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住宅的产生与发展与近代的社会、技术、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工业革命的浪潮带来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工业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社会基本物质构成的建筑,必须去适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

  • 标签: 现代住宅 工业化 社会环境 居住建筑 建筑设计 建筑材料
  • 简介:“桥社”诞生一百周年期间,德国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关于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展览和艺术研讨会。2005年底,笔者有机会随中央美术学院易英教授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赴德国柏林参加纪念“桥社”诞生一百周年“中德表现主义及当代美术高级研讨会”。

  • 标签: 西方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 审美取向 表现主义绘画 欧洲 中央美术学院
  • 简介:西画东渐,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美术革命将矛头直指传统文人画,认为其与西方古典绘画相比是不科学的,在造型、明暗表现等方面存在不足。继之,在主题性创作方面,认为其隐逸与自娱脱离现实。在抗战美术时期,写实手法胜出。特别是在新中国,由于苏联的影响,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将西方现代派隔离,使得很长时期,传统文人画及西方现代绘画被视为封建与颓废的艺术,而远离新中国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在主题性创作方面,更是如此。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对外艺术交流的展开,对西方现代派绘画以及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审视,使得传统文人画与西方现代绘画又重新被纳入到中国艺术家的眼界,主题性创作也不例外。当下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应该本着"传统为基、现代为用、中西融合、特色发展"的精神探寻传统文人画和西方现代派的施展空间。本文对此进行理论初探。

  • 标签: 传统文人画 西方现代绘画 主题创作
  • 简介:一、四维的电影与二维的海报以及蒙太奇技术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依托于人类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多维的现代媒介技术。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地下室里放映了自己的电影《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闻声而来的人们被银幕上活动的影像所震慑!

  • 标签: 海报艺术 蒙太奇 电影 二维视觉 解读 汉斯·希尔曼
  • 简介:本雅明·布赫洛所著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75年间的欧美艺术评论集》一书是一本新前卫艺术史的研究性文集,也是西方20世纪末研究新前卫艺术史的最重要文本之一。笔者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分析布赫洛的理论来源与倾向,进一步剖析布赫洛的理论,厘清其与彼得·比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和"情境主义"等的关系。

  • 标签: 本雅明·布赫洛 新前卫 文化工业 理论倾向
  • 简介:阿图鲁·马提尼[图1],20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雕塑家.他1889年8月11日出生于意大利Treviso小镇的一个贫寒家庭.贫寒的家境使他难以有机会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直到12岁他才幸运地到了一家金首饰作坊当了一名学徒.他非常希望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贫寒家境的现实使他发现了适合自己的不用花费的艺术追求--他的第二个至爱:雕塑.

  • 标签: 司顿斯 大师阿图鲁 安东尼·司
  • 简介:杜尚晚年名作《已给出:1、瀑布;2、照明的燃气》体现出"水中生火(光)"的创世神话要素,表达了"死而复生"的主题。个体生命总是由生而死,而生命本身却是由死而生:"死而复生"的观念自古就有。在现代西方.鉴于一神论权威的下降,基督教的核心内容"死而复生"以其原始形态表现出来。非基督教的性崇拜和地母崇拜要素,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舍己精神.成为了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

  • 标签: 杜尚 《已给出:1、瀑布 2、照明的燃气》 新解 西方现代艺术 “死而复生”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曾一再听到西方学者关于“艺术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的惊呼。这些令人不安的辞令既有来自当代哲学家(阿瑟·丹托)的思辩性的结论,也有来自当代先锋派艺术家(莱因哈特、D·贾德、H·菲舍尔)具体艺术实践所产生的经验之谈。当纯观念艺术出现后,当代艺术确实宣称艺术的历史已不再向前发展了;同样,艺术史学科也不再能提出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德国当代艺术史家慕尼黑大学教授汉斯·贝尔廷考察了自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瓦萨利以来所提出的不断进步的艺术史观及其发展模式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艺术史发展观。瓦萨利根据高地文艺复兴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结出艺术向着某种预先假定的古典理想美的规范的不断趋进,因而艺术史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进步的历程。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观只是将艺术看作人类精神进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艺术的发展从象征型到古典型,再到浪漫型,并最终向纯精神状态演化,于是乎,艺术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就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正是根据这种先验的历史决定论的理念和艺术进化论的发展模式,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艺术家开创了一条在观念和形式上不断求新的现代艺术发展之路。艺术中...

  • 标签: 再认识 哲学文选 学科再
  • 简介:电影把艺术带到了一个时代交错的路口。在这不断寻求往昔和探索未来的境遇之际,表演者与观者在时间和空间的语境里跃入银幕的魔幻之中,在虚无、虚空的存在中需求遇见,在获取心灵触摸的感动中所得到的开启,使电影形象的动态语言反映出了某种唯有于其自身虚拟的可能性中寻求真实可能的思维特质。

  • 标签: 电影艺术 思维特质 学思 图像 媒介 风格
  • 简介:电影《钢的琴》是一部小成本电影,2010年至2011年之间在包括东京国际电影节、台湾金马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12个活动中斩获各种奖项,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 标签: 电影画面 上海国际电影节 美学 机械 光照
  • 简介:20世纪60年代,法国后现代思想家雅克·德里达(Derrida,1930-2004)试图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思想与理念发起挑战。他在对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批判过程中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接着他在耶鲁大学发表了阐述该理念的演讲。1977年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们与德里达联合发表了《解构与批评》宣言,这一理论逐渐在哲学、艺术设计等领域广泛运用。

  • 标签: 解构主义 东西方 服装设计 后现代思想家 哲学思想 耶鲁大学
  • 简介:国画人物画教学中的素描唯有从写生开始,从具体的自然研究开始。集前人之经验为已而用,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方法。从介绍的十位代表性画家的素描技法中,可以看素描的多样性,不同风格素描相互间的影响不仅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

  • 标签: 素描技法 人物画 国画 画家 写生 风格
  • 简介:一、肌理在影片中的点睛肌理是指物质内在质地构造的外在表现,即物质的表面质感,它是各种不同资料和不同构造的物质给予人们感官上不同特征反映的总称。用简单的语言来总结就是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路,所有的物体都有表面,不同的物体表面就有各自不同的纹理,

  • 标签: 肌理 动画片 变化美 明月 电影 外在表现
  • 简介:“昔日的文明已距离我们千年万年,但它们的精神仍然依附于文字之上,显现于形象之中,仍然向我们诉说,给我们以知识.以鼓舞、以启迪、以教育,古代文明的形迹可能会失落甚至可能会被毁灭,而文明体风的精神却会永存……我们对这些文化遗存要采取虔诚的态度,要恭恭敬敬地去解读它们,这解读,包括欣赏、理解、体味和感悟。”

  • 标签: 雕塑艺术 纪念性 技术传统 古代文明 文化遗存
  • 简介:2014年3月28日,中德两国在德国柏林发表了《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两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14年9月18日,由《雕塑》杂志社、德国柏林德中文化交流促进会、奥加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聚焦与共鸣——中德艺术交流展"在柏林拉开帷幕,展览以具象、抽象雕塑作品为主,也吸纳少量综合材料及装置类作品,从不同视角。

  • 标签: 当代艺术展 雕塑作品 伙伴关系 交流展 文化交流 历史时期
  • 简介:感谢"当代艺术思想论坛"把"艺术理论奖"这个重要的奖项颁给我。艺术理论非常重要。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当代艺术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理论驱动的。1917年,当杜尚将一个现成品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大展上展出之时,他发动了对古典美学的最后颠覆。康德建立在与日常对象相区别的审美对象独特性之上的整个传统美学思想的大厦坍塌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概念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和

  • 标签: 艺术思想 现当代艺术 大地艺术 杜尚 艺术实践 概念艺术
  • 简介:一、研究索尔·巴斯动态影像设计作品的动因索尔·巴斯是美国20世纪平面设计领域重要的大师之一,是开创性地把平面设计用于电影、音乐合成等新多元媒体的第一个设计家[1]。他开创了新的视觉传播形式——动态影像设计(motiongraphicdesign)。索尔·巴斯设计的电影片头是运用平面设计讲述故事的典范。在实践上,1955年索尔·巴斯为《金臂人》设计的电影片头使动态影像设计的视觉模式得以构建。

  • 标签: 影像设计 经典电影 动态 片头 艺术表现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