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2009年9月,在河北张家口地区蔚县偶然见到20枚针首。经访问了解,收藏者说是30年代发现于蔚县城北,为其父辈留下者。据说当时共收藏有70多枚,以一块大洋一枚卖掉50多枚,剩下20枚保存到现在。我们对其中9枚实物作了详细资料。

  • 标签: 三十年 2009年 张家口地区 30年代 收藏者
  • 简介:2009年夏,笔者在临淄齐国故城一农民处收得齐刀币残陶范56块①。这些钱范均为夹沙灰陶齐三字范,含沙量较高,文字刻划较粗(彩1图1)。钱模一面呈高温烧灼过的黄褐色,并有炭灰状附着物,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范的背面大多都有制范时留下的指窝。后经笔者认真调查,为齐故城西南部安合庄铸钱遗址出土。历年来临淄曾多次出土“齐法化”范,出土地点均在临淄齐故城的宫城内,即齐都镇西南齐故城南部的安合庄铸钱遗址中。而这批范做工较粗,与以前在安合庄收集的另一种做工精美、文字纤细的三字范的性状存在较大差别(彩1图2)。临淄博物馆所藏这两类范也皆为安合庄及附近出土②,现对比如下:

  • 标签: 出土 临淄 刀币 铸钱遗址 2009年 附着物
  • 简介:《鲍子鼎》铭中的“仲勾姒其获皇男子”被吴镇烽先生解释为仲句姒获配了美好刚强有为的丈夫,实际上该是说仲匐姒生育“得男”;“仲匐姒及子思其寿君毋死”句乃作器者祈祝仲匐姒与子思能享高寿并长期掌握族权力。另外,本文还对《鄂公典》的“及’字进行了再讨论,坚持其为“往嫁”之义,而非并列连词。

  • 标签: 鲍子鼎 郜公典盘
  • 简介:本文认为成都羊子山台之功效为灵台,是古代帝王得民心得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并联系到金沙遗址玉琮、玉璧,认为两者可等量齐观,均与杜宇称帝及祭祀有关。文中涉及的东汉养老画像砖不仅再现了汉代对庶老的养老情景,同时亦是对秦前期庶老礼制的承袭和印证。

  • 标签: 文物 历史价值
  • 简介:从尖首刀面文“■”“鼓”等谈到尖首的国别、年代及有关问题黄锡全本文所指的尖首,即泉界所谓的燕尖首和狄(包括针首),其中也有被称为中山国和山戎者,不包括燕“明”和齐。这种尖首的国别,年代及有关问题,以前虽有不少学者为之进行过深入研究...

  • 标签: 中国古代货币 有关问题 白狄 发现与研究 先秦货币 刀币
  • 简介:<正>在早期文字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一个形体所记录的词过多而易发生混淆时,常常改变这个形体的一部分而分化出新字,分化出的新字没有所谓“本形本义”,它只是借其所从出的“母字”的形体稍加变化,保持与“母字”相同或相近的读音,用来记录本属于“母字”而后分出的一部分词义.象“巳”字分化出“已”字,“足”字分化出”疋’字,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臼)“(毁)二字的来源作些探讨,并试图对楚帛书中有争议的“萬”“兒”二字的释读作出解释.

  • 标签: 帛书 来源 形体 分化 本义 早期
  • 简介:为探讨我国北方著名窑场之一的耀州窑唐、五代时期青瓷胎釉化妆与北宋时期之间白色中间层的区别,利用具有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功能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测试。结果表明,北宋时期青瓷的中间层和唐、五代的化妆在化学组成上存在着一些差异。白色中间层中不仅铁的含量比胎釉都低,CaO和K2O的含量则高于胎,而靠近釉;而化妆的化学组成除了Fe2O3含量较低外,其它化学组成十分接近瓷胎;中间层和化妆相比,Fe2O3的含量更低一些。

  • 标签: 耀州窑 化妆土 中间层 EDXRF
  • 简介:在植物对遗址作用的研究中,鲜有就真实的遗址来展开调查,以及讨论植物给遗址带来的负作用及其机理。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大型遗址秦阿房宫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结合样带法、图像分析法并采集样,开展对遗址区植物分布、根系产生的裂隙和土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遗址病害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植物根系作用,加之雨蚀、风化作用及人为破坏的叠加作用,使遗址保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酸枣、臭椿等萌生树种所产生的根劈裂隙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现存遗址由植物以及风雨作用而引发的主要病害,其类型包含了边缘夯土的基础掏蚀、洞穴遗存、开裂坍塌、冲沟发育、表面剥蚀,这些是阿房宫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也是半干旱地区遗址存在的特有问题。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揭示植被对遗址的作用机理,又能为遗址保护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植物 大型土遗址 病害
  • 简介:住博物馆建筑的保护下,尽管避除了由于风蚀、雨淋、日晒等有害因素所导致的遗址裂隙、崩塌等病害现象,但是可溶盐迁移及霉菌滋生导致的表层风化等一系列危害会造成遗址本体破坏和信息损失,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晕要且迫切:本文主要综述了可溶盐、霉菌的破坏作用、产生原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并探讨了遗址博物馆内遗址防治可溶盐及霉菌危害的可行性保护研究方法。

  • 标签: 遗址博物馆 土遗址 可溶盐 霉菌
  • 简介:为了解侯马铸铜作坊兴起前后晋国铜器的技术变化,本文对瓦窑坡墓地M23部分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和铸造工艺考察,并结合侯马陶范和部分春秋中晚期晋国铜器的科学分析结果对此时期晋国铜器的技术特征、纹饰模印法及技术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侯马铸铜作坊兴起前后,晋国铜器铸造技术的简化趋向极为显著,为晋系风格铜器的形成和侯马铸铜作坊中批量化、规模化及规范化的铜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模印法也具有较为明确的技术演进过程,其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效率,为铜器表面纹饰的规范化和铜器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标签: 瓦窑坡墓地 春秋晚期 青铜器 科学分析 侯马铸铜作坊
  • 简介:借助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等现代检测分析仪器对湖北柳树沟墓群出土的一件汉代薄胎残损铜镜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包括基体的微观腐蚀形貌、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表面锈蚀物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从而确定了此面铜镜的腐蚀程度、材质、组织结构及表面锈蚀物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清洁、点焊粘接、补全、随色及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恢复了铜镜的器型,展现了文物原貌。

  • 标签: 文物保护修复 汉代铜镜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湖北柳树沟墓群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加固保护的适用材料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界的难点,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规范可以参考。福建昙石山遗址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潮湿环境下的遗址,近年来在遗址本体加固保护过程中,在加固材料的选取上,按照基础成分的不同分别对四类主要加固剂进行施工试验,通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局部试验,证明基本成分为长链烷基、烷氧基硅氧烷小分子和主要成分为含有乙氧基团的聚硅酸乙酯混合物以及主要成分为水玻璃和硅氧烷共聚物的加固剂材料加固效果较好,可用于潮湿环境下昙石山遗址的本体加固保护,这对推进我国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无疑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 标签: 潮湿环境 昙石山遗址 加固 保护 材料筛选
  • 简介:文献中汪汉地区存在“有南赤龙”与“有南之国”的传说,但没有受到学者充分的重视.近年来,叶家山、文峰塔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出周代曾固与周代“南”氏、南之间的关系.使得重新检视“有南之国”传说变得具有价值。分析传世文本,可见此传说内容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南有关,二是与商人有关。理解湖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发现时,在充分重视曾国与西周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外.还要注意这个地区的商要素。虽然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关系和机刺。但商要素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和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本研究的文献主证是明清时期的晚期文献,这类文献如何在考古学中加以应用,目前的讨论不多,学者一般会弃而不用。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文献方面的理论探索工作也应该有相应的推进。本文尝试以“有南”相关问题的文献利用为例,对考古学研究中晚期文献的“可信”与“可用”、适用性与使用路径等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 标签: 有南氏 有南赤龙 邓国
  • 简介:2008年10月.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明(清)代古墓,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进行了现场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口四面以白石灰为主、粗砂和粘土为辅(可能混合糯米浆)夯实而成的保护层外椁(以下简称“椁”),内有木质一棺一椁的三合棺椁。密封和保存程度如此完好的此类构造的棺椁.在广西来说尚属首次发现,在国内亦非常罕见。

  • 标签: 出土文物 考古清理 文物保护 上思县 广西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