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某区域内儿童头癣病原菌感染的具体状况,并分析其药品特征,旨在为儿童的治疗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间我院中收入的儿童头癣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儿童头癣患儿进行感染病原菌分析并对不同病原菌的药敏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分析不同药物的头癣治疗效果。结果:在实验检查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儿童进行研究,共有69例,所有患者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之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对这69例患儿实施综合管理方法,对比分析综合管理方法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综合管理之前,患儿护理总满意度为78.3%,其中不满意的患儿有15例,占比为21.7%,觉得一般的患儿有12例,占比为17.4%,较为满意的患儿有24例,占比为34.8%,很满意的患儿有18例,占比为26.1%,实施综合管理之后,患儿护理总满意度为95.7%,其中不满意的患儿有3例,占比为4.3%,觉得一般的患儿有10例,占比为14.5%,较为满意的患儿有30例,占比为43.5%,很满意的患儿有26例,占比为37.7%,实施综合管理后患儿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P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病例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疗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作研究对象,病例数48例,开展时间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并采用PCR法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进行检测,与经典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进行比较。结果: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病例临床特点为社区获得性感染,伴随泌尿系统感染8例、肝脓肿37例。患有糖尿病15例、肺部感染20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头孢曲松钠的耐药率显著低于经典毒力肺炎克雷伯菌(P<0.05)。结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病例临床特点为社区获得性感染,且伴随其它系统感染、基础疾病,需要根据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做好抗感染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烧伤科创面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本次实验由烧伤科开展,实验人数共计206例,样本选取时间在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之间,通过细菌鉴定共计分离出病原株265株,并对创面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离共计病原株合计265株,大肠埃希菌42例,分布率15.85%,金黄色葡萄球菌96例,分布率36.22%,铜绿假单胞菌102例,分布率38.49%,其他病原菌25例,分布率9.43%。结论:在本院烧伤科室中,创面病原菌占比最大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若想控制烧伤创面的病菌感染,需要结合上述病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干预,从而控制患者病情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ICU)耳念珠菌患者感染/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2022年1月某院ICU1例长期住院患者血培养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科住院患者不同体表部位及病区环境进行多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频率为每间隔一周采样一次),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对检出耳念珠菌的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温水冲浴、洗必泰擦洗等措施,对病区环境采取擦洗、消毒等措施,采取主动筛查的方法评估防控措施效果。结果第一次主动筛查ICU14例在院患者,其中8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9株;首次检出耳念珠菌前一周内转出ICU的3例患者,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第二次主动筛查ICU13例在院患者,其中2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2株;第三次主动筛查ICU8例在院患者,仅在1例患者的腹股沟和腋下检出耳念珠菌,余患者筛查均为阴性;第四、五次主动筛查均未再检出耳念珠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第一次主动筛查采集80份环境标本,分别在地面、医疗设备检出耳念珠菌6株,第二、三次筛查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4例在院患者仅1例发生耳念珠菌败血症医院感染,其余患者均确定为耳念珠菌定植病例且后期均去定植。结论耳念珠菌易在病区内传播,但通过采取积极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耳念珠菌感染仍可防可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对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血清中IL-6、IL-17表达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入的非感染性腹泻患儿94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7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蒙脱石散,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血清IL-6和IL-17水平。结果本研究显示,A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例率为44(93.6),显著高于B组的36(76.6)(P<0.05);A组患者平均腹泻停止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13±0.43)d、(4.63±0.85)d,显著短于B组的(4.65±0.83)d、(8.43±1.02)d(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6、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血清IL-6、IL-17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用药具有起效快速,有效降低患儿血清IL-6、IL-17水平等,便迅速恢复到相对正常水平,安全有效,适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苓健脾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52例,根据患儿入院诊治时间顺序,将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患儿26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白苓健脾颗粒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腹泻、腹胀、大便性状症状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96.15%vs80.76%)(P<0.05);观察组患儿腹泻、腹胀、大便性状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白苓健脾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 -2019年 8月 5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 n=25)和对照组( n=2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观察两组呕吐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呕吐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明显效果,可促进患儿康复,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应用酮康唑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予以研究,根据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n=38)、试验组(n=38)。对照组患者给予酮康唑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酮康唑与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2.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65.8%,2组比较差异明显(=7.917,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施行酮康唑与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具体疗效。方法:以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自2019年1月~2021年3月间共筛选42例,按治疗方法加以分组,即以接受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以接受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各2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腹痛改善、腹胀恢复、腹泻停止以及大便性状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就皮疹等不良反应而言,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明显好于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患儿的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得以快速改善,总治疗有效率更高且不良反应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诊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共150例并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奇数偶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75)和参照组(n=75),参照组患儿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比对分析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腹泻症状消失时间、白细胞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参照组均更低,治疗有效率相比参照组更高,组间比对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确切,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