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及禁食后/餐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探讨NLR的临床诊断价值和NLR与禁食后/餐后血清TB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研究周期为2010年8月至2015年5月,纳入研究的为确诊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127例,留取禁食后/餐后血清TBA、NL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标本并立即送检。其中,符合轻度ICP诊断标准者79例(轻度组),符合重度ICP诊断标准者48例(重度组)。对照组采用同期125名正常妊娠无并发症处于第3周的初产妇。结果孕妇年龄为18~42岁,其中轻症组平均(28.0±3.8)岁,孕周平均为(37.2±2.7)周,重症组平均(27.6±3.2)岁,孕周平均为(37.8±3.2)周。ICP患者轻、重度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及BMI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AS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甘胆酸、NLR以及住院天数和28d死亡率在各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NLR在诊断ICP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0.02(95%CI:0.879~0.946,P<0.01),NLR在分辨轻重症ICP患者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0.03(95%CI:0.728~0.846,P<0.01)。无论空腹还是餐后,TBA水平在轻症组和重症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轻重症ICP组,NLR与禁食后及餐后TBA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350,0.236,0.260,0.240,P<0.01)。结论NLR可用于诊断ICP和对ICP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 标签: 胆汁淤积 肝内 妊娠 胆酸类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青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本院入院治疗的10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患者进行了研究,分为两组青年组(年龄定义15-29岁)和对照组,伊马替尼400mg/d,每周查血常规,每月查肝、肾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完全细胞遗传学,完全分子学缓解和主要分子学缓解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液学不良反应青年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青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临床效果不如中老年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较中老年患者重。

  • 标签: 伊马替尼 白血病 青年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EOS)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9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分别以外周血EOS水平100个/μl、300个/μl、2%、3%和痰EOS水平3%为界值将患者分为EOS≥100个/μl组(33例)、EOS<100个/μl组(46例);EOS≥300个/μl组(10例)、EOS<300个/μl组(69例);EOS%≥2%组(27例)、EOS<2%组(52例);血EOS≥3%组(16例)、血EOS<3%组(63例);痰EOS≥3%组(7例)、痰EOS<3%组(15例),分别分析各界值对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根据急性与恢复血EOS水平≥100个/μl为升高,反之为降低,分为急性、恢复均高组(21例),急性高、恢复低组(4例),急性低、恢复高组(20例)和急性、恢复均低组(12例),分析各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EOS≥100个/μl组慢阻肺病程中位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50%者比例、合并呼吸衰竭比例、降钙素原水平中位数、全身激素治疗比例、住院时间中位数均显著低于EOS<100个/μl组(5比13年、48.0%比81.8%、21.9%比50.0%、0.04比0.09 μg/L、21.2%比56.5%、11比14 d)(均P<0.05)。EOS≥300个/μl组再次急性加重比例显著高于EOS<300个/μl组(60.0%比23.2%),而纤维蛋白原水平中位数、降钙素原水平中位数均显著低于EOS<300个/μl组(3.38比3.85 g/L、0.03比0.07 μg/L)(均P<0.05)。EOS≥2%组慢阻肺中位病程、FEV1%预计值<50%者比例、合并呼吸衰竭比例、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中位数、C-反应蛋白水平中位数、降钙素原水平中位数、全身激素治疗比例、住院期间需要无创通气比例、中位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EOS<2%组[5比13年、40.9%比83.3%、12.0%比51.0%、3(2,3)比3(3,4)分、3.37比3.97 g/L、3.6比16.8 mg/L、0.04比0.09 μg/L、14.8%比55.8%、0比19.2%、9比14 d](均P<0.05)。血EOS≥3%组慢阻肺病程中位数、合并呼吸衰竭比例、C-反应蛋白水平中位数、全身激素治疗比例均显著低于血EOS<3%组(5比10年、6.7%比45.8%、4.4比12.9 mg/L、12.5%比49.2%)(均P<0.05)。痰EOS≥3%组慢阻肺病程、住院时间中位数均显著低于痰EOS<3%组(2比15年、10比21 d),而血EOS计数水平中位数、血EOS比值水平中位数均显著高于痰EOS<3%组(0.20比0.01×109/L、2.4%比0.1%)(均P<0.05)。急性、恢复均高组合并呼吸衰竭比例、全身激素治疗比例均显著低于急性低、恢复高组(14.3%比75.0%、14.3%比55.0%)(均P<0.05)。急性高、恢复低组FEV1%预计值<50%者比例显著低于急性低、恢复高组(0比82.4%)(P<0.05)。急性高、恢复低组FEV1%预计值中位数显著高于急性、恢复均低组(59.5%比36.0%)(P<0.05)。结论EOS增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病程更短,更少合并呼吸衰竭,住院时间更短,以100个/μl的血EOS计数作为界值更易区分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急性及恢复EOS水平的不同有助于区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特征。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嗜酸粒细胞 肺功能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II胃癌患者术后辅助紫杉醇、氟尿嘧啶类似物联合化疗后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III胃癌患者211例,按照CTCAE的CIN程度分为G0组、G1-2组、G3-4组,均采用既定的化疗方案,连续治疗6个周期,每三个周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评定,化疗结束后做好随访工作,直到2015年6月30日为止。结果到截止日,211例患者中,复发转移者203例(96.2%),无复发转移者8例(3.8%),死亡者191例(90.5%)。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10%、73.93%、18.01%。中位DFS为13.1月,中位OS为31.9月。经过单因素分析,CIN程度、CIN时间以及病理分级对OS与DFS具有显著影响。COX多因素分析显示,OS方面,G1-2组大于G3-4组但都大于G0组。结论III胃癌术后化疗中出现CIN预示更好的预后,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则预示预后不良,说明化疗程度不够,早期发生CIN要比晚出现CIN预后好。

  • 标签: III期胃癌 辅助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临床诊断为粒细胞减少合并肠炎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粒细胞减少性肠炎声像图特征为回盲部肠管管壁增厚性改变,增厚以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为主。结论当粒细胞减少患者出现回盲部肠管管壁增厚时,要考虑到粒细胞减少性肠炎的可能,不要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 标签: 粒细胞减少性肠炎 超声诊断 阑尾炎
  • 简介:摘要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已具有"慢病化管理"的趋势。虽然四代TKI药物相继出现,但是CML的治疗需求仍有许多未被满足,无治疗缓解的实现及停药后复发仍是当前CML治疗关注的重点。文章对2021年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关于CML研究进展的报道作一介绍。

  • 标签: 白血病,粒细胞,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停药试验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由多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严重者易合并各类感染,疾病异质性强,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为更好指导国内医师的临床实践,提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进展、综述,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断流程、鉴别诊断、治疗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形成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粒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常见于卵巢、头颈部,极少发生于乳腺。本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既往文献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的病理特征、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腺颗粒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以外周血嗜酸细胞明显增多和靶器官功能损害为特点,其不同亚型拥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将我院收治的69例H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讨论HES各亚型的特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HES。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住的69例高嗜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HES的不同病因并比较其不同。结果69例患者多为男性,中位年龄47岁,中位病程时间3月。HES多能找到感染、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肺炎、免疫性疾病、过敏、肝细胞浸润等继发性病因(95.6%),特发性、克隆性少见,而遗传性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表现为浸润脏器的症状。外周血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均异常增高(>1.5×109/L),多伴有血沉和IgE的增高,骨髓中增多的嗜酸性细胞以成熟的为主,受累及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可查及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结论通过对患者病因分析,并根据病因采取不同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病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常因临床表现不够显著,通常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患者的病症治疗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主要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检查以及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归纳。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病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儿科门诊以"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诊断依据收治的25例患儿,总结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其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25例患儿外周血嗜酶细胞比例增高,绝对计数均大于1.5×109/L,为中重度嗜酶细胞增多,14例确诊为寄生虫感染,经抗寄生虫治疗,疗效显著,2例患儿经肝大腹部超声和胸部检查提示双肺肺炎,高度怀疑为寄生虫感染或风湿性疾病,或恶性淋巴瘤。结论既往有进食和皮下游走性包块有助于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可以导致显著的嗜酶细胞增多,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一可能性。

  • 标签: 嗜酸粒细胞 外周血嗜酶细胞 寄生虫感染 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在卵巢颗粒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左侧附件区12例,右侧附件区10例,双侧附件区1例。肿块呈椭圆形、类圆形和不规则形。肿瘤最大径线6.2-19.5cm,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增强呈中重度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病灶内见大小不等的片状或分房状囊变区。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其临床及典型CT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 标签: 卵巢 颗粒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