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课题主要针对脊柱脊髓损伤病人,在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的过程当中使用不同临床护理路径,对其护理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针对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至5月进行其主体水损伤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量为88名,按照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意愿将他们开展分组讨论,常规组的病人选择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操作。研究组的病人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康复护理操作,然后针对他们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病人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都明显比常规组病人要短,从术后三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来看,表现为具体评分数值明显高于常规组的病人,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球的病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脊柱脊椎损伤的病人开展康复护理干预操作时,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可以再加快术后康复效果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脊柱脊椎损伤 临床护理路径 康复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明胶海绵、牛跟腱提取胶原及聚酯尿烷纤维3种常用硬膜外覆盖物预防大鼠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8只成年Wistar大鼠切除L2~5椎板制作椎板切除模型,根据不同覆盖材料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周12只):空白组(A组)、明胶海绵组(可吸收,B组)、聚酯尿烷纤维组(不可吸收,C组)和牛跟腱提取胶原组(可吸收,D组)。于术后4周及12周取手术区域脊柱组织行大体观察(Rydell瘢痕粘连程度评级标准)、组织学观察(Nussbaum标准);并检测硬膜周围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3种瘢痕增生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各组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48只大鼠全部存活。4周和12周大体观察和组织学结果显示明胶海绵和牛跟腱提取胶原组不存在硬膜粘连,聚酯尿烷纤维组硬膜存在粘连,空白对照组粘连程度较重且存在脊髓受压。可吸收材料组与不可吸收组Rydell评级和Nussbaum组织学评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周和12周可吸收材料组的bFGF、TGF-β1、VEGF等3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较不可吸收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2周时免疫荧光实验证实bFGF、TGF-β1、VEGF表达在明胶海绵组(9.81±0.81、12.42±2.35、8.63±1.76)和牛跟腱提取胶原组(12.70±2.02、8.23±1.03、10.19±2.67)均较聚酯尿烷纤维组(33.94±2.03、30.29±2.76、25.79±1.21)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牛跟腱提取胶原和明胶海绵可有效减轻脊柱术后瘢痕的增生及硬脊膜粘连。

  • 标签: 椎板切除术 硬膜外瘢痕 硬膜外覆盖物 预防
  • 简介:摘要硬膜外麻醉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常以体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和脊柱解剖学结构为定位依据,但在某些合并肥胖症或严重的脊柱侧弯畸形患者中,难以触及的骨性标志和异常解剖学结构使得传统的定位方法失效,此时盲目地放置硬膜外导管可能困难并且不安全。本文报道1例脊柱侧弯矫形术后产妇在超声引导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运用超声辅助定位穿刺椎间隙,减少了硬膜外腔插入尝试的次数,改善了分娩镇痛的质量,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可为脊柱侧弯术后产妇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提供良好的指导价值。

  • 标签: 脊柱侧弯畸形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磨钻参数设置对牛椎体磨削部位最高温度和穿透时间的影响,确定最佳参数,实现脊柱手术中基于机器人辅助的高效安全的超声磨钻磨削。方法将5头成年牛胸腰椎标本(T10-L6)用切割机切成10 mm厚切片,共获得50个切片,其中30个切片用于松质骨实验,20个切片用于皮质骨实验。松质骨实验中,将切片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切片,对应不同的进给速率(0.8、1.6和2.4 mm/s)。在切片的松质骨部位用不同的输出功率进行9次磨削,输出功率从20%(48 W)增加到100%(120 W)。皮质骨实验中,将切片随机分为2组,每组对应不同的进给速率(0.8 mm/s和1.6 mm/s)。在切片皮质骨部位进行4次磨削,分别对应输出功率从70%(84 W)增加到100%(120 W)。实验在室温25 ℃下进行,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磨削部位的最高温度,并记录穿透时间。比较松质骨及皮质骨在不同输出功率和不同进给速率下磨削最高温度及穿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相同进给速率时松质骨磨削部位的最高温度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而降低,输出功率120 W时最高温度同24 W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 ℃±9.4 ℃比70.9 ℃±5.7 ℃、59.2 ℃±7.1 ℃比69.5 ℃±10.7 ℃、55.5 ℃±5.5 ℃比69.2 ℃±9.3 ℃,均P<0.05)。在相同输出功率下,不同进给速率的最高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质骨在0.8 mm/s进给速率下,最高温度随输出功率增加而降低,输出功率120 W时最高温度显著低于84 W时(P=0.048);但在1.6 mm/s进给速率下,增加输出功率不能显著降低最高温度(P>0.05)。在相同输出功率情况下,进给速率1.6 mm/s时的最高温度比0.8 mm/s时均显显降低(均P<0.05)。松质骨磨削穿透时间不随输出功率增加而显著缩短(均P>0.05),但随进给速率增加而减少(均P<0.05)。皮质骨在0.8 mm/s进给速率下,输出功率增加不能使穿透时间缩短(P>0.05);1.6 mm/s进给速率下,输出功率120 W时穿透时间最短,显著低于96 W时(P=0.008)。在相同输出功率下,进给速率1.6 mm/s时的穿透时间比0.8 mm/s时缩短(均P<0.05)。无论松质骨还是皮质骨,在相同输出功率下,不同进给速率的穿透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松质骨在输出功率48 W及以上时,皮质骨在输出功率108 W和120 W时,穿透失败率均为0。结论磨削最高温度椎体松质骨受输出功率影响,皮质骨受进给速率影响;穿透时间松质骨受进给速率影响,皮质骨同时受进给速率和输出功率影响。松质骨最佳磨削参数为输出功率120 W,进给速率2.4 mm/s;皮质骨为输出功率120 W,进给速率1.6 mm/s。

  • 标签: 脊柱 机器人 超声磨钻 最高温度 穿透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比较MRI检查与CT检查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的效果,并探讨它们在各自领域的诊断价值。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结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临朐县人民医院因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来就诊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符合进行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条件。研究将这60例患者根据检查方式分为两组,一组只进行MRI检查,另一组只进行CT检查,每组30人。结果:通过研究结果对比分析,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诊断准确率为69.70%,而MRI的诊断准确率为74.07%。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40.00%,准确性66.67%,MRI检查的敏感性为95.83%,特异性为33.33%,准确性为83.33%。由此可见,更推荐患者选择MRI检查作为主要的检查方式。结论:根据各项检查结果显示MRI检查优于CT检查,更适合病变诊断和临床推广。

  • 标签: CT MRI 强直性脊柱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脊柱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行脊椎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对其行一系列的预防及护理干预,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后,无1例发生DVT,顺利康复出院。结论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及有效护理,降低了DVT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老年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我院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资料,探讨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6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8例患者,干预组术后采用干预护理,对比组术后采用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并调查分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41%,对比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91%,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7.91%,对比组护理满意度83.33%,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手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容易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脊柱骨折手术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 预防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脊柱侧弯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共计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该方法在脊柱侧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对比,治疗后患者脊柱恢复情况与Cobb角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脊柱侧弯患者实施治疗时,应首先考虑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该方法能有效矫正患者侧弯脊柱,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1日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中的130例,把患者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65例患者,对比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医院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1月30例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段椎体结核病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所有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7.12±6.25)月减压彻底,内固定位置满意,畸形全部矫正,植骨全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胸背痛症状消失,3例有神经症状者术后半年均恢复。结论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行的安全有效,切实可行,其中围手术区护理不可忽视,为手术成功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 标签: 一期病灶清除 植骨 内固定 脊柱结核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BL结合C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应用效果。方法:以60例骨科专业的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以常规教学查房方式带教;观察组用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带教,学生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及临床操作能力测试,同时评估实习生对教学查房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的理论考试及临床操作能力成绩明显好于参照组(P<0.05), 观察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带教满意度、临床操作能力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结合CBL的教学法应用与脊柱外科教学查房中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可在将来的脊柱外科教学查房中持续开展。

  • 标签: 问题式教学法 病例式教学法 脊柱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经皮球囊椎体后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经皮球囊椎体后成形术患者65例,将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单侧入路组21例,双侧入路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曝光次数、注入骨水泥量、住院天数、VAS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椎体高度、Cobb角度等方面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曝光次数、注入骨水泥量方面差异显著,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成形术均能有效的有效的治疗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但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患者痛苦更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历史课堂为学生诟病诸多,被动式的、接受性的学习模式居于主导,“贝多分”成为所谓历史学习的“王道”。渐渐地,历史学科的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功能都被严重弱化,学生的差异性的认知和思维潜能被忽视甚至抹杀。基于此,本文作者以一节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为例,全面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于无形,在一个教学内容真实全面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润物细无生的教学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是一个三维的脊柱畸形,是青少年脊柱测突中最常见的一类,在青少年期随着身体的成长呈现进行性加重,不仅影响鲁少年患者的外观,严重也可能影响心肺功能。Schroth方法于1920由KatharinaSchroth提出,并且在其提出近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完善发展,因此Schroth方法得以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继续和实施,包括在德国、俄罗斯和许多其他欧洲国家,在加拿大。还有美国,澳大利亚,还有亚洲的几个国家。

  • 标签: Schroth疗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