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在对一些长期慢病的治疗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主要的给药方式,该种方式给药稳定,安全性高,对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但PICC置管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置管维护时,稍不留意,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害。临床证实,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PICC置管护理的效果,比如延续性护理的应用,延续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强调对患者护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避免因护理不足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质量。本研究主要探析延续护理服务对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接受PICC置管维护的患者120例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应用传统护理与延续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突出,数据优势明显,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延续护理对PICC置管患者来说效果突出,不仅能够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普及。

  • 标签: 延续护理 PICC置管 护理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长期留置、避免反复穿刺和有效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PICC尖端位置正确是导管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若发生异位则会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总结了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异位相关因素,提出除了常规定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VasoNova血管定位系统(VPS)等与心电图(ECG)相结合的新型定位技术,指出血管因素、呼吸运动和胸腔内压力改变等因素都会导致PICC尖端位置发生改变,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预防导管尖端异位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综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尖端异位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DOPT模式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48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24)与对照组(n=124)。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ADOPT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癌症疲乏量表(CFS)、乳腺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BR23)得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ESCA得分、QLQ-BR 23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FS量表各维度得分、QLQ-BR 23症状量表及单项条目得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OPT模式对降低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癌症疲乏。

  • 标签: 乳腺肿瘤 ADOPT模式 PICC 并发症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患者的临床分期、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以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现状。结果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为ⅢB~Ⅳ期〔45例(80.35%)〕、血栓阴性〔41例(73.21%)〕及上肢静脉血栓〔39例(69.64%)〕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合并疾病、3个月内有手术史、导管尖端位置、肿瘤远处转移、运动以及穿刺部位均为淋巴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合并疾病、导管尖端位置均为影响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护人员需充分利用正确、科学化的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分析,做好相关血栓栓塞的准备及预防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淋巴瘤 PICC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icc导管在新生儿长期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随机选择使用picc导管的82例长期输液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新生儿的入院时间分组,前41名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后41名新生儿使用综合护理,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而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长期输液时应用picc导管,并加强其综合护理,能够减轻新生儿输液时的穿刺次数,减轻痛苦程度,并且能够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picc导管 新生儿 长期输液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 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建立的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目前PICC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病因,大多数研究认为主要是置管后穿刺导管对血管壁的损伤造成的无菌性静脉炎症反应。机械性静脉炎在置管中是有一定发生率的,我国临床工作者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均能够明显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 标签: PICC 机械性静脉炎 发生原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7例血液肿瘤患者根据有无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无感染组65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况、职业状况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明显联系(P>0.05);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穿刺次数≥2次、导管留置时间≥2月、免疫功能低下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有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 标签: 血液肿瘤 PICC 感染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循环质量管理(PDCA)护理模式对经外周静脉穿刺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在并发症方面产生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使用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且随机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PDCA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PDCA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护理能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减轻对患者的困扰。

  • 标签: PICC置管 PDCA循环护理 并发症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PICC置管托手架并验证其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11月在我科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置管,观察组予PICC托手架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护士操作时长和护士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主诉舒适比率(80%)高于对照组(10%),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操作时长合格率(80%)高于对照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满意度评分(9.25±0.14)高于对照组(5.15±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应用PICC托手架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置管时间,提高护士满意度。

  • 标签: 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 托手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1年2月开始,对80例确诊的PICC置管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穿刺定位措施,研究于2022年2月结束。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超声下PICC置管;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的是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记录为观察组。结合观察两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并对患者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脱管、移位、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中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分别是95.0%和5.0%,对照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则分别是70.0%和30.0%,进行组间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随访显示,在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对照组中4例导管移位,4例导管脱落,还有5例导管堵塞,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尖端异位的情况,避免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超声 腔内心电图 PICC尖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开展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病例筛选我院接收的56例肿瘤化疗患者,将纳入的患者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划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间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PICC置管护理,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各指标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的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依从性均得到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导管风险事件发生率较低,最终患者对此次护理管理满意度较高,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肿瘤化疗 PICC置管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比常规护理以及循证护理对减少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的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录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将脑梗死患者均等分为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静脉血栓发生率:实验组别指标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实验组别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肿瘤化疗间隙期PICC规范维护的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118例间歇期PICC带管出院的肿瘤化疗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置管后建立PICC维护记录。分析PICC维护的影响因素。结果 PICC规范维护率为52.54%(62/118),维护不

  • 标签: PICC 肿瘤化疗间歇期 规范维护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PICC置管患者融合延续护理服务,分析患者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选择4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均采用PICC置管,其中采用延续护理服务的患者是实验组患者,其余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到对照组中,对比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结果:比较对照组患者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明显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增加导管按时维护例数,P<0.05。结论:给予PICC置管患者融合延续护理服务,患者护理效果明显提高。

  • 标签: 延续护理服务 PICC置管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picc导管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选择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00例为对象,将其分为2组,比较各组应用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由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在采取PICC导管治疗的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可提升应用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 标签: PICC导管 血液恶性肿瘤化疗 应用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老年重症患者PICC堵管的作用。方法:针对2021年4月12日入院接受治疗的一例老年重症患者,研究其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并实施循证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在实施循证护理之后,该患者PICC堵管得到明显的缓解与改善。结论:在针对老年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能显著缓解老年重症患者PICC堵管,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重症患者 PICC堵管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谈论对PICC置管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对其维护及减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项研究2021年5月正式启动,截止时间是2022年5月。选用此时间段到本院救治的68例PICC置管病人进行研究,依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归为对照组(常规形式护理)与实验组(优质护理),每小组内部34例。对比两小组病人的护理详情。结果:实验组病人得有效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导管维护依从性、生活质量得到理想提升相比于对照组更高,并发症发作率明显减低,组间对比含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提升患者对管道的充分认知及减低并发症现象出现。

  • 标签: PICC护理置管 维护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肿瘤内科PICC安全管理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肿瘤内科接受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综合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综合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综合组患者康复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肿瘤内科 PICC置管 综合护理干预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予以PICC置管患者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108例接受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循证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比较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循证护理 PICC置管 并发症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