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效果。方法:研究开始纳入病例的时间定在2022年4月,截止到2023年4月,一共纳入80例,均在我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分组,对照组(n=40,缬沙坦胶囊治疗)与研究组(n=40,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对比治疗有效率、心功能相关指标、NT-proBNP及运动耐量(6分钟步行距离)。结果:研究组在疗效方面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心功能指标中LVEDD以及LVESD水平均较对照组低,研究组LVEF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在NT-proBNP水平的比较重较对照组低,6分钟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时与缬沙坦胶囊相比,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能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促使病情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方案对心衰患者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择取医院在2020年1月到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心衰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两组,每组均36例,对照组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单一治疗方案,分析组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方案,将两组治疗效果展开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组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无氧代谢阈值心率、峰值最大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治疗后左心射血分数、无氧代谢阈值摄氧量、运动时间、峰值摄氧量、6min步行最大距离以及临床总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衰患者在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同时,配合开展心脏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其各项临床指标,其疗效突出,值得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环磷腺苷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诊治的78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9例,予以对照组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环磷腺苷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监测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指标(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P<0.05)。结论 予以慢性心衰患者环磷腺苷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 血清半乳糖血凝素 -1 、紧密连接蛋白 -1 对甲状腺癌病情评估的价值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各方面建设升级,人们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发生骨折情况明显增多。对于常见的骨折来说,我国的医疗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几乎大型医院可以进行整治。但是人体骨头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着骨折患者骨折地方进行手术承担风险较大,进行骨折治疗有着很大的问题。本次研究的是胸腰段脊柱骨折,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来说,最好是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这样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让身体恢复过来。但是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还不是完成熟的,需要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得到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的治疗作用。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心血管源性晕厥应用动态心电图( dynamicelectrocardiogram, dECG)或常规心电图( routineelectrocardiogram, rECG)的监测效果,旨在为临床上心血管源性晕厥的确诊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血管源性晕厥患者 27例,对全部入选者均行 rECG和 dECG监测(分为 rECG组和 dECG组),比较两种心电监测模式的检出率和分析心血管源性晕厥诊断结果。结果: dECG组心源性晕厥检出率( 39.62%)和 rECG组( 35.85%)差异不显著( P> 0.05); dECG组心电图诊断结果和 rECG组差异不显著( P> 0.05)。结论:对心血管源性晕厥患者进行 dECG监测或 rECG监测在检出率及病因分析方面均存在一定监测价值,并无显著差异,但 dECG的监测效果稍高一些。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考虑患者需求,选择适宜的心电监测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方法选取在本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方法,60例)与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方法,60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早发等)检出情况等参数指标。结果(1)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两组患者在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早发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准确反映出冠心病的具体类型和具体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150例冠心病患者共计134例(89.3%)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压低在24h内共发生310阵,其中SMI阵共计166阵(53.5%),压低幅度为1-22mm。其中15位患者(10.0%)ST段抬高,抬高幅度为2-8mm,共计52阵,均被诊断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此外,2例患者ST段无变化。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共计144阵(46.5%)。在166阵SMI中,心率超过80次/min的为127阵,占76.5%,平均心率达到(86±6.9)次/min;低于80次/min心率的为39阵,占23.5%,平均心率达到(74±3.5)次/min,二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SMI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大多发生在清晨0500-1100之间,分别占47.6%和36.8%,二者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检测能够起到早诊断早发现的目的,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动态脑电图(AEEG)对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3年6月-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定为研究组,采用常规脑电图(EEG)和动态脑电图(AEEG)检查,同期选择59例脑梗死无癫痫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脑电图监测。观察研究组常规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变化及对照组动态脑电图变化。结果研究组常规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在检查痫样放电和异常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异常率和痫样放电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部位不同,继发癫痫的概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死患者采用动态脑电图检测,能有效的预测癫痫发作,了解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监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指测血糖进行监测后治疗,观察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后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各项指标(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血糖达到正常值的时间范围,住院费用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监测出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后进行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异常和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接收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统计相关监测数据。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出现异常昼夜节律患者46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41例,占比89.13%;未出现昼夜节律异常患者54例,其中发生率心律失常患者5例,占比9.25%,显然昼夜节律异常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昼夜节律未异常患者,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异常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有着较大关系,昼夜节律异常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及时监测可做好各项防治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结合临床路径评价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本院内收治的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临床路径评价,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方式的心律失常诊断结果。结果 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总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P<0.05)。心律失常类型检出中,动态心电图在室早、房早二三联律以及室早成对、短阵室上速中的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P<0.05)。重度病变患者QTc间期、QRS时限较轻中度患者高(P<0.05)。结论 冠心病伴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结合临床路径评价效果良好,疾病检出率高,还可用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利于患者后续诊疗方案制定,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