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Ki67和P53蛋白表达用于上皮性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行肿瘤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的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并比较分析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切除组织中Ki67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Ki67和P53蛋白在临床Ⅲ~Ⅳ期阳性表达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在Ⅰ~Ⅱ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和P53蛋白在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67和P53蛋白作为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参考指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EpCAM、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胃癌的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CAM和VEGF-C的表达。结果EpCAM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38%和23.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VEGF-C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44%和26.3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胃癌癌组织中EpCAM与VEGF-C表达的相关性呈正相关性(P<0.05,r=0.248)。结论EpCAM及VEGF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普通胃镜活检(CFB)是筛查胃上皮瘤形成(GEN)的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胃镜活检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准确性。方法71名确诊胃上皮瘤形成患者在我院接受ESD治疗。回顾性评估CFB和ESD病理结果特征。结果CFB和ESD样本之间的总体病理结果一致率为71.83%。51例行ESD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与内镜常规活检病理结果一致,16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诊断为早期胃癌。结论内镜活检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其可能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有些可能转变为癌的可能,这部分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随访和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晚期尿路上皮癌化疗患者中实施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纳入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经影像及病理活检确诊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研究组患者以低剂量吉西他滨800mg/m2d1、d8联合奥沙利铂100mg/m2d1,21天为一周期,对照组患者以单药吉西他滨1250mg/m2d1、d8,21天为一周期。化疗每周期记录不良反应,2周期评价疗效。分别以RECIST标准评价疗效,NCICTC3.0标准评价毒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疗效46例均可评价疗效,研究组患者疾病控制率78.3%(其中CR0例,PR9例,SD9例),对照组患者疾病控制率56.5%(其中CR0例,PR6例,SD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外周神经毒性,无4度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进行治疗,疗效优于吉西他滨单药组,临床效果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患有晚期尿路上皮癌问题的疾病患者在实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运用低剂量吉西他滨并且与乐沙定进行有机结合来展开化疗的方案的最终治疗效果以及安全程度。方法通过随机的方式选择自2014年九月始至2017年九月止在我院进行就诊以及临床治疗的晚期尿路上皮癌问题的疾病患者共100例,依照其在我院就诊的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两组之中人数均为50人。对照组内的50例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只是运用乐沙定展开治疗,而试验组内的50例疾病患者在应用乐沙定进行治疗的情况下还与低剂量的吉西他滨进行相互结合展开治疗。对两组疾病患者在实际展开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整体效果出现的不同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相互对比。结果在对最终对比结果进行统计以后发展,实验组内部疾病患者最终的有效率达到95.00%,而对照组内部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最终有效率为70.00%;试验组内部疾病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问题的发生率为13.33%,而对照组内部疾病患者产生不良反应问题的发生率是41.67%,以上数据之间的差值相互之间的差值相对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EP刀宫颈椎切术联合术前术后应用重组α-2b干扰素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方法此次收集了我院3年内收治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应用重组α-2b干扰素栓,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均应用重组α-2b干扰素栓;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重组α-2b干扰素栓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上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重组α-2b干扰素栓于LEEP刀宫颈椎切术前术后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异常细胞学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对预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作用。方法总结在我院我院妇科进行检查的受试者412例相关资料。结果412例受试者当中ASCUS阳性率为74.27%(306/412),LSIL阳性率为20.39%(84/412),HSIL+阳性率为5.34%(22/412),HR-HPV阳性率为45.15%(186/412),ASCUS、LSIL和HSIL+的HR-HP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HPV阳性率在子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中正常比例为29.63%(32/108),CINI为50.00%(66/132),CINⅡ为84.62%(44/52),CINⅢ+为100%(1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常细胞学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对预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及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细胞内瘤变(CIN)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宫颈癌及宫颈上皮细胞内瘤变(CIN,分期)患者各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分别实施HR-HPV、支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以及细菌性阴道病(BV)检测。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HR-HPV及CT在宫颈癌组、CIN各期感染率表现为递减趋势(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Uu及BV在宫颈癌组、CIN各期感染率相对接近(P>0.05),均显著性超过对照组(P<0.05)。HR-HPV+CT、HR-HPV+Uu、HR-HPV+BV及HR-HPV合并多重感染在宫颈癌组、CIN各期感染率表现为递减趋势(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HR-HPV单独感染在宫颈癌组、CIN各期感染率表现为明显递增趋势(P<0.05)。结论CT、Uu及BV或其它相关病原微生物可以提升宫颈感染HR-HPV的几率,进而可能导致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应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