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在对一些长期慢病的治疗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主要的给药方式,该种方式给药稳定,安全性高,对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但PICC置管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置管维护时,稍不留意,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害。临床证实,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PICC置管护理的效果,比如延续性护理的应用,延续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强调对患者护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避免因护理不足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质量。本研究主要探析延续护理服务对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接受PICC置管维护的患者120例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应用传统护理与延续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突出,数据优势明显,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延续护理对PICC置管患者来说效果突出,不仅能够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普及。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长期留置、避免反复穿刺和有效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PICC尖端位置正确是导管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若发生异位则会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总结了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异位相关因素,提出除了常规定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VasoNova血管定位系统(VPS)等与心电图(ECG)相结合的新型定位技术,指出血管因素、呼吸运动和胸腔内压力改变等因素都会导致PICC尖端位置发生改变,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预防导管尖端异位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DOPT模式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48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24)与对照组(n=124)。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ADOPT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癌症疲乏量表(CFS)、乳腺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BR23)得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ESCA得分、QLQ-BR 23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FS量表各维度得分、QLQ-BR 23症状量表及单项条目得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OPT模式对降低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癌症疲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患者的临床分期、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以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现状。结果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为ⅢB~Ⅳ期〔45例(80.35%)〕、血栓阴性〔41例(73.21%)〕及上肢静脉血栓〔39例(69.64%)〕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合并疾病、3个月内有手术史、导管尖端位置、肿瘤远处转移、运动以及穿刺部位均为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合并疾病、导管尖端位置均为影响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护人员需充分利用正确、科学化的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分析,做好相关血栓栓塞的准备及预防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7例血液肿瘤患者根据有无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无感染组65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况、职业状况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明显联系(P>0.05);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穿刺次数≥2次、导管留置时间≥2月、免疫功能低下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有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PICC置管托手架并验证其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11月在我科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置管,观察组予PICC托手架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护士操作时长和护士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主诉舒适比率(80%)高于对照组(10%),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操作时长合格率(80%)高于对照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满意度评分(9.25±0.14)高于对照组(5.15±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应用PICC托手架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置管时间,提高护士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1年2月开始,对80例确诊的PICC置管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穿刺定位措施,研究于2022年2月结束。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超声下PICC置管;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的是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记录为观察组。结合观察两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并对患者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脱管、移位、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中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分别是95.0%和5.0%,对照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则分别是70.0%和30.0%,进行组间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随访显示,在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对照组中4例导管移位,4例导管脱落,还有5例导管堵塞,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尖端异位的情况,避免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比常规护理以及循证护理对减少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的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录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将脑梗死患者均等分为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静脉血栓发生率:实验组别指标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实验组别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