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本科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细节的关键点存在问题常见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64人,其中男5人,女59人,针对护理本科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细节的关键点存在问题常见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常见问题包含找不准颈动脉位置,动作不规范;心肺复苏按压部位不准确;肩肘腕未形成一条直线及未垂直于胸骨;按压幅度不足5~6cm;按压与放松时间不成11的比例;吹气量不足500~650ml。结论本文通过对CPR每个细节的逐一分解,并一对一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CPR操作存在细节上的关键问题,及时给与纠正,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麻醉科护士麻醉复苏室的护理隐患及防范方式。方法针对目前医院内麻醉科护士麻醉复苏室存在的相关护理隐患进行分析探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麻醉复苏室的护理安全以及护理工作质量。结果麻醉复苏室术后患者麻醉复苏护理过程中在气管插管管理、患者安全管理以及复苏室环境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部分安全隐患。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训、完善麻醉复苏室管理制度以及加强麻醉复苏室环境管理对于提高麻醉复苏室内护理工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结论麻醉复苏室内术后患者的麻醉复苏护理过程中仍存在较多安全隐患问题,需要麻醉科护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降低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麻醉复苏室内的护理质量安全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抽选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50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划分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75例,实施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75例,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回顾分析和对比两组的复苏效果和临床情况。结果统计学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BE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压值、PT时间和复苏总有效率(97.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33%),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给予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症状改善迅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进入东莞康华医院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分两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及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观察,看其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结果以及各项实验室指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常规液体复苏组的输液量、出血量、HGB、HCT、PT、APTT,两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减少患者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经皮肾镜碎石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情况的对比观察,探讨多模式保温对病人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对南充市中心医院2016年5—12月月实施经皮肾镜手术患者共80例进行观察。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手术台覆以变温水毯,温度设定为38℃,按照顺序在患者麻醉后铺双层大单,同时结合充气式保温毯,将温度保持在38~40℃范围内,并延续至手术结束,术中所输注的液体和冲洗液都需要事先加温至37℃。对照组身体覆盖双层大单并暴露手术视野,术中冲洗液和所输药液均不作特殊处理。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苏醒时间、寒战发生情况以及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苏醒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手术后寒战32例(80.0%),观察组手术后寒战8例(20.0%),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躁动发生17例(42.5%),观察组躁动2例(5.0%),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多模式保温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经皮肾镜碎石术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减少麻醉复苏时间,提升复苏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三种不同胸外按压方式对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3组,1组采用美国产新型1007CC型心肺复苏器进行胸外按压,2组应用双人2分钟交替按压方式进行胸外按压,3组用单人人工心脏按压方式进行胸外按压,对3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组患者心肺复苏率最高、2组较高,与3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1组心肺复苏时间较短,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和平均脉压恢复更高,与2组、3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各种原因的猝死、心梗等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胸外按压为进一步抢救赢得了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ICCO监测技术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方式,观察组给予PICCO监测技术指导,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达到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时间及相关指标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PH值对比并没有明显差异,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O监测技术能更准确的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对患者进行早期导向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治疗的5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观察组按照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心搏、恢复自主呼吸、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心肌损伤、吸入性肺炎、血气胸、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版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气管插管与纳络酮联合应用于重度窒息新生儿中的复苏作用。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2012年4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9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纳络酮0.05-0.1mg/kg三角肌注射,而观察组患儿由麻醉医师进行了气管插管,同时给予纳络酮0.05-0.1mg/kg三角肌注射。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5min的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均复苏成功,无死亡出现,对照组中1例脐带脱垂死胎,经复苏抢救无效死亡,2例死于肺透明膜病和颅内出血。结论在麻醉医师熟练掌握新生儿的气管插管术并辅以纳络酮0.05-0.1mg/kg三角肌注射可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的成功率,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疗效,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本文就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中纳洛酮使用剂量对疗效与预后的影响进行了的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6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注射常规剂量的纳洛酮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注射大剂量的纳洛酮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有效的提高了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治疗的成功几率,保障了患儿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讨论实施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选年份,均集中在2016年5月—2016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总计88例。应用抽签的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两个研究组,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右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治疗后,GCS评分为5.71±1.42分,DRS评分为17.66±7.58分,EEG评分为2.45±1.62分。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治疗后的分析当中,GCS评分为10.74±2.24分,DRS评分为5.47±3.80分,EEG评分为9.36±3.48分。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明显。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实施右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取得复苏状态,减少脑损伤的现象,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提升,均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右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推广应用,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更多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早期心肺复苏的意义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100名2009年7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根据《国际心血管急救和心肺复苏指南》所规定的ACLS与BLS心肺复苏方法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操作。结果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哮喘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其次为心血管疾病,青霉素过敏者与脑出血者心肺复苏无效,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后,有5名患者10min内到院,均成功实施了心肺复苏,56名患者10min后到院,仅仅有3名患者成功实施心肺复苏;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哮喘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中毒与心血管疾病次之。结论研究表明,年龄、病因以及院内、院前心跳骤停等是影响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主要因素,必须对其加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充气式保温毯围术期保暖对小儿全麻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择期全麻手术的患儿,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患儿围术期使用充气式保温毯保温,B组患儿围术期使用常规覆盖法保温。记录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苏醒躁动和苏醒躁动情况。在进入复苏室前(T0)、进入复苏室后5分钟(T1)、10分钟(T2)、15分钟(T3)、20分钟(T4)、25分钟(T5)、30分钟(T6)7个时点记录患儿体温及Steward苏醒评分。结果与B组比较,A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显著缩短,苏醒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A组T2至T5时点Steward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充气式保温毯围术期保暖可以缩短小儿全麻术后的复苏时间,提高复苏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麻术后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120例本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6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临床护理中,添加强化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既可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CCU心肺复苏病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CCU病房住院治疗的心肌梗死经过护理干预后的心肺复苏病人168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其中,观察组采取特定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应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应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评价两个组干预后领悟社会的支持情况,并观察临床特征的差异。同时,应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两组护理干预后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精神症状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护理干预的效果与病人的性别、学历息息相关。结论对CCU心肺复苏病人采取特定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心肺复苏病人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很大帮助。其中,对女性病人和高学历病人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