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多排螺旋 CT 检查在诊断肺部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及准确率影响评价。 方法: 选取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8 月医院接收的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这些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多排螺旋 CT 检查,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 通过对多排螺旋 CT 检查结果分析,发现 80 例患者中参与多排螺旋 CT 检查 40 例,常规检查的 40 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准确率进行对比,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结论 : 多排螺旋 CT 检查 对肺部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雾化吸入联合体外机械振动排痰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 60例 AE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后使用 300A型体外机械振动排痰机排痰。结果 60例患者经超声雾化吸入联合体外振动排痰后,痰液易咳出。经治疗 1周后痰量明显减少,听诊肺部啰音减少,患者发绀减轻,血氧饱和度增加,病情明显好转。结论 超声雾化吸入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联合体外振动排痰应用于 AECOPD患者效果显著,可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辅助排痰、增加通气功能、改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 AE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医结合排痰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2 月 -2019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联合程序化体位排痰方案在人工气道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结核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7例人工气道肺结核患者,采用非同期对照方法按住院时间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的64例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9年4月—2020年3月的63例住院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位排痰等措施,试验组在常规体位排痰护理基础上实施医护联合程序化体位排痰方案。比较两组干预后24 h的日排痰量以及干预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动脉血CO2分压,记录两组干预7 d后的排痰效果等指标。结果干预24 h后,试验组的日排痰量为(28.60±8.15)ml,多于对照组的(16.02±5.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24 h,试验组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干预后24 h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24 h后动脉血CO2分压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及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排痰总有效率为84.12%(53/63),高于对照组的59.38%(3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医护联合程序化体位排痰方案能促进肺结核人工气道患者痰液有效排出,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治疗效果,疗效优于常规的排痰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振动排痰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的临床 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COPD 老年 患者 84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2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振动排痰,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 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5.24%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8.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肺功能与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振动排痰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治疗 COPD 老年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患者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显著,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开胸术后在患者肺部护理中使用按压气管帮助诱导患者咳嗽排痰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自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本院进行开胸术治疗的患者 100 例按照患者采用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按压气管护理)以及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 结论: 对进行开胸术后患者采用按压气管诱导咳嗽排痰的护理方式,可有效帮助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减少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 应用 多排螺旋 CT 技术诊断 、 鉴别的 效果 。 方 法 收集 201 9 年 7 月 至 2020 年 7 月 期间我院收治的 45 例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 均行多排螺旋 CT 技术诊断,以 手术病理 结果为标准,观察 多排螺旋 CT 的诊断结果 。 结果 以 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 45 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多排螺旋 CT 检出 39 例,诊断符合率为 86.67% ,灵敏度为 95.12% 、特异度为 50% 、准确度为 91.11% 。 CT 显示肿瘤形态,呈长条形 2 例,不规则形 5 例,类圆形及椭圆形 38 例;肿瘤直径为 5mm ~ 25mm , 平均 (15.07±1.29)mm ,病灶呈分叶征 18 例、毛刺征 15 例、胸膜凹陷征 10 例、边缘光滑整齐 2 例。病灶内部呈空泡征 10 例、密度均匀 10 例、小钙化 10 例、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 8 例、细支气管充气征 7 例。 结论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 采用 多排螺旋 CT 诊断,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广、可清晰 显示 肺部 病变 情况,诊断准确率高 , 为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 的诊断鉴别 提供 有利的影像学 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64排宝石 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外伤骨折影像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 72例骨折患者行宝石 CT三维重建,显示该技术在外伤骨折及骨折术后诊断中的优势。结果 64排宝石 CT三维重建可以非常直观的显示外伤骨折及术后的情况,是非常理想的外伤骨折诊断、评估术后及预后的方法,对临床进一步制定治疗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 多排螺旋 CT与 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 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2月入院的 120例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并根据 诊断 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 多排螺旋 CT )和对照组( MR ),观察 并 比较两组患者 的诊断结果 。 结果 : 两组患者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出率无显著差异 , P>0.05 ,无统计学意义;在粥样斑块诊出率的比较上, CT 更易检出钙化斑块, MR 更易检出混合斑块及纤维斑块,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可以选择 CT 或 MR ,而对于粥样斑块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诊断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简化双滑轮(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技术治疗肩盂前缘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技术治疗24例肩盂前缘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50.14±10.60)岁(范围,34~67岁);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其中单纯肩盂前缘骨折8例,伴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袖损伤5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肩袖损伤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同侧桡骨远端骨折1例。肩盂前缘骨块面积占肩盂面积的28.91%±5.35%(范围,25.1%~38.5%)。肩关节镜下根据骨块大小,以1枚内排缝合锚置于肩盂前缘骨折床的内缘,2~4枚外排缝合锚置于肩盂关节面边缘,从低到高依次置入缝合锚,通过简化double-pulley技术复位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对上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5个月(范围,12~36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7±0.6)个月(范围,2.1~3.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8±0.8)分(范围,0~2分)。术后患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61.00°±5.77°(范围,145°~180°);体侧外旋46.43°±6.63°(范围,35°~60°);内旋拇指触及棘突水平为L3~T10。Constant-Murley评分(88.1±3.7)分(范围,81~93分),DASH评分(8.4±4.7)分(范围,0~40.4分)。除1例患者术后6周CT检查显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外,其余患者肩关节对应正常,无脱位和不稳定表现。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CT检查均未见骨折块移位。CT检查评价关节面复位情况,术后即刻19例关节面台阶<2 mm,5例2~4 mm;末次随访时19例关节面台阶<2 mm,4例2~4 mm,1例>4 mm。术后6周,1例患者CT检查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但术后3个月CT检查示盂肱关节对应关系基本正常,关节面台阶5 mm。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均未见严重骨关节炎表现,其中1例67岁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及肩袖损伤者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结论对于大的肩盂前缘骨折,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小,术中镜下视野清晰,骨折显露安全、充分,复位、固定稳定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检查在肝癌(HCC)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5例肝癌HCC、FNH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并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诊断的准确性、病灶大小、数目以及患者在两种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下,对75例患者行CT诊断,阳性患者为43例,其中41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同,诊断准确率为97.62%,其敏感度为97.62%(41/42),特异度为93.94%(31/33),阳性率为95.35%(41/43),阴性率为96.88%(31/32)。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6排CT诊断能有效提高对HCC、FNH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平扫、MRI动态增强及减影技术对肝癌介入术后活性成分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60例102个病灶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所有患者首次介入手术1个月后,行MRI平扫和MR动态增强扫描及减影后处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再对三种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DSA证实活性病灶为45个,无活性病灶为57个;MRI平扫后活性病灶检出30个(66.67%);动态增强扫描后活性病灶检出38个(84.44%);减影后活性病灶检出44个(97.78 %)。MRI平扫诊断肝癌介入术后肿瘤活性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79.17%;动态增强诊断肝癌介入术后肿瘤活性的灵敏度为84.44%,特异度为89.06%;减影技术诊断肝癌介入术后肿瘤活性的灵敏度为97.78%,特异度为98.28%。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后减影技术有助于肝癌介入术后活性成分的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然分娩产妇分娩减痛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自然分娩的2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无创分娩镇痛仪进行阵痛,并通过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对产妇无创阵痛效果评价,VAS评分>4分为阵痛效果不佳组87例,VAS评分<4分为阵痛效果良好组193例。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其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产次、妊娠期合并症、产程疲劳是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合并症(OR=11.358,95%CI =2.824-45.677)、产程疲劳(OR=11.245,95%CI =1.007-1.235)与分娩镇痛效果存在正相关,产次(OR=0.089,95%CI=0.028-0.285)与分娩镇痛效果存在负相关。结论产次、妊娠合并症以及产程疲劳是自然分娩产妇减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自然分娩中,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