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枢椎椎弓根骨折(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来收治的急性枢椎椎弓根骨折15例患者,其中Ⅰ型4例,Ⅱ型1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行颅骨牵引复位后用AO纯钛皮质骨螺钉经峡部固定枢椎椎弓根骨折.结果经12~60个月随访,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有6例D级和5例C级恢复至E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B级恢复至C级,1例B级恢复至D级,半年后复查X线骨折均愈合,复位良好,无椎动脉损伤及其它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早期枢椎椎弓根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且较少影响上颈椎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观察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寰枢椎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70例寰枢椎骨折患者为研究观察主体,采集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开始/结束),配偶设计法分对照Z组(常规护理干预)、引领式M组(常规护理干预+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认知情况、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结果 护理后,引领式M组、对照Z组比对,前者认知情况、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明显更优。结论 将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应用在寰枢椎骨折患者护理中,可以起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认知水平的目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小儿寰枢椎半脱位系指寰枢关节的旋转性固定,合寰枢关节的解剖分析半脱位的实质可能是寰椎以齿状突或侧方关节突为轴心的旋转及向前的移位。以拿、揉、分筋等手法结合颌枕带牵引治疗小儿寰枢椎半脱位6例均获满意疗效。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探讨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15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了固定术,同时行自体髂骨融合。分别应用Verlex7例,Axis3例,和cenfifix5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5例,新鲜Ⅱc犁齿状突骨折6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mm~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灾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度28mm~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度为22mm~26mm。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损伤和椎动脉损伤。随访10~25个月,半均14个月。术前JOA评分5.1~10.9分,平均7.6分。术后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二维固定的优点,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骨外科仿生治疗理念,探讨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治的7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将患者分为仿生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每组各38例。仿生治疗组采用基于仿生理念设计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生物力学调整、组织再生促进等措施;传统治疗组采用常规手术和保守治疗方案。通过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评分及功能恢复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仿生治疗组在术后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活动度改善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仿生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3%)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15.8%)。此外,仿生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92.3±5.4)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78.6±6.7)。结论:基于骨外科仿生治疗理念的寰枢椎脱位治疗策略在临床效果、功能恢复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传统治疗方案。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并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2017 年 1月至 2018年 5月 20例寰枢椎不稳并脊髓损伤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术前进行系统评估、健康宣教、呼吸功能训练、营养评估、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阶梯镇痛管理、呼吸道管理、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舒适的体位护理、引流管管理、胃肠道管理、生活照顾、早期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0例患者经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过程顺利,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 了平均住院时间。结论 护士充分术前准备及健康指导,术后的精心护理,早期功能训练等护理管理,均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异丙酚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急性脑梗塞患者2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拟行数字减影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术,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0)。观察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和异丙酚1mg/kg,继之以异丙酚4~6mg/(kg•h)和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继之以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前即刻(T0)、再灌注后1h(T1)、再灌注后3h(T2)各取静脉血测定内皮素(ET)和丙二醛(MDA)浓度。结果术前两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正常值有显著性升高(P<0.05),T1时两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P<0.05),T2时观察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2h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T1和T2时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塞时,异丙酚麻醉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丙二醛浓度,对人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护理。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6例强AS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应用JOA颈椎评分标准和VA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效果评价。结果手术时间(98.17±9.85)min,术中出血量(301.67±34.30)ml。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6年。6例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2例表现为枕大神经刺激症状者,术后即消失;3例伴有四肢不同程度运动及感觉障碍者,术后6个月~1年完全恢复。VAS从术前(7.0±1.0)分降至末次随访时(2.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从术前(7.17±2.48)分提高至(13.67±2.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心的术后护理可提高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AS并寰枢椎脱位不稳的有效治疗效果,加快恢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简介:背景:临床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有一定难度。目前,辅助寰枢椎椎弓根钉置钉的方法众多,但大多存在设计、操作使用繁琐复杂等问题。目的:总结分析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椎弓根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8至2017年12月使用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治疗的1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6~67岁,平均(47.3±13.8)岁。陈旧性骨折5例,齿状突畸形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椎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三维模型,数字化设计椎弓根螺钉的最佳钉道并生成相应文件,测量记录进钉点的位置及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数据。通过3D打印机打印实物模型。在实物模型上模拟置钉。术中根据术前设计完成螺钉通道,攻丝后置入螺钉。术后行CT扫描比较手术前后内倾角、头倾角变化,并进行螺钉位置分级,评价螺钉准确性。随访确定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200min,平均(146±34)min;术中出血量150~300ml,平均(213±45)ml;透视5~11次,平均(7.4±1.5)次;术后拔管前引流总量90~200ml,平均(140±34)ml。共置入56枚螺钉。螺钉准确性:0级占94.6%(53/56),Ⅰ级占5.4%(3/56),Ⅱ、Ⅲ级为0。手术前后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36个月,平均(18.6±8.1)个月。无椎动脉、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出现。至末次随访均植骨融合,VAS评分从术前(3.9±1.1)分(3~6分)降至(0.9±0.6)分(0~2分),9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通过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寰枢椎不稳治疗,方法简便,可充分了解局部情况,指导手术,提高置钉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护理。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6例强AS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应用JOA颈椎评分标准和VA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效果评价。结果手术时间(98.17±9.85)min,术中出血量(301.67±34.30)ml。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6年。6例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2例表现为枕大神经刺激症状者,术后即消失;3例伴有四肢不同程度运动及感觉障碍者,术后6个月~1年完全恢复。VAS从术前(7.0±1.0)分降至末次随访时(2.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从术前(7.17±2.48)分提高至(13.67±2.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心的术后护理可提高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AS并寰枢椎脱位不稳的有效治疗效果,加快恢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