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寺子屋为江户时代以庶民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机构,私塾为中国以启蒙儿童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育形式。作为传统教育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二者都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但是,寺子屋在改造后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私塾却废而不除,此外,他们在中日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论文试以私塾与寺子屋的比较为切入点,管窥中日两国传统教育资源的命运异同。

  • 标签: 私塾 寺子屋 传统教育资源
  • 简介:<正>改革开放几年来,随着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虚而入,盲目崇拜西方、民族虚无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严重地腐蚀着我们的民族,尤其是我们青少年一代。突出表现在我们学校学生身上的是“三讲三会”,即穿衣讲高档、吃喝讲营养、过生日讲排场、学习会作假、劳动会偷懒、说话会撒谎;至于孝敬父母、敬老爱幼、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等美德越来越少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使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抓起。从现实依据看:

  • 标签: 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育阶段 实验报告 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 简介:中世纪后期,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复兴带来了西欧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并使之逐渐发展成具有较为规范和制度化的学制、学位制度、院系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传统的旨在进行理智训练的教育机构,而且对于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人文主义传统、冲破中世纪神学一统天下以及启迪欧洲人的心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14世纪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人文主义传统 中世纪大学 复兴 思想自由
  • 简介: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主要源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学校教育的偏颇、社会教育的缺失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高校大学生道德培育,一要开设中国文化课程,二要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三要营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校园环境,四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 标签: 传统文化 大学生 道德培育
  • 简介:省教科院附小针对以往比较抽象的数学课程进行改革,通过"玩转数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此特别有幸请来了市教科所附小罗永军校长来学校介绍开展数学实验课经验,同时北秀小学和半山实验小学的教师也和省教科院附小的教师一起聆听了罗校长的精彩介绍。

  • 标签: 数学实验课 校长 经验 杭州市 实验小学 数学课程
  • 简介: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一般,并非“正史”,至多“萌芽”。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具有自己的特征:如果说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言说”,那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教育的言说”;如果说教育学是概念性体系,那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非概念性体系。二者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为此,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应该得到“善待”:一是要摒弃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隐喻性思维视为低级“感性认识”的偏见;二是要将逻辑性思维与隐喻性思维平等相待。

  • 标签: 传统教育思想 教育学 教育基本理论
  • 简介:教育民主作为民主内涵与外延的一个扩展,应该关注本土的背景与传统,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很好地融合。因此,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对教育民主进行观照的同时,我国“礼”的文化传统必然会对当今的教育民主有所启示。

  • 标签: “礼” 教育民主 启示
  • 作者: 何静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2-1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2期
  • 机构:〔摘要〕文章解读了《本草纲目》诗中关于爱情、文学、政治这三大主题的文化内涵,并对其作了一定的思考,指出其国人对爱情的两种悲剧选择,文坛过于阴柔,以及政治中庸的害处。
  • 简介:教育部针对接受义务教育之年龄限制提问的一则答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答复同时引发了对传统将《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视作义务教育入学年龄限制之观念的质疑。从规范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勾连《宪法》及《义务教育法》之体系性解读,可以得出颠覆传统观念之结论,即《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并非义务教育入学之年龄限制,而是贯穿该法始终的“适龄”原则。然而基于现行立法对“适龄”规定的不明确性,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重构,以促成一个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具,公正而富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国民义务教育结构。

  • 标签: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第11条 受教育权利 适龄
  • 简介: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标还强调要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中学语文课堂。我们这里讲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变革。伴随着这一系列变革,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成为文化科学知识的研究者、促进者。

  • 标签: 信息技术环境 语文教师 传统 现代技术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 现代信息技术
  • 简介:<正>1993年9月,《人民教育》第九期以《构筑跨世纪教育工程的人》为题,报道了上海市建平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事迹,在教育界引起极大反响。今年3月30日,辽宁省教育学会邀请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来沈作了题为《跨世纪教育工程思考与创新》的报告,全省中小学校长等共1000余人参加报告会。会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省中小学向建平中学学习,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辽宁教育学会又召集部分中学校长举行座谈会。辽宁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张知远、省教委副主任姬庆生到会,并就学习建平经验的有关问题作了发言。

  • 标签: 中学校长 教改 深化教育改革 上海市建平中学 座谈会 辽宁省
  • 简介:从道德教育目标、方式和环境等几个层面考察分析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处理知与行、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可以作为思考中国道德教育之借鉴。

  • 标签: 日本的道德教育 经验与教训 借鉴
  • 简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入了解中小学生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本文对客家人相对集中的地域——广东梅州的客家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信息技术环境下客家文化的传播方式、中小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了解方式以及偏好等。通过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在客家文化的传承方面尚有待提高,传播的方式有待改进。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四点建议,以促进中小学生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传播。

  • 标签: 信息技术环境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传播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融合既是百年中国的历史选择,也是两者在价值等层面具有深层的契合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结果。面对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时代赋予了两者新内涵,特别是在“国学热”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更应理性地审视两者融合的历史脉络,不简单或随意地比附,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 思考
  • 作者: 李因霞,冉启琴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6-16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6期
  • 机构:摘要: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了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生存困境,并利用文化变迁理论重点研究了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方式。从中得知,在本民族文化不断被汉族和西方文化所“涵化”的背景下,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通过“二次创新”和“传播”机制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传统体育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文化遗失”,逐渐消亡。
  • 简介:“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场“以生命的名义”展开的大营救和“以爱的名义”展开的大援助立刻同时进行。“大义”、“大爱”在灾区学校弥漫、升华,润泽了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灵.众多灾区学校因势利导,推行感恩教育。一年多来,灾区学校感恩教育持续开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灾难过去的一年多的时日里,我们有必要对这场大灾之后、大爱之下的感恩教育进行及时总结与反思,

  • 标签: 感恩教育 学校 灾区 地震 子课题 挖掘
  • 简介: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前提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发展特色产业要以高等教育改革为先导。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高校根据本地特色产业适时推出新的教育项目,并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既推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又提升了高校的竞争力。这些经验为我国高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标签: 区域特色产业 高等学校 特色课程体系
  • 简介:学校教育科研是“个性”的,但其自身品质提升的路径具有一定“共性”.嘉定二中在“十二五”期间,在对“高立意、有特色、上水平”的科研品质的追求与实践中,呈现出学校教育科研品质提升的三条基本路径:一是瞄准“力”的方向——契合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置准“力”的触点——优化学校科研的生态环境;三是测准“力”的大小——提供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使学校教育科研呈现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 标签: 教育科研 品质 路径 学校特色
  • 简介: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是我国制定教育发展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据之一。文章运用构建的测评教育状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指标体系,利用全国1995-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率为28.72%。可见,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明显的贡献作用。根据结论提出了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教育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贡献度 测评
  • 简介:文章利用SYS—GMM法,基于1992—2012年城市动态面板数据,就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促进了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其中,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而非初等职业教育发挥了积极影响,且2001年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最大,但到2001年后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最大。分城市看,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但在县级市却未表现出现类似影响。其中,职业教育在2001年前对省会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则是在地级城市中发挥较重要的影响。相对于地级城市,省会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在2001年前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在2001年后高等职业教育则表现得最显著。样本期内,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初等职业教育均未在提高城镇化质量方面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职业教育 城镇化质量 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