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口述长征、笔记长征等形式建构长征历史记忆,长征期间毛泽东留下诗词也成为建构长征历史记忆重要方式。剖析长征原因,再现长征过程,定位长征意义,是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基本内容。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实践,为长征历史传承保留了珍贵史料,奠定了长征评价基调,塑造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形象,为提炼长征精神提供了历史原形。

  • 标签: 毛泽东 红军长征 历史记忆
  • 简介:慧持(337—412),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中国佛教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寺创建者慧远大师胞弟.曾与胞兄一起师从道安法师。太元六年(381),因为北方战乱,慧持随兄慧远南下,打算去广东罗浮山潜修,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爱庐山之清静,于是驻锡龙泉精舍,后在江州刺史桓伊襄力助下建成东林寺并定居于此。

  • 标签: 历史变迁 大师 柴桑 中国佛教 江州刺史 东林寺
  • 简介:神学是一门科学。它是为信仰服务,指导教会,它要用理智方式如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性原理来处理其所拥有的资料,并加以阐释。它虽不是自然科学式科学,但却是“人文科学式科学”,同样有系统分析、演绎、归纳,像别的学问一样具有科学精神和以科学方式来研究,甚至它范围包罗万象。

  • 标签: 基督教 理论化 历史意义 信仰服务 神学建设 人文科学式
  • 简介:刘仓在2015年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丑化毛泽东民族英雄形象和抛弃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来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道路政治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四项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 英雄形象 政治目的
  • 简介:《汉语拼音方案》标调法直接来源于注音字母。注音字母标调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次设定声调表示法延续了历史习惯;中间不顾客观规律地取消了声调表示法;最后在传统和科研联合作用下,注音字母标调法被最终确定并沿用至今。

  • 标签: 语文规范化 汉语拼音方案 标调法 沿革 思考
  • 简介:儒学在从先秦至20世纪发展中,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生存形态。儒学在未来生存形态,在于根据儒学特质和中国人生活世界变化,重建人生儒学,进一步发展文化儒学和形上儒学,做好社会儒学、政治儒学资源转化。

  • 标签: 儒学思想 人生哲学 考据学 形而上学 社会学
  • 简介:<正>实证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哲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中叶西方。从哲学逻辑演进看,实证主义理论先导可以上溯到近代西方经验主义,而其更广历史背景则包括近代科学发展。经验论传统制约,使实证主义将哲学领域主要限制在现象界,拒绝论证可经验现象之外问题;近代科学凯歌行进,则使实证主义极为注重实验科学及与之相关逻辑与方法论,并力图实现科学统一及哲学科学化。实证主义的如上趋向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中国哲学走向近代历史需要。自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东渐西学从声,光、电、化扩及哲学观念,实证主义便被系统地引入了中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冲撞、交融,成为近现代中国引人瞩目的哲学思潮。西方近代实证主义在其衍化过程中,历经数代,并形成了不同流派,这种变迁、演化在中国近代也几乎——得到了再现。

  • 标签: 西方近代 逻辑实证主义 实用主义 近代西方 伦理学 中国近代
  • 简介:在红军被迫长征,全党上下皆对“敢问路在何方”产生疑问和困惑之时,毛泽东以一个战略家思维方式和独到判断,作出了既令国民党战略家们都意想不到,也令党内不少同志都刮目相看战略抉择,即改变中共中央原定在湘西建立新革命根据地计划,改为向国民党统治势力较为薄弱黔西北方向转移,并由此出发,最终将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甘。毛泽东为这一战略方针改变、选择以及战略转移目的地最终敲定作出了突出历史性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长征落脚点 贡献
  • 简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实际上核心地位,是一个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党在革命进程中获得了一定胜利成果。同时,由于一右三“左”错误也使党品尝了失败苦果,如大革命失败、中央革命根本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可以说,这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规律缺乏正确认识或尚不成熟十三年。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党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
  • 简介: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在这个语境中,科学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并将哲学从自然界和历史中驱逐出去,因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科学”意谓一种各门学科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标准,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拥有“范式”是科学最根本特征,唯物史观尚没有成为历史观领域中“范式”。马克思主义者一个理论理想和理论使命就是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

  • 标签: 科学 哲学 标准 范式
  • 简介:2018年4月底,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原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举办了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近十名国外学者来自德、俄、荷、英、意、日收藏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档案馆、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辑单位。外方学者与来自中国国内多家单位学者围绕“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存发现与收藏”这一会议主题展开学术讨论,下文收录是由其中部分发言经过修改而成文章。

  • 标签: 经典文献 历史命运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央编译局
  • 简介:<正>"对早期马克思而言,与历史理解直接相关自然是人化自然……马克思明智地撇开了自然界(不是人化自然)".这番话取自乔治·利希坦有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历史和批判研究》。(1961年第1版)虽然利希坦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这里他观点与他写作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观念却没有区别。然而.这同一观念被今天绝大多数社会主义者看作是荒谬。对马克思在生态讨论方面的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生态学 唯物主义 李比希 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谭献民、文斌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规律。它集中体现为中国革命精神两次重大历史转折:一次是从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先驱精神”和“红船精神”,艰难地转向在“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形成“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

  • 标签: 长征精神 历史贡献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革命
  • 简介:"小康"一词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始终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政治理想。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上"小康"概念也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各个阶级和阶层构建和实践下,"小康"概念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基础上,给予"小康"更多时代内涵,使得"小康"逐渐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目标。党十九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阶段中国奋斗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阶段,"小康社会"逐渐演变为现代中国重要概念符号。考辨"小康"概念源流,不仅可以了解"小康"内涵变迁过程,还可以透视各个社会力量对"小康"价值要求和实现政治社会秩序主张。

  • 标签: 小康 社会 概念 源流
  • 简介:长春派是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创立道派,未被收录于清代白云观保存《渚真宗派总簿》。长春派祖师刘渊然是净明道第六代嗣师,在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统治时期不断被重用和晋封,刘渊然及其高徒邵以正曾先后统领天下道教事务,而长春派从明代至今在云南一直有传承,对云南地方道教及中国道教有着深远影响。

  • 标签: 中国道教 云南 长春 现状 历史 刘渊然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中国影响。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无产阶级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历史命运 中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世界范围 无产阶级政党
  • 简介:市场制度既是对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观构建社会体制回应,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秩序构建核心。市场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作为西方经济制度核心市场制度.与政治价值观内在勾连却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起来。市场制度历史生成是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主体逻辑之一.暗含了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双重使命,但其乌托邦本质已被实践所证明。对西方市场制度形塑历史考察分析.有助于恰当评析西方市场制度以及科学定位中国市场改革进程。

  • 标签: 市场 市场制度 资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黑格尔以人类思想史为基础建构了思想内涵逻辑辩证法,从而实现了对辩证法作为内涵逻辑理论自觉.黑格尔辩证法留给《资本论》辩证法直接理论资源在于,提供了具体而不是抽象历史原则,启示马克思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追问人与世界现实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吸收了此一原则,通过经济范畴辩证运动揭示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根基和内容,实现了《资本论》历史内涵逻辑辩证法.

  • 标签: 《资本论》 辩证法 思想的内涵逻辑 历史的内涵逻辑
  • 简介:毫无异义,历史概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然而,对它理解却并非毫无疑义,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概念。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概念时候,很少直接由其历史概念本身逻辑切入,多是由物质生产、交往形式等概念切入,这就导致了对历史概念本身逻辑某种程度上忽视。本文从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逻辑向度切入,认为在《形态》中,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思路是在三重逻辑向度中蜿蜒前行,一是客体向度,二是主体向度,三是批判向度。这三种向度是相互缠绕,在批判中厘清历史与自然、历史与社会等客体关系,在批判中廓清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现实关系,在批判中划清与所谓人本主义、"真正社会主义"、青年黑格尔派历史界限。这种逻辑向度上全面覆盖,保证马克思凝练出了科学历史概念。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概念 客体向度 主体向度 批判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