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微波热场的计算机动态模拟预测体系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通过在仿肝组织的等效体模中沿微波辐射天线三维空间上精确的布点,采集到加热初始段的温升曲线,求得不同功率下组织的比吸收率(SAR).根据生物传热方程,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了微波热场计算机模拟体系,通过大量的离活体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对该模拟系统进行了校验.结果在离体实验中,模拟温度曲线和实测温度曲线比较,单导二者91.4%的位点有很好的吻合性,双导二者88.9%的位点有很好的吻合性.模拟凝固体积与实测凝固体积85.6%的标本吻合性很好.活体实验显示,血流灌注对组织的温升有重要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血流灌注率对温升的影响可以相差30℃.在临床治疗中,实测温度曲线和模拟温度曲线两者67.3%位点有很好的吻合性.为保证一次完全凝固较大的肿瘤,需采用多电极同时穿刺以凝固肿瘤,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求得了保证两电极之间无冷区而凝固范围最大的最佳电极间摆放距离及组合热场的分布,并通过离、活体实验和临床肝癌病人的测温进行了校验.结论上述系列研究结果显示,用有限元的方法计算机模拟和预测微波热场是可行和可靠的,这一系统的建立,为动态调控微波热场和一次完全凝固较大的肿瘤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孤立性肺小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X线进行检查,观察组使用CT进行检查,对于两组的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穿刺结果对比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孤立性肺小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准确率高,误诊、漏诊率低,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随机纳入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作业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指导患者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比较患者认知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组间各项恢复情况指标和患者脑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认知水平评分显著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应用疗效确切,治疗方式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MCAD,检测数字化乳腺片上的微钙化团簇,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从互联网上的权威性数字化乳腺影像数据库下载69个病例,用于有效性研究;对国内29例含微钙化团簇的乳腺癌x线片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国内826例乳腺筛查x线片进行前瞻性研究.将MCAD系统对所有数字化乳腺片上的微钙化团簇检测结果与放射科医师诊断结果比较.结果:在有效性研究中,MCAD系统诊断微钙化团簇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两位放射科医师(0.925vs0.716,0.75,P<0.01),特异性则低于放射科医师(0.719vs0.938,0.938,P<0.001),平均每幅图像上有假团簇0.6个.在回顾性研究中,MCAD系统的诊断敏感性高于放射科医师(0.914vs0.716,0.8,P=0.098),假阳性团簇的检出数显著高于放射科医师(0.93vs0.03,0.07,P<0.001).在前瞻性研究中,使用MCAD系统亦获得了更高的诊断准确率.结论:MCAD系统对微钙化团簇的检测具有高敏感度,可帮助放射科医师发现隐匿于乳腺片复杂背景中的微钙化团簇,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股骨粗隆部肿瘤或肿瘤样变精确切除和保髋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部肿瘤或肿瘤样变的价值。方法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10例股骨粗隆部肿瘤或类肿瘤样变患者,年龄为18~53岁,其中男7例,女3例,1例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骨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5例骨纤维结构不良。术前均采用CT或MRI扫描获取肿瘤及肿瘤周围组织的二维图像数据,输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双下肢骨骼解剖模型及股骨粗隆部肿瘤模型,根据肿瘤性质借助Imageware软件三维匹配、分析确定肿瘤切除边界,术前用Imageware、UG-NX软件设计个性化手术辅助模板,并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股骨粗隆部肿瘤精确切除、重建过程。最后按术前预设方案精确实施股骨粗隆部肿瘤精确切除、异体骨+内固定重建术。结果10例均精确切除肿瘤或肿瘤样变,且保髋重建修复满意。7例病灶局限于粗隆部者采用大段异体骨、自体髂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3例肿瘤累及股骨粗隆下采用异体骨、自体髂骨+股骨重建钉固定,术后X线片显示骨缺损区域结构重建效果好,恢复了骨缺损区域解剖结构,均于术后3~6个月恢复行走功能。术后随访6个月~3年,1例恶性淋巴瘤复发并全身转移,余9例未见复发。结论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在保留最大范围正常骨骼的情况下精确切除肿瘤和保髋重建股骨粗隆部骨缺损区域。计算机辅助技术使股骨粗隆部肿瘤切除手术更精确,疗效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校医院药剂科工作中计算机信息化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高校医院药剂科的工作人员60例为研究对象,以2011年-2012年的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以2012年-2013年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处方评价指标和患者关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计算机信息化运用在高校医院药剂科工作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好地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促进高校医院的长远发展.关键词高校医院;药剂科;计算机信息化;运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40-01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核磁共振诊断腕关节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1-2023.12,医院收治60例腕关节损伤者,均实施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诊断单一诊断及联合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果 单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脱位检出率、骨折检出率、隐匿性骨折检出率、移位骨折检出率20.00%、60.00%、6.67%、24.00%,单一核磁共振50.00%、90.00%、35.00%、10.00%,联合诊断63.33%、93.33%、41.67%、45.00%,均是联合诊断更高,P<0.05。结论 腕关节损伤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可提升疾病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老年主动脉瓣瓣膜病150例,心电图示ST-T改变,均在术前行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检查,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CT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CT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115/118)、87.5%(28/32)、96.6%(115/119)、90.3%(28/31),以冠状动脉受累数量分析分别为96.7%(323/334)、61.3%(163/266)、75.8%(323/426)、93.7%(163/174)。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CT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52/52)、67.3%(66/98)、61.9%(52/84)、100.0%(66/66),以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析分别为98.2%(166/169),64.3%(277/431),51.9%(166/320),98.9%(277/280)0结论冠状动脉CTA可用于AVR患者术前筛查,对于CTA未能发现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不必再行CAG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A联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抽集2020年1月到2022年9月于我院就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疾病接受医疗救助的患者一共30例作为我院本次研究的全部对象;以常规影像学检查阶段为对照组,以CTA联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阶段为观察组;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统计两阶段准确率、观察组阶段和“金标准”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阶段的准确率较之于对照组阶段更高,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和“金标准”检查结果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A联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疾病诊断中具备较高的应用潜力。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全身骨显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2020年7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248例接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全身骨显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对照组(n=124,常规护理)及研究组(n=124,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图像优质率、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图像质量优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97% >88.71%)(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86.58±8.69分>82.25±8.45分)(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使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全身骨显像检查患者顺利完成检查,获取高质量图像,为诊疗提供准确资料,同时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影像导航辅助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导航系统下进行小切口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26例。统计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和48h引流量,进行HISS评分分析,测量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结果在导航系统下顺利完成26例小切口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切口大小为7—8cm,手术时间为70—90min,出血量为100-150mL和48h引流量80—150mL。术前HISS评分72分,术后2周为98分。术前髋膝踝角为5°-10°,术后2周为0°-200术前屈曲挛缩0°-10°膝关节活动度为100°-120°,术后2周屈曲挛缩0°-4°,膝关节活动度为125°-135°。2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髌股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计算机导航系统的应用解决了MIS-UKA操作中视野的局限,同时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下肢力线变化、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和软组织韧带平衡情况,并提供几何学和形态学资料,对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重建,提高了假体放置的精确性,使骨质和假体之间有了最大的贴合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气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0例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观察组)及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影像及肺功能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变部位不同观察组又分为气管狭窄组、支气管狭窄组各20例;其中恶性狭窄38例,气道狭窄程度〉50%者30例,腔外型狭窄为20例,弥漫型狭窄22例,偏心性狭窄37例。应用螺旋CT机采集感兴趣区DICOM数据,利用医学影像3D重建软件建立气道几何模型;将肺功能数据施加到几何模型出入口边界后,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软件进行气道气流动力学模拟,记录感兴趣区气流动力学截面积、流速、体积流量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参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研究对象气流动力学研究模型成功建立。气管、支气管狭窄组狭窄处流速分别为(1764±1484)cm/s、(156±57)cm/s,流量分别为(1565±963)mL/s、(310±99)mL/s,均高于同组气管、支气管入口流速及流量(P〈0.05或P〈0.01);支气管狭窄组患侧支气管入口流速及流量为(82±35)cm/s及(79±32)mL/s,分别小于健侧支气管入口流速(211±83)cm/s及流量(184±68)mL/s(P值均〈0.01);在15例偏心性气管狭窄患者中,和原发病变同侧支气管入口流速及流量分别为(464±246)cm/s及(526±283)mL/s,高于病变对侧支气管入口流速(308±209)cm/s及流量(359±255)mL/s(P值均〈0.05)。对照组气管及双侧支气管入口分别与气管、支气管中段流速及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气流动力学参数存在着一定的病理性改变。气管狭窄引起狭窄处气体流速、流量增加,且偏心性狭窄影响两侧支气管气流;支气管狭窄则引起患侧进入气流减少。计算机气流动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原发性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予^18F-FDGPET显像检查。采用视觉分析及半定量方法[标准摄取值(SUV)]进行影像学诊断,并与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PE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87.1%(27/31),原发病灶的大小是导致假阴性的主要原因,4例假阴性原发病灶直径均〈1cm(T1期)。(2)18例术后证实有胃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8F-FDGPET检出12例,而CT只检出8例,灵敏度分别为66.7%和44.4%。(3)31例患者中PET检出8例有肝脏、肺、腹腔、后腹膜淋巴结等远处转移,其中4例由于PET的结果改变治疗策略。结论^18F-FDGPET对于胃癌是一种较灵敏的检查方法,对诊断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可能优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对术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应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5例腹部SF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者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增强表现。结果 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各项指标(形态、钙化、密度、出血、囊变、边界、带蒂、周围组织浸润姐承压)均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腹部SFT接受CT及MRI诊断均可获得准确的检出结果,两者影像学特征表现存在差异,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和详实的依据,望重视。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传统手术术后髌骨的轨迹,探讨是否单纯通过此项技术能改善髌骨轨迹和减少膝前痛.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导航组采用计算机辅助下行TKA手术41例47膝,男19例22膝,女22例25膝,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9岁.非导航组采用髓内定位杆(股骨)、髓外定位杆(胫骨)定位,常规手术行TKA.传统手术的44例患者中48膝,男20例23膝,女24例25膝,年龄66~79岁,平均年龄73岁.全部85例患者均为初次TKA手术,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的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度及患者膝前痛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6~12个月的回访,导航组术后髌骨外侧倾斜角(4.2°±3.9°),传统手术组为(5.1°±3.4°);导航组术后髌骨外移度(1.9±0.2)mm,传统组为(2.7±0.4)mm;导航组手术前后患者膝前痛发生率分别为83%、11%,传统手术组分别为88%、23%.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在术后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度、膝前痛的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TKA与传统手术相比,能够使截骨更加精确,术后下肢力线更佳,进一步获得更满意的髌骨轨迹,膝前痛改善的比率导航组与传统手术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联合现实环境训练对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 于2022年10月-2024年09月期间,选取6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33)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认知训练,观察组(n=33)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训练联合现实环境训练,对比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能力均改善明显,上述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通过计算机辅助训练联合现实环境训练,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能力均有明显改善,建议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