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指的是股骨颈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的骨折,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股骨转子间骨折也是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骨折之一,占人体骨折的3%~4%1,近九成的患者年龄超过65岁。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患者年龄、本身骨质条件不同、骨折类型等不同,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其自身特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案正逐渐走向微创化、精细化,为病人围手术期提供更好的保障,而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让这一理想行将成为现实。
简介:维生素D受体(VDR)多型性作为潜在的贡献者被学习了到多重硬化(MS)。然而,出版了研究关于学习设计和检测的效果的意义不同。这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与在用元分析的MS的VDR多型性接近的TaqI,BsmI,ApaI和FokI联系的风险的大小。为系统的评论和元分析指南跟随比较喜欢的报导项目,我们进行了文学的系统的搜索和元分析。亚群分析被执行从选择学习特征检测异质的潜在的来源。概括风险的稳定性用敏感分析被评估。元分析从13盒子控制研究包括了3300个案例和3194控制的一个总数。没有重要协会,在TaqI和BsmI多型性和MS风险之间发现。在ApaI多型性和MS风险之间的协会是重要的在同型结合并且codominant模型(P=;0.013并且P=;0.031,分别地),建议AAApaI遗传型可能是一个重要MS风险因素。出版年和年龄显著地影响了在TaqI多型性和MS之间的协会(P=;0.014并且P=;0.010,分别地),它显示主要T等位基因的保护的效果。AAApaI和FFFokI遗传型是为MS的重要风险因素。在TaqI多型性和MS风险之间的协会被学习特征显著地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维生素D摄入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98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资料,按不同的发病原因将其分为两组,每组99例,回顾性评价两组患儿维生素D摄入与疾病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每日摄入60IU/kg维生素D,观察组每日摄入48IU/kg维生素D;维生素D日摄入量低于80IU/kg时,儿童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摄入量高于80IU/kg的儿童。结论为避免儿童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建议5岁以下儿童的维生素摄入量高于正常剂量,并加强对儿童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降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EG纳米脂质体包裹的miRNA分子对结直肠癌干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流式细胞学分选CD44和CD133标记的HCT116细胞,PEG纳米脂质体包裹的miR-425脂质体转染分选的细胞,检测细胞自我更新、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变化。结果(1)miR-425过表达抑制结直肠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miR-425过表达抑制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P<0.05)。(2)PDL1是miR425的直接靶基因,miR425通过降低PDL1的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P<0.05)。结论PEG纳米脂质体包裹的miR-425通过抑制PDL1表达抑制结直肠癌干细胞生长,为寻找治疗结直肠癌的提供了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ISSUE-4D在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28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患者,其中高级别胶质瘤13例,转移瘤15例,对患者采用常规MRI检查以及CT诊断,观察患者不同部位的DCE参数。结果TISSUE-4D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的实性部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近瘤水肿带两种肿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瘤水肿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SSUE-4D为脑内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轻重患儿外周血D-二聚体、CRP数值的变化,研究其相关性,探讨D-二聚体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于我院经确诊肺炎支原体肺炎的114位儿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81例)、重症组(33例),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7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入院后的D-二聚体、CRP数值,比较有无差异,探讨相关性,评价D-二聚体在判断肺炎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2岁,平均年龄6岁,男女比例均等。将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与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比较,将检测的D-二聚体、CRP值进行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18.32(P<0.05)、17.8(P<0.05)。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D-二聚体水平最高,与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显著性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与CRP的相关系数为0.165,t值0.014,P值<0.05。结论外周血D-二聚体、CRP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升高明显,二者存在相关性,提示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3患者的水平,研究慢性肾脏病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7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作为慢性肾脏病代表,其中包括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病组、健康组各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测定25(OH)D3。结果各组患者中以终末期肾病组的25(OH)D3浓度最低,健康组最高,终末期肾病组与其它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中,GFR以健康组最高,终末期肾病组最低,终末期肾病组与其它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患者中,终末期肾病组血钙最低、血磷最高,终末期肾病组与其它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25(OH)D3有明显的降低,可以反映患者的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自闭症患儿语言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2~4岁已确诊为自闭症的患儿150例,均进行Gesell评估并检验血清25羟维生素D3,比较语言能区DQ>86与语言能区DQ<86的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3水平。结果语言能力正常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于语言落后的儿童。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自闭症患儿语言能力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功能4项、FDP、D-Dimer检测在产后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出血组,另选取出血量正常的50例产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及Beckman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仪分别对两组患者产前产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4项指标以及FDP、D-Dimer进行检测,分析相应数据。结果出血组凝血功能4项、FDP、D-Dimer检测值异常率在产前和产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出血诊断中对凝血功能4项、FDP、D-Dimer进行检测能够指导医生有效预防患者产后大出血,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进而维护患者健康,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围术期患者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20例骨科围术期患者,系统探讨骨科围术期患者者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结果经分析,术中采用骨水泥患者与未采用骨水泥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结果显示,前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后者,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7天接受置换术与非置换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前者比后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围术期患者行手术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有所变化,且术中使用骨水泥与手术方式会对D-二聚体水平产生影响,证实D-二聚体不具备预警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抢救室50例经高分辨率影像学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一时期以急性胸痛为主诉的非夹层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抽血检测D-二聚体及检查高分辨率动脉成像,比较两组患者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值(μg/L,log2)分别为(12.37±1.34)和(9.39±1.3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D-D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指标。
简介:摘要在不孕症患者中,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治疗后,机体的反应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研究指出,血红蛋白D基因(HbD)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有关,现此文就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做了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6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分别为A组A级21例,B组B级20例,C组C级21例。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项目包括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比较4组上述指标水平差异。结果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最短(P<0.05);A、B组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其他A、B组(P<0.05)。对照组、A组、B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比较,C组纤维蛋白原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长(P<0.05)。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水平按照对照组、A组、B组、C组顺序依次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外源性凝血因子先受到影响,纤维蛋白原变性可能始现于病变早期。纤溶程度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治疗前、后结肠粘膜HO-1的表达及动脉血中内源性CO的含量,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D-IB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结肠粘膜HO-1表达的变化和动脉血中内源性CO的含量,并分别与15例健康志愿者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O-1的表达和动脉血中内源性CO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组肠粘膜的HO-1的表达和动脉血中内源性CO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CO径路调控异常所致的结肠动力学紊乱是运用中药疏肝健脾法治疗D-IBS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