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医院麻醉药品的管理工作中,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两个科室,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展开研究,对其麻醉药物管理情况进行统计及分析对比。将A科室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以人工管理模式展开麻醉药品管理工作,将B科室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组,以智能化管理模式展开麻醉药品管理工作。统计两组科室的麻醉药品管理情况,而后统计并对比两组科室在研究开展期间的麻醉药品处方修改情况、登记漏记情况。结果:对照组科室、观察组科室麻醉药品支数分别为600支、580支,实际人次均为400人,记录人次分别为380、400,处方数均为400,处方修改数分别为25次、0次。对照组科室的麻醉药品处方修改率、登记漏记率分别为5.00%、6.25%,观察组科室分别为0.00%、0.00%,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麻醉药品的管理工作中,以智能化管理模式展开相关工作,可以降低处方修改以及登记漏记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麻醉药品的临床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果,进一步保障麻醉药品的临床使用安全性。
简介:摘要: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2019年中国的新发结核病患者预估为83.3万(2018年86.6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8/10万(2018年61/10万)。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萋-尼氏染色法镜检是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在结核病实验室中被广泛开展。加强全省结核病实验室痰涂片质量控制工作对提高我省结核病诊断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显微镜镜检方式完全依赖于人工检查,阅片数量较大时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对镜检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人工智能产品-智能显微扫描仪开始应用到痰涂片镜检领域,为评价智能显微扫描系统在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开展了此次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认知语言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脑瘫患儿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每组27例。单一组予以认知语言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加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比两组88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格塞尔发育量表(GDS)评分、精细运动能力(FMEM)量表评分及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组GMFM-A、GMFM-B评分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FMEM-A、FMEM-B评分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大运动、精细运动及言语能力评分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小腿三头肌MAS评分[(1.58±0.14)分]低于单一组[(1.46±0.12)分],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语言康复训练应用于脑瘫患儿,可促进智能发育,改善运动功能和肢体瘫痪状况。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多数HCC患者在临床上发现时处于中晚期阶段,已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期或巴塞罗那(BCLC)B期HCC患者唯一推荐的治疗方式,早期预测治疗后疗效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及生存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最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包括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欧洲肝脏研究协会标准、修订版RECIST以及半自动体积定量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各有优缺点,其疗效评价的准确性也各不相同。本文中结合人工智能探讨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在HCC患者TACE后反应评价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精准的术前肿瘤分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诊疗效果。磁共振影像(MRI)作为前列腺癌术前诊断的主要工具,已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对前列腺癌诊疗的重要价值。但由于我国不同医疗机构在成像设备、检查方法和诊断水平上存在差异,MRI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亟需更为先进的量化分析方法进一步扩大MRI在前列腺癌精准诊疗中的贡献。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前列腺癌MRI分析,有助于提高其量化分析的质量与评估水平,在前列腺癌精准分级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但是基于影像的AI模型建立过程通常较为复杂,特别是在其数据集准备、模型构建和模型评估的各个阶段仍需进行统一和规范。本共识旨在推进AI辅助前列腺癌MRI精准分级模型构建全过程的规范化,从而提高前列腺癌临床精准分级水平。
简介:摘要微核组学试验可综合展示DNA损伤与修复、染色体断裂或丢失、细胞生长抑制等多种有害结局终点,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特点。其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综合评估外源性化学物质的遗传作用类型和模式,还在癌症人群的高风险筛查和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微核组学图像计数方法(人工镜检计数、流式细胞仪计数、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存在耗时长、准确度低,花费大等特点,不能满足当前大规模、多指标、快速化、高精度以及可视化的分析要求。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精准医疗时代的快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新型微核组学可视化分析与深度学习的检测策略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综述在分析微核组学的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对微核图像传统和新型人工智能计数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对微核图像检测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智能拾音器对监测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的应用效果,以期协助哮喘患儿进行家庭管理。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呼吸内科和上海童杏儿科门诊部就诊的哮喘患儿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使用智能拾音器)40例和对照组(不使用智能拾音器)40例。收集病史资料,对照组予每月常规随访及评估,试验组在基础随访基础上辅以智能拾音器录音随访。对照组以家长报告为哮喘发作依据,试验组以听到哮鸣音为哮喘发作依据。比较2组患儿发现哮喘发作的次数、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的差异。对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识别、诊疗措施及病情转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试验组通过拾音器采集的呼吸音,经过3名专家盲听分辨,结果为哮鸣音12次(42.86%)、湿啰音1次(3.57%)、鼾音1次(3.57%)、不易辨别12次(42.86%)及辨别不一致2次(7.14%)。2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为试验组12次,对照组5次;其中试验组12次哮喘发作中,智能拾音器12次均识别,家长识别仅6次。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时诊疗措施情况比较,试验组38.1%(8次)患儿通过远程医疗采取居家治疗,较对照组(20.0%,1次)增多,61.9%(13次)患儿为非计划医院诊治(包括非计划门急诊就诊和住院),较对照组(80.0%,4次)减少。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时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P=0.097)。家长对智能拾音器的常用功能、机器使用便捷性、整机功能及稳定性整体满意。结论智能拾音器能实时获取哮喘患儿的呼吸音,及时发现哮喘急性发作,可以及早诊治,降低非计划医院诊疗发生率,辅助患儿及家长们更好地进行家庭哮喘管理。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对COPD的诊断和严重程度判定主要依赖于肺功能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结合。传统的人工阅片方式存在着人力负担重、主观性强等缺陷。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运用大量已知结果的个体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模型,从而对COPD的影像进行精准的识别和评估,大大提高了COPD的筛查和诊断效率。目前已经有多个模型应用胸部影像在COPD的识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分级评估和急性加重风险预测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希望通过对胸部影像学及人工智能技术在COPD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分型等方面的进展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帮助呼吸学界提高对COPD的认知。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数字肺音人工智能分析与临床医师判断的一致性。方法本研究为诊断性实验。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应用2 737条选自《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数字听诊平台》的真实的临床数字肺音数据,应用Luntech®数字听诊人工智能分析结果判断,根据肺音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啰音、啰音的强度、是否有干啰音和是否有湿啰音5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后建立人工智能分析结果数据库。同时,制定统一分类定义,临床医师对数字肺音进行以上5个方面判断,对比分析数字听诊人工智能和医师听诊的肺音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应用描述性方法对肺音图变化特征进行整体描述;以医师判断结果为"金标准",应用混淆矩阵计算分类准确度、召回率、虚警率、精确度、kappa值评价两者的一致性。结果Luntech®数字听诊人工智能分析对于是否为异常肺音、有无呼吸音粗糙、有无啰音、有无干啰音和有无湿啰音的判断准确度分别为98.39%、95.14%、96.60%、97.84%和96.97%,召回率分别为96.60%、88.34%、91.65%、92.70%和86.68%,虚警率分别为3.48%、2.43%、1.03%、0.92%和0.63%,精确度分别为97.00%、92.86%、97.71%、97.08%和96.98%;并且一致性良好(kappa值分别为0.931、0.873、0.921、0.941和0.898);对于啰音强度的判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湿啰音kappa值=0.790,干啰音kappa值=0.889)。肺音图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人工智能肺音分析指数及肺音图可敏感反应肺音性质的变化。结论数字肺音人工智能分析及肺音图与临床医师判断有较好一致性。
简介: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而良好的对位对线、软组织平衡、假体匹配是TKA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实现更精准的对位对线、更完美的软组织平衡和更优越的假体匹配,进而获得更长的假体寿命、更好的术后功能和更高的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导航(CAN)、个性化截骨工具(PSI)、手术机器人、微型传感器、个性化定制假体(CI)和个性化3D术前规划技术等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应运而生并被寄予厚望。笔者主要从对位对线、临床疗效、成本分析等方面对上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TKA智能精准辅助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