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推拿用于老年性便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性便秘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实施针灸与推拿治疗,对两组老年性便秘患者临床疗效、SAS评分、SDS评分以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便秘症状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性便秘患者采取针灸与推拿治疗效果更佳,可改善其便秘症状与心理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荐与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7岁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日至2019年9月2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就诊的2~7岁功能性便秘儿童及同期同年龄健康对照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研究对象收集一般情况、排便情况及可能影响便秘产生的因素,包括0.5岁内抗生素使用、乳儿期喂养情况、饮食偏好、运动、过敏相关病史、父母病史、家庭收入、主要看护人等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功能性便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03例,其中便秘组儿童81例,健康对照组122例。粪便粗大、粪便干结、排便疼痛和排便次数减少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症状。添加辅食及上幼儿园是该年龄段儿童出现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诱因。单因素分析发现,6月龄内应用抗生素史、挑食偏食习惯、运动量及变应性疾病、便秘相关家族史及父亲变应性疾病背景、主要看护人是否为父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有变应性疾病病史(OR=2.302,95%CI:1.109~4.780)、0.5岁内应用抗生素(OR=2.300,95%CI:1.053~5.022)、父母有便秘病史(OR=2.151,95%CI:1.106~4.128)及偏好主食的饮食习惯(OR=3.526,95%CI:1.402~8.867)是2~7岁儿童发生功能性便秘的影响因素。结论父母有便秘病史、父亲有变应性疾病病史及偏好主食的饮食习惯可能是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年龄,并探讨其与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便秘患儿416例,按发病年龄的四分位数将其分为4组(Q1~Q4),并对各组的性别、便秘症状持续时间及父母便秘情况等进行相关研究。结果416例患儿发病年龄为(1.58±1.64)岁,Q1组发病年龄为(0.27±0.19)岁,Q2组发病年龄为(0.82±0.17)岁,Q3组年龄为(1.64±0.32)岁,Q4组发病年龄为(3.91±1.83)岁。416例患儿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50±1.62)年;Q1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2.20±1.95)年;Q2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33±1.48)年;Q3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11±1.05)年;Q4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为(1.35±1.66)年;Q1组便秘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44,P<0.05)。416例患儿中男190例(45.7%),女226例(54.3%);Q1组中男54例(50.9%),女52例(49.1%);Q2组中男47例(39.8%),女71例(60.2%);Q3组中男39例(40.6%),女57例(59.4%);Q4组中男53例(55.2%),女43例(44.8%);性别分布上4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10,P>0.05)。416例FC患儿中,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有便秘症状者196例(47.1%),其中Q1组61例,占Q1组总人数的57.5%,Q2组66例,占Q2组总人数的55.9%,Q3组34例,占Q3组总人数的35.4%,Q4组35例,占Q4组总人数的36.5%,发病年龄较小的2组患儿(Q1~Q2)与发病年龄较大的2组患儿(Q3~Q4)其父母的便秘情况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6,P<0.05)。结论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病年龄较小,且越早发病越不容易早期接受正规的指导治疗;性别与患儿的发病年龄无明显关系;发病年龄越小的患儿,遗传因素对其意义越大。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治疗对中风后便秘患者的效果分析。方法:将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12 月于我科收治的中风后便秘的患者 100 例,采取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后便秘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周期为 4 周,然后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便秘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2% ( 46/50 );对照组总有效率 74%(37/5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对中风后便秘患者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遴选并获取国内外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英国医学杂志(BMJ)、美国指南网(NGC)、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循证医学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内关于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的指南、系统评价、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5月17日。由2~4名研究员对文献进行独立质量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提取。采用GRADE系统对证据的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进行划分。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其中指南3篇,系统评价2篇,证据总结1篇。从化疗相关性便秘患者评估、预防、管理及用药4个方面总结证据25条。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癌症患者化疗相关性便秘的最佳证据,为癌症化疗患者的评估、预防、管理及用药等方面提供了循证依据。
简介:摘要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期,以肌肉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常伴有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及其他一些行为问题。部分患者症状持续至成年,病因涉及遗传、免疫和感染等因素。抽动障碍的患病率高,其诊断和治疗易出现延误,少数患者易反复、难治愈,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家庭危害性极大。衣明纪教授在本讲座中结合丰富的图片和病例等资料,介绍了抽动障碍的临床分型、儿童和成人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差异、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指出应依据患儿的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注重治疗的个体化,强调其治疗原则仍是心理行为治疗为主,兼顾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认知功能缺陷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且执行功能障碍作为该病的核心缺陷,具体在注意、抑制控制和计划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常共患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对立违抗等。在一些病例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症状和执行功能障碍可持续至成人期,对其学业、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临床和社会意义。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障碍的神经基础研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并对临床客观诊断、评估和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干预4周后的吞咽功能情况、血清白蛋白、皮下脂肪、体质量、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营养缺乏发生率。结果干预2周和4周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正常患者分别为15例和30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的7例和21例(χ2值为4.013、4.381,均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吞咽功能异常患者2例少于对照组的9例(χ2值为5.165,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体质量分别为(39.46 ± 2.84) g/L、(19.28 ± 2.20) mm、(64.56 ± 3.72) k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71 ± 2.59) g/L、(17.06 ± 2.35) mm、(62.48 ± 4.29) kg(t值为12.752、4.362、2.317,均P<0.05);且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和营养缺乏发生率分别为12.50%(5/40)和2.50%(1/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0%(13/40)和32.50%(13/40)(χ2值为4.588、12.468,均P<0.05)。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式护理,能明显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其营养状况,并降低吸入性肺炎和营养缺乏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 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病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病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诊断之间的关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的HR值(95%CI)在随访≤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的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病诊断的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的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现。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纤维束自动定量法(AFQ)对遗忘型认知障碍患者(aMCI)的脑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扩散率(MD)进行分析,以研究患者脑内白质纤维束逐点破坏的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的20例aMCI患者,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9)岁;22例非遗忘型认知障碍(naMCI)患者,男8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10)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23名健康对照(NC),男10名、女13名,平均年龄(65±9)岁,所有被试者均进行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高分辨T1加权成像扫描,采用AFQ对全脑20根纤维束的100个节点进行FA及MD值定量分析。结果脑白质纤维束FA值的逐点分析显示,aMCI患者右侧皮质脊髓束中间节段(节点33~60)明显低于naMCI患者(t=-4.023,P<0.01,FWE校正),且FA值与听觉词语记忆测试正相关(P=0.039)。脑白质纤维束MD值的逐点分析显示,aMCI患者左侧扣带束海马部分的中间节段(节点41~61)明显高于naMCI患者(t=2.408,P=0.037,FWE校正),aMCI患者左侧下纵束偏后部(节点24~46)(t=-2.919,P=0.006,FWE校正)及左侧扣带束海马的中间节段(节点38~71)(t=-3.878,P=0.002,FWE校正)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左侧下纵束平均MD值分别与MoCA(P=0.039)及听觉词语记忆测试得分(P=0.015)呈负相关关系,左侧扣带束海马平均MD值与听觉词语记忆测试得分呈负相关关系(P=0.033)。结论aMCI患者部分纤维束的特定节点会出现一定损伤,且与神经心理学量表相关。此外,不同的白质纤维束破坏模式各异;较之前的其他类似研究明显改进了定量分析方法,对进一步理解aMC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破坏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对患儿外周血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low-coverage massively parallel 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分析,并利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进行验证。结果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正常,患儿WES未检测到异常变异,而CNV-seq检测结果为47, XY, +21[10%]/46, XY[90%],提示存在低比例的21号染色体三体嵌合,CMA验证结果与CNV-seq结果一致。结论低比例的21号染色体三体嵌合除与唐氏综合征表型有关外,还可能与ASD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高通量测序的WES及CNV-seq方法可为原因不明的ASD提供准确的遗传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