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客观评价探讨螺旋CT肾动脉成像在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昌黎县人民医院20例经DSA肾动脉造影确诊的肾动脉狭窄患者的DSA和CTRA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有无狭窄及进行狭窄程度分级。最后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DSA确诊狭窄血管25支,CTRA均证明狭窄(未见假阴性),符合率100%;CTRA清楚显示3支副肾动脉,但DSA未显示副肾动脉,在CTRA结果提示下选择性造影成功。结论CTRA作为一种相对无创伤性、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可取代DSA作为疑似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肾动脉梗阻/放射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9月-2018年1月)搜集的320例住院产妇一般资料,所有产妇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胎儿是否出现宫内窘迫分为S组(40例,宫内窘迫)和Y组(280例,非宫内窘迫)。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胎儿潜伏期的脐动脉血流RI(助力指数)、PI(搏动指数)、S/D值(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与脐动脉舒张末期峰值的数学比值)、不同时期(临产期、潜伏期、活跃期以及第二产程)S/D值。结果S组助力指数、搏动指数、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与脐动脉舒张末期峰值的数学比值显著高于Y组(P<0.05);两组胎儿在临产期S/D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胎儿在潜伏期、活跃期以及第二产程等不同时期的S/D值高于Y组(P<0.05)。结论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评价效果显著。

  • 标签: 脐动脉血流 诊断胎儿窘迫 临床评价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临床相关情况。方法将2015年-2017年收治的川崎病的患儿11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35例,对患儿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与无冠状动脉损害患儿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损害与无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发热时间,Na+,ALB,PLT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丙种球蛋白敏感型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几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发热时间长,血清白蛋白及血钠水平下降,血小板增加是引发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同时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提高晶体,避免患儿损害严重。

  • 标签: 川崎病 并发冠状动脉损害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效果,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更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从护理有效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比较2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效控制血压和心率、做好健康教育、术后严密监测病情、防治并发症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重点,也是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并发症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RAP)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该孕妇孕前病史及本次妊娠过程。结果该孕妇于孕12+5周超声检查发现双胎其一胚胎停止发育,孕30周超声确诊为双胎一胎无心畸形,保守处理至孕33+4周因泵血胎羊水过多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分娩后新生儿无并发症。结论对于该类罕见TRAP病例,孕期需要严密超声随访,掌握终止妊娠时机。

  • 标签: 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 无心畸形 双胎之一宫内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胎儿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的产前超声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11月共计1557例22-33周筛查胎儿,筛查出ARSA病例15例,根据常规三血管气管切面(3VT)情况及主动脉弓冠状切面观察有无异常走行的右锁骨下动脉,判断有无ARSA。结果诊断ARSA15例,产前诊断率为0.96%,均由3VT切面检出。除1例伴单脐动脉,其他均为单纯ARSA。结论3VT切面是筛查胎儿ARSA敏感且有效的切面,加以主动脉弓冠状切面及频谱多普勒,能提高其诊断率及准确率。

  • 标签: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产前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手术对子宫肌瘤临床治疗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接收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析,均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术前检查,有38例患者的肌瘤直径超过4厘米,我们为患者使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使用的栓塞剂是海藻酸钠微球(KMG)、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结果共有45例患者有腰骶疼痛症状,为其消炎镇痛后患者一周内症状缓解,三周后症状消失;有20例低热病例,12例术后便秘,使用缓泻剂治疗后改善,有23例UAE治疗后15、30d时坏死的肌瘤细胞由宫颈外口脱出,需要清除病灶,治疗后患者无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治疗能够缩小肌瘤体积,术后对并发症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能够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子宫肌瘤 栓塞 子宫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成型术的护理与观察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的1月~2017年的10月在我院接受颈内动脉支架成型术治疗的31例病患,给予入组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及观察。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SAS、SDS量表评分低于接受护理前,接受护理前后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做好颈内动脉支架成型术的护理与观察工作,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颈内动脉支架成型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曲美他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对比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血管内皮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患者的CO、cEMPs水平较对照组高,ET-1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可有效减少老年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其治疗具有安全性,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老年 冠心病 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冠心病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与实验组(n=44),两组均行二级预防基础治疗干预。对照组并行每日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行每日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比两组两组学只代写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经治疗干预,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大幅度增加,前后对比P<0.0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强化治疗实验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内皮素(ET)、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极佳,可有有效增强患者的血脂代谢与血管内皮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血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血脂及颅内动脉弹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TC、TG、LDL-C明显高于观察组,HDL-C明显低于观察组,血管搏动指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明显低于观察组(95.56%),差异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降低颅内动脉弹性指标,缓解患者病情。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脑动脉硬化 血脂 颅内动脉弹性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常德地区洗涤红细胞的临床使用情况,为洗涤红细胞的有效合理应用提供依据,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统计常德市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洗涤红细胞发放数据,分析2013-2017年常德地区洗涤红细胞临床使用情况。结果常德地区洗涤红细胞临床使用量逐年增长,2017年比2013年增长1751.5U,增长比例达142%。某三甲医院洗涤红细胞用量从2013年的1043U增长到2017年的2587.5U,增长了1544.5U,增长比例达148%。结论常德地区洗涤红细胞临床使用量增长迅速,以某三甲医院增长最明显,采供血机构可深入调查,确保临床合理有效输血。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临床使用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7年6月间经我院收治的8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8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1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9.9±7.3)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由肿瘤所在的位置决定,本研究中肿瘤位于大脑共77例,位于小脑5例,位于脊髓3例;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大片坏死或栅栏状坏死、出现明显的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vimentin阳性,Ki-67增殖指数>10%,网状纤维染色阴性。结论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应据此进行相应的鉴别,从而提高的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在≤5cm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经病理证实≤5cm肝细胞肝癌78例患者和临床资料、甲胎球蛋白(AFP)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AFP阳性率47.4%;本组病例超声确诊率62.56%,检出率94.88%。随着瘤灶增大,其回声由弱到强演变;瘤灶越大周围声晕出现率越高,血流信号越丰富,其确诊率越高。结论由于超声检查灵敏、廉价等优点,应作为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对肝癌检出率高,而确诊率相对较低。

  • 标签: 肝肿瘤 肝细胞肝癌 超声波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采集患者给予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围术期的护理指导和干预,观察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结果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6例(95.00%)明显高于护理前64例(80.00%),护理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3例(3.75%)明显低于护理前10例(12.5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患者,采取围术期的护理指导和干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治疗性 血细胞分离采集技术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形势下,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日益上升。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从某种角度而言,靶向药物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突出性的效果。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对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应用研究。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从前人学者的角度出发,对其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归纳,整理成综述如下。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靶向药物 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抽选我中心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入的1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经经明确诊断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疗效。结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患者在造血重建前将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时间可持续约2周或更长。在预处理、移植及移植后,HSCT患者可能因贫血、出血而需要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血液成分。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BO血型不合 输血
  • 简介:摘要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治疗,肺叶切除结合淋巴清扫为其标准术式,但目前对淋巴结清扫的治疗作用还存在异议。本文从手术原则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对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疗效进行探究,以期提高临床检验的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采取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标本175例,均先给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其后再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两种联合检查方式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得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的阳性率为21.7%(38/175),阴性率为78.3%(137/175);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上述指标依次为10.3%(18/175)、89.7%(157/175),P<0.05,各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对两种检验方式红细胞形态异常与幼稚粒细胞等检验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存在假阳性率。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联合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不仅能提升检验的质量,还可做到优势互补。

  • 标签: 血常规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检验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