疗6周后,试验组达到PASI90的受试者比例(14例,12.7%)高于对照组(5例,4.5%,χ2=4.842,P=0.028);治疗8周后,试验组达到PASI75、PASI90的受试者比例(61.8%、23.6%)均高于对照组(48.2%、12.5%,均P < 0.05)。连续用药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2,P=0.093)。结论使用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治疗银屑病4周后有效但未达基愈的患者,继续进行为期4周的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治疗是一种比序贯使用0.05%他扎罗汀凝胶、0.05%/0.05%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更优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直肌移位术(SRT)、上直肌移位术联合加强缝线术(SRTA)与垂直肌移位术(VRT)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42例(4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SRT组(16例),即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SRTA组(13例),即SRT联合Buckley缝线和MRc;VRT组(13例)。分析比较3个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SRT组、SRTA组、VRT组术后12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0.8±5.8)、(+0.8±4.5)、(+1.2±2.5)三棱镜度(PD),均低于术前的(+82.8±17.2)、(+77.7±26.1)、(+71.5±18.6)PD;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麻痹眼外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如SRT组、SRTA组、VRT组术前外转功能分级分别为(-4.4±0.5)、(-4.4±0.5)、(-4.5±0.5)级,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0.7)、(-2.2±0.5)、(-2.1±0.6)级;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麻痹眼外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SRT组[(-0.9±0.6)、(-0.8±0.6)级]与SRTA组[(-1.5±0.5)、(-1.4±0.5)级](t=-2.62、-2.52)、SRTA组与VRT组[(-0.8±0.8)、(-0.6±0.7)级](t=2.62、3.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第一眼位获得立体视患者的比例3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旋转复视、眼前节缺血并发症。SRTA组中2例术后术眼下斜视4~5 PD伴上转轻度落后。结论SRT、SRTA和VRT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且疗效相当,矫正眼位并能改善患者外展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疗效稳定,术后较少出现垂直及旋转斜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股骨近端外展截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4月—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8例。8例均为男性,年龄17~52岁(平均34.1岁),均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股骨近端外展截骨DHS固定治疗。患者此次外展截骨DHS固定手术与其初次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间隔时间为4~26个月,平均10.1个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Pauwels角及颈干角矫正情况、肢体长度差异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240 min,平均134 min。术中出血量200~750 mL,平均为356 mL。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切口及深部感染。本组8例患者术后随访13~23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均未见明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塌陷。经股骨近端外展截骨DHS固定手术治疗后,8例患者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处以及小粗隆截骨部位均达到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颈干角和Pauwels角分别由术前的113.13°±4.64°和67.50°±6.19°改善至140.75°±2.38°和40.50°±2.56°,两侧肢体长度差异由术前的(1.21±0.79)cm减少至(0.36±0.18)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66.50(65.00,69.50)分提高至97.00(92.75,99.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7、17.08、3.35,Z=-2.53,P值均<0.05)。结论股骨近端外展截骨结合DHS内固定术,通过矫正颈干角降低骨折端剪切力,可以有效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颈骨折不愈合;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手术更精准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