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预构带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4月~2015年9月,采用预构带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8~57岁,平均35岁;桡骨8例,尺骨4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愈合率100%,前臂旋转功能优良率90%以上。结论采用预构带骨间背动脉血管蒂的髂骨瓣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操作简单,为移植骨提供了有效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增强抗感染能力,为治疗尺、桡骨骨缺损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检查了解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不同时间对侧颈总动脉形态、血流参数及左心室形态、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1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2.5kg。结扎兔的右侧颈总动脉,在结扎前、结扎后第3天和结扎后第6周末,分别应用超声检测兔左心室及左侧颈总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各项参数.结果对比结扎前与结扎后3d各项指标.其中左侧颈总动脉最大内径[(1.67±0.26)mmvs(2.18±0.24)mm;P〈0.05]、左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2±9.71)cm/svs(68.44±7.04)cm/s;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结扎前与结扎后6周末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短期内,对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最大管径有所增加。经过较长时问后,对侧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最大管径不再出现明显地增加.同时左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在结扎前后始终没有明显的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麻下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12月对4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采用PKP治疗,观察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前、术后以及术后一年椎体中央高度比和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病例中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向椎体侧方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8.32±1.07)分、(1.84±0.71)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年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一年后,全部病例未出现伤椎再骨折和邻近椎体骨折。结论局麻下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并维持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针对目前静态检测方法血压依赖性造成的敏感性不足和需要血压校正的问题,找到一种对动脉亚临床病变引起的弹性减退更敏感且无需血压校正的指标。并设计一种适用于家庭和社区诊所的新型动脉顺应性动态检测仪器。方法对动脉加压导致了透壁压减小和顺应性非线性增加,同时也导致了脉搏波传递时间(pulsetransittime,Prr)非线性增大。基于示波法血压测量和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hotoelectricplethysmography,PPG)设计了检测仪器,实现了对肱动脉加压动态检测。并在不同透壁压下对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脉搏波传递时间增量进行测量。结果由高到低预设3个透壁压。即8.00、6.67、5.33kPa(60、50、40mmHg),加压所导致的高血压组PTT增量总体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7±2.1)、(8.5±3.2)、(13.1±3.5)ms,而对照组相应的总体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4±2.2)、(12.5±2.8)、(19.3±3.1)ms。在相同透壁压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透壁压的减小,虽然两组脉搏波传递时间均增加。但两组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选择透壁压为5.33kPa(40mmHg)时脉搏波传递时间增量△PTY40为更敏感的动脉弹性指标,它与收缩压负相关(r=-0.73,P〈0.01),与舒张压负相关(r=-0.54,P〈0.01),与脉压负相关(r=-0.49,P〈0.01)。结论虽然△PTT40具有明显的血压相关性,但它是动态检测的结果,通过对动脉施加外在作用力,拉大了高血压中、低危险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组间统计学差异.能够更敏感地分辨动脉亚临床病变引起的动脉弹性减退,比较好地解决了静态检测方法血压依赖性造成的敏感性不足和需要血压校正的问题。所设计的仪器操作简便,有望在早期的动脉亚临床病变的诊断及监测方面发挥作�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结果术后随访1.5-24月(平均11.7月),应用Sanders评分标准:优15例,良6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91.30%。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内固定的一个很好补充,操作简单,固定可靠。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特征与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原发性乳腺癌手术患者239例,均为单发病灶。患者年龄22-84岁,中位年龄47岁。术前行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术后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的毛刺征、微钙化、周边高回声晕、肿块形态及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与各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后方回声衰减是ER阳性表达的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直径〉2cm是HER-2、Ki67表达阳性的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超声造影表现为早增强、晚消退是HER-2表达阳性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其预后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为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了可能。
简介:预测并合成survivin-△Ex3HLA-A2.1限制性CTL表位的基因疫苗,探讨携带表位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口服疫苗对小鼠移植肝癌模型的保护作用。将表位基因序列连接,构建pVAX1-STEs-EGFP真核表达载体,转化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口服疫苗。实验动物分为未免疫对照组、口服沙门氏菌组、pVAX1质粒转染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口服pVAX1-Survivin-△3(T34A)!EGFP质粒转染的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和口服pVAX1-STEs!EGFP质粒转染的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结果表明:在5组肿瘤模型小鼠中,肿瘤瘤块平均直径分别为:15.11±2.43mm、13.70±2.97mm、13.05±1.77mm、7.46±2.61mm、9.05±2.18mm;表位疫苗组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小鼠口服携带survivin-△Ex3HLA-A2.1限制性CTL表位的基因疫苗后,能抑制小鼠肝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简介:目的回顾性探讨分析解剖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的股骨上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共27例股骨上段骨折的患者采用解剖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术前X片及CT三维成像评估骨折类型,其中粗隆间骨折16例(AO31A1型3例,A2型7例,A3型6例),粗隆下骨折11例(Seinsheimer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4例,Ⅴ型3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输血量。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借助X线结合临床进行疗效、并发症的评估。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5)月(10-24月)。术中统计手术时间为(73.5±22)分钟(55-110分钟),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12.4±21)mL(150-850mL)。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或原有合并症加重,复查X片示颈干角(122±12)°(110-145°),27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4±2.5)周(11-19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为(80.6±10.4)分,其中优11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4.07%,1例出现髋内翻畸形。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上段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内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特殊类型的股骨上段骨折,但其长期疗效仍需大样本、多中心观察。
简介: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救治时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济南军区血液净化治疗中心采用CBP紧急救援89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接受CBP治疗距发病后的自然时间为"截点",将患者分为:(1)A组(早期治疗)43例,于急性损伤期(发病≤24h)开始CBP治疗。(2)B组(晚期治疗)46例,即在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发病〉24h)开始CBP治疗,分析CBP治疗时机及各种创伤因素对预后的影响。(1)6起89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包括:急性中毒31例、挤压综合症7例、热射病27例、烧伤16例、感染5例和三聚氰胺污染事件3例。经CBP治疗后患者生命特征、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值明显改善,总存活率为78.65%(70/89),病死率为21.35%(19/89),其中A组痊愈率显著高于B组(86.05%vs60.87%,P〈0.05);病死率则明显低于B组(13.95%vs28.26%,P〈0.05)。(2)在各类损伤中,烧伤与传染病病死率最高,其次为挤压综合症、急性中毒和热射病,主要致死原因是并发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CBP不仅是一种技术措施,更是一种治疗思维模式,即强调稳定性、均衡性、持续性地平衡免疫内稳态、改善器官或细胞生存内环境,及早实施可使病变终止于损伤期,避免其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MODS,降低病死率,是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绿色荧光蛋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靶向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的靶向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10周龄雌性健康C57BL/6WT小鼠100只。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用视网膜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小鼠模型;实验C57BL/6WT小鼠尾静脉注射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对小鼠眼前节的炎症情况进行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C57BL/6WT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D11c、CD86表型。结果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105(90.0%)/CD44(98%)、CD73(85.0%)/CD90(98.5%);建模后C57BL/6WT小鼠于注射后7~9d开始发病,12~14d发病达高峰,16~20d眼前节炎症自限性减轻,21d后眼内炎症逐渐消退、自愈;用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建模小鼠EAU发病时间延长,炎症程度减轻;建模后的小鼠脾脏CD11c~+CD86~-细胞数量增加非常明显,经过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治疗后CD11c~+CD86~-细胞数量下降,至治疗后第15天仍未恢复至治疗前水平;EAU建模后小鼠成熟树突状细胞(DC)百分比下降,经过治疗后成熟DC百分比逐渐增加,在第15天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IRBP诱导的C57BL/6WT小鼠EAU有治疗作用,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用于DC等抗原呈递细胞,调节其成熟,从而抑制了EAU的进展。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固定后无再次移位、无内固定物失效、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24例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24周(平均18.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18例,良2例,中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评价可膨胀髓内钉(FixionPF)应用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22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采用可膨胀髓内钉系统(FixionPF)固定,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6名,股骨粗隆下骨折4名,股骨粗隆下合并粗隆间骨折2名.男7名,女15名,平均年龄72岁.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200ml,术中平均透视6次.骨折术后临床愈合时间最短8周,平均10周.未发生脂肪栓塞、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肢体短缩、髋内翻以及旋转畸形.结论FixionPF可膨胀髓内钉固定原理为沙漏样固定,应力均匀分布于股骨髓腔,股骨头栓钉于股骨头内膨胀,增加抗旋转能力,不需扩髓、远端交锁,其独特的设计原理可减少创伤和相关于术并发症,尤其适合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简介: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老人跌倒事件频发,减轻跌倒等异常状态对老年人的伤害,研发了一种基于惯性传感器的穿戴式姿态监测装置。该装置基于姿态解算特性,通过采集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和三轴磁力计的数据,以多种运动特征为依据进行姿态判别,不仅可以检测跌倒状态,还可对老年人的日常姿态及位置信息进行连续监测并进行步数统计,利用GPRS网络向服务器上报数据。装置中加入了语音推送功能,可对服务器端推送的天气信息、问候信息等进行语音播报。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对佩戴者的姿态及位置信息进行连续监测,当出现跌倒等异常状态时,可实现实时报警及对事故发生地的准确定位,姿态识别的准确率不低于98%。
简介:目的探讨单针经单侧椎弓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9月治疗胸腰椎骨折100例110椎,分为两组,A组50例60椎行单针经单侧椎弓根PVP术,B组50例50椎行经双侧椎弓根PVP术。两组均行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活动能力评分(locomotoractivityscale,LAS)、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及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2天VAS评分、LAS评分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均有显著差异,症状改善明显(P〈0.01);两组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患者术后骨折椎体无疼痛,复查X线片显示术后6月与术后2天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平均单椎体手术时间20.1min,注入骨水泥2.8ml(2-4.5m1);B组手术时间35.2min,注入骨水泥3.7ml(2.5~6ml)。两组间平均单椎体手术时间及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发生骨水泥渗漏情况为椎间盘渗漏A组5例、B组6例,椎旁渗漏A组7例、B组7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针骨水泥技术可即刻缓解疼痛,恢复伤椎高度,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X线暴露时间,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