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行腹腔镜胰头局部肿瘤切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2例,年龄(59.5±12.0)岁,年龄范围21~68岁。探讨胰头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行腹腔镜局部切除的安全性。16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胰头肿瘤局部切除,手术时间(157.1±26.9)min,术后住院时间(11.9±4.9)d,术后出现胰漏3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提示腹腔镜下胰头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局部切除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术后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特点、病因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肾移植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的1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生物培养、影像学表现或排斥反应等明确导致发热的证据,将受者分为无发热(free-fever,FF)组(41例)、原因明确发热(defined-fever,DF)组(47例)和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组(32例),比较三组在一般临床特征、外科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方面差异,定义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风险因素,采用Kapla-Meier进行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糖尿病性胃肠病可能是不明原因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FUO组和DF组白细胞计数[6.50(5.13,7.36)×109/L比10.36(6.11,12.97)×109/L]、C反应蛋白[11.75(6.25,16.85)μg/ml比35.00(16.30,75.00)μg/ml]、降钙素原[0.13(0.06,0.18)ng/ml比0.19(0.11,1.05)ng/ml]等急性期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25)。FUO组仅接受1~2种抗生素及较短疗程的受者为13例(40.6%),与DF组32例(6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FUO组另有6例(18.7%)受者在确诊为不明原因发热后,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实现临床转归。FUO组住院时间为(48.72±19.51)d与DF组(57.36±27.4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53 463.25元和334 605.96元,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术前糖尿病性胃肠病是SPK术后早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明原因发热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性标记物均显著低于原因明确发热者,这一典型临床特征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2019年11月,JCEM发表了1篇题为Therapeutic Effects of Endogenous Incretin Hormones and Exogenous Incretin-Based Medications in Sepsis[Faraaz AS, Hussain M, Teresa G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9,104(11):5274-5284]的文章,在获得该刊授权后,我们对该文做中文编译。目前脓毒症的准确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若合并血糖异常,会增加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风险,作者认为需要寻找治疗脓毒症并维持血糖稳态的新靶点。肠促胰素可以调节各种功能,包括胰岛的激素分泌、血糖水平、脂质代谢、肠道运动、食欲、体重和免疫功能等,但目前对于肠促胰素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还很有限。在这个小型的回顾性研究中,作者利用医学主题词"肠促胰素" 、"胰高血糖素样肽-1" 、"抑胃肽" 、"炎症和脓毒症"在PubMed进行检索。临床前研究模型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提示,基于肠促胰素的疗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仍需要设计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观察脓毒症人群中肠促胰素的作用。综上所述,肠促胰素激素轴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思路,以期寻找到既能维持血糖平稳又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临床结果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胰分离式Roux-en-Y消化道重建(RYR)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胃排空延迟(DG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朝阳市中心医院、朝阳市第二医院、日照市中心医院及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D治疗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RYR组(n=88)和传统单肠袢消化道重建(CLR)组(n=115)。对比两组患者DGE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差异,探究PD术后临床相关DGE(CR-DG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3例患者中,男性124例,女性79例,年龄(61.6±10.2)岁,DEG总体发生率为27.6%(56/203)。RYR组CR-DGE发生率显著低于CLR组[13.6%(12/88)比26.1%(30/115),P=0.030]。年龄>65岁(OR=2.966,95%CI:1.269~6.930,P=0.012)、临床相关胰瘘(OR=3.041,95%CI:1.122~8.238,P=0.029)、腹腔积液及感染(OR=10.000,95%CI:2.552~39.184,P=0.001)、CLR(OR=3.206,95%CI:1.162~8.842,P=0.024)是PD术后CR-DGE的独立危险因素。CR-DGE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年龄>65岁、术后出现临床相关胰瘘、腹腔积液及感染的患者,应警惕CR-DGE的发生,早期给予临床干预。RYR可以降低PD术后CR-DGE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3月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收治的300例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生胰瘘分为胰瘘组(43例)和非胰瘘组(257例),其中210例患者使用"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术,90例使用传统胰管空肠吻合术完成胰肠吻合。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洪氏一针法"与传统方式胰肠吻合术在胰肠吻合时间及术后胰瘘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在胰瘘组和非胰瘘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180,95%CI1.047~1.338,P=0.008)、胰腺质地(OR=0.375,95%CI0.135~0.861,P=0.036)是LPD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胰肠吻合术相比,"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时间短,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I高、胰腺质地软是LPD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胰肠吻合方式相比,"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并未延长LPD时间和增加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回顾性研究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胆胰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HIPEC组术后发生胰瘘5例(33.3%),其中生化瘘4例,B级瘘1例,腹腔感染4例(26.7%),肺部感染3例(20.0%),胃排空延迟7例(46.7%),骨髓抑制3例(20.0%);对照组术后发生胰瘘19例(43.2%),其中生化瘘18例,B级瘘1例,腹腔出血4例(9.1%),腹腔感染8例(18.2%),肺部感染14例(31.8%),胃排空延迟15例(34.1%)。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肾功能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胆胰部恶性肿瘤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U"三步法胰肠吻合术(PJ)在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期间行RPD的28例患者病例资料,对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双U"三步法吻合时间为17~35 min,平均23.5 min,术中出血量50~600 ml,平均178.3 ml。术后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8.6%)出现术后胰瘘(POPF),均为B级,经抑制胰液分泌,延长腹腔引流时间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2位患者出现胃排空延迟,经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长13.9 d(3~63 d),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结论"双U"三步法PJ操作简便,利于学习,吻合质量安全可靠,愈合快,应用范围广,对减少并发症及降低POPF有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电击伤后头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2月-2019年1月,共收治因电击伤致头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有颅骨外露患者25例,缺损的软组织面积6.5 cm×5.0 cm~19.0 cm ×9.5 cm。一期急诊行头部扩创加VSD术,待创面清洁后二期采用游离ALTF进行修复,皮瓣供区11例直接拉拢缝合,11例游离腹股沟全厚皮植皮修复,3例设计旋髂浅动脉带蒂皮瓣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本组21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出现血管危象,经过手术探查后消除,皮瓣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过换药后愈合。25例均获随访,时间2~26(平均14.3)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其中2例因皮瓣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术;大腿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臃肿。结论采用游离ALTF修复电击伤后头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抗感染能力强、修复契合度高、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水当量直径(Dw)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在评价儿童头部CT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头颅CT平扫患儿187例,按年龄分为3组,1组(<1月)、2组(≥1月~6岁)、3组(≥6 ~14岁)。记录剂量报告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扫描范围中心层面选取CT轴位图像,勾画包含所有解剖结构(包括皮肤)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面积(AROI),头围以及平均CT值(CTROI)。计算Dw、转换因子(fH16)以及SSDE。组间比较CTDIvol、SSDE值及其变化率(Δ值),建立CTDIvol与SSDE关系的回归模型。结果各组Dw分别为(11.24±0.51)、(14.48±1.47)、(16.69±0.90)mm;CTDIvol分别为(15.36±2.78)、(18.83±4.60)、(23.24±4.13)mGy;SSDE分别为(27.92±4.91)、(29.16±6.64)、(32.38±5.35)mGy。Dw、CTDIvol以及SSD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69、38.48、8.15,P<0.001)。随年龄增加,Dw、CTDIvol以及SSDE值均逐渐增加。Δ值逐渐减低,随着年龄增加,差异度逐渐减小。建立CTDIvol与SSDE线性回归方程为SSDE=7.252+1.137×CTDIvol。结论基于Dw联合头部转换因子fH16进行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可精确评估患儿头部CT扫描辐射剂量。CTDIvol低估了儿童头部CT辐射剂量,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被低估的程度越大。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光学体表监测技术的新型摆位方法,并对比分析其在头部放疗中与传统摆位方法的差异。方法通过图像引导配准结果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99例头部肿瘤患者358次摆位数据,其中传统摆位方法130次(41例),新型摆位方法228次(58例)。对比摆位误差分布情况、异常摆位个数、摆位时间等指标评估新型摆位法的优势。结果新型摆位方法3个线性方向即升降(Vrt)、头脚(Lng)、左右(Lat)摆位误差绝对化后分别为(0.07±0.07)、(0.08±0.06)、(0.06±0.06)cm,3个旋转方向即偏转角(Rtn)、俯仰角(Pitch)、翻滚角(Roll)摆位误差绝对化后分别为(0.53±0.41)°、(0.59±0.44)°、(0.59±0.46)°。其摆位精度相对于传统方法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24~6.10,P<0.001)。同时,新型摆位方法与传统摆位方法比较,异常摆位次数大幅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0.66,P<0.001),且摆位时间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光学体表监测技术的新型摆位方法有效提高了头部肿瘤放疗患者的摆位精度,显著缩小了6自由度床修正范围,大幅度降低了异常摆位概率,提示在头部放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获益。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胃肠道和胰腺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目前,使用较广的胃肠胰NEN国际指南主要包括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ENETS)指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和北美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NANETS)指南。其中,ENETS和NANETS关于胃肠胰NEN的最新指南均发布于2017年,而ESMO指南和NCCN指南分别于2020年及2021年发布了更新版本,因此,本文主要根据ESMO指南和NCCN指南,并参照ENETS指南进行解读。胃肠胰NEN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形态学、分级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合理运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肿瘤分期并进行风险评估。治疗和随访方案的制定需根据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期、肿瘤分类及分级、肿瘤分型和功能状态等因素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