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掌握我院患者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证据。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5年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2005年我院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全年分离细菌总数的59.46%~69.75%;革兰阳性球菌占30.25%~40.54%。居革兰阴性杆菌前3位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金葡菌为主要致病菌。2004年-2005年我院分离的真菌菌株数分别占全年病原菌总分离数的15.13%~18.78%,真菌主要为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为多,占真菌总数的63%左右。结论:临床科室在住院患者开始抗菌治疗以前,应规范收集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病理、生理特点来综合分析,选择针对性强、抗菌作用优越的抗菌药物,以获得满意疗效。
简介:目的通过对婴儿死亡资料的分析,掌握山东省婴儿的死亡水平及特点,为制定妇幼保健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山东省第三次死因调查资料,对山东省2004—2005年婴儿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对其死亡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004—2005年山东省婴儿死亡率为10.81‰,新生儿死亡率为7.92‰,新生儿死亡约占婴儿总死亡的73.68%。围生期疾病和先天畸形是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死因,占婴儿全部死亡的80.18%,而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则为围生期疾病的前两位死因。结论围生期疾病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窒息和先天畸形是导致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要以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出生缺陷监测工作作为工作重点。
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秦皇岛12岸出入境人员梅毒分布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监测工作。方法对2005年到秦皇岛国际旅行保健中心的2552名出入境人员,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针对梅毒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检出梅毒15例(初筛试验及确认试验都是阳性者3例;初筛试验阴性,确认试验阳性者12例),总检出率0.6%,感染者主要集中在30~40岁和50~60岁。境外人员感染率高于境内人员。结论梅毒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而且梅毒与艾滋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控制梅毒的感染对控制艾滋病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检验检疫机构及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宣传和监测,探索卫生检疫监测的新思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扩散。
简介:目的了解丹东地区突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性质、致病因素、中毒类型、波及人群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方法对2005年7月12日至8月24日期间丹东市内及三县(市)8家较大医院报告收治毒蘑菇中毒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中毒患者105人,死亡11人;中毒者均有野生蘑菇进食史;最小年龄8岁,最大年龄78岁,青壮年居多。主要临床类型为胃肠炎型和肝肾损害型两种,未见其他临床类型的病例。临床症状符合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蘑菇中毒特点,形态学、毒理学鉴定中毒蘑菇为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中毒场所主要在家庭。结论此次毒蘑菇中毒事件是散发性的较大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素是误食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所致,属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物中毒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5-2014年住院患者的死亡特征,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患病情况,掌握老年人患病的死亡原因,为疾病的预防和死亡率的降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该院2005-2014年病案数据库中的有效病例,根据ICD-10疾病分类编码情况,对死亡病人疾病谱构成、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院死亡病人疾病谱构成前5位依次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根据该院近10年来住院患者死亡原因的构成特点来合理配置资源,有针对性的提高医院救治水平,同时加强对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的防控,有针对性的预防疾病发展,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从而降低老年患者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隆阳区性病流行现状,为防治性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隆阳区疾病监测管理报告系统下载各年数据,删除中心血站报告的梅毒阳性检测病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9年共报告5种性病652例,梅毒为优势病种(245例),淋病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居第2位(166例)。男女性别比为1.991;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重点人群为农民、民工、商业服务和干部职员,各年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由此2005年的83例(报告发病率为9.67/10万),增至2009年165例(报告发病率为18.72/10万)。结论应加大对高危人群的监测,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性病的流行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只有从这两方面制定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性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