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小儿川崎病并接受IVIG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抗炎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心脏并发症发生率、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讨论:结果表明,IVIG治疗结合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0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光装动脉损害组(CAL)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筛选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将筛选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CAL组患儿发热天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如发病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发热天数等。对于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尽早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英夫利昔单抗(IFX)对于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动脉瘤早期消退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江西省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病例中40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动脉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接受IFX治疗,对照组接受IVIG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状况、动脉瘤严重程度等进行评定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WBC、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动脉瘤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X对于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动脉瘤早期消退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控制机体炎性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对川崎病合并重症溃疡性口腔炎患儿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以我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接收的12例川崎病合并重症溃疡性口腔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护理后,所有患儿体温均在1.5-3天内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高热惊厥;所有患儿口腔黏膜损害及皮肤损坏均在3-7天内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生1例感染;20天后所有患儿均可正常进食,口腔溃疡完全愈合;出院时,30例患儿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对于本次护理,所有家长及患儿均表示满意,满意度达100%。结论对川崎病合并重症溃疡性口腔炎患儿实施临床护理干预,不仅能促进治疗效果提升,同时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本院2014年2月~2015年7月的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和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讨论对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4.7%(7/50),呼吸系统感染率最高,G-菌感染比例高;从统计学来看,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有器性心脏病、有并发疾病以及有创性治疗的影响(P<0.05)有关。结论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特点及危因素,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用见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丙种球蛋白 ( 大剂量 ) 联合阿司匹林方式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欧冠的效果及价值。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我院接收的 52 例川崎病患儿,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设两组,各 26 例患儿。 对照组为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为 丙种球蛋白 ( 大剂量 ) 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的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的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结论: 丙种球蛋白 ( 大剂量 ) 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疾病治疗效果,应用价值突出。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患有川崎病的病人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为他们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干预操作,对其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 方法:研究时间区间是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使用随机筛选的方法,将46年病人纳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且按照病人家属的意愿将他们分成常规组合研究组分媒体王长贵护理模式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并且针对他们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具体包括的指标包主要有护理有效性,体温,皮肤粘膜恢复时间等等。结果:研究组病人的护理有效性,体温,皮肤粘膜恢复时间等多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常规组病人。结论:为小儿川崎病病人开展临床治疗操作时选择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干预模式,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能够很好的纠正病人家属错误的一些护理方法,并且提高护理效率,让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川崎病中采取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80例作为此次实验对象,时间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按照随机分组方式进行,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护理措施后不良反应情况、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皮疹、发热、咳嗽等诸多不良反应较低(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相比较(P>0.05),观察组护理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等指标水平较高(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川崎病中采取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显著减少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东海县黄川镇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为制定狂犬病防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暴露、处置及预防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黄川镇狂犬病门诊共接诊犬、猫、猪等动物致伤者1163例,暴露人群中10岁以下儿童和40到50岁的人群是狂犬病暴露的高危人群,分别占总暴露人数的38%和24.4%,男女分别为676人和487人,性别比1.391。1163例暴露人员分级均为Ⅱ级,暴露人群伤口均进行自行处理和门诊处理,疫苗全程接种1136例,均未进行被动免疫,暴露人群大部分由犬类动物咬、抓伤,占暴露人群90.02%。结论对犬进行严格管理、控制养犬数量、加强犬免疫或灭病犬,是控制人狂犬病的积极有效方法,加大预防狂犬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被犬咬伤后及时规范处理伤口和有效地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最关键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20例KDSS患儿建立KDSS组,同期选取40例川崎病(KD)患儿建立KD组。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症状表现并检测患儿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KDSS组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组显著延长,差异显著(P<0.01);KDSS组患儿的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以及TNF-ɑ与IFN-γ表达水平对比KD组均有显著升高,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比、外周血WBC、CR、ESR、IgG、IgM、IgA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而血钾、血钠以及Hb水平相比KD组均有显著下降,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白蛋白相比于KD组有显著下降,而血尿素氮、肌酐浓度以及D-二聚体相比于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KDSS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相比KD组有明显延长,且IVIG抵抗、CALs、ICU住院以及发生脏器损伤的几率相比KD组均有显著提升,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KDSS患儿的发热时间相比KD患儿有显著延长,但其他的症状表现上未见显著差异,临床通过症状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在外周血细胞因子中IL-2、IL-4、IL-6、IL-10以及TNF-ɑ与IFN-γ的表达水平与KDSS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