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病院下肢病区治疗并接受手术的11例胫骨骨感染清创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8.5±14.1)岁;吸烟饮酒患者6例,合并内科基础疾病9例,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其他3例,包括高处坠落、摔倒、重物砸伤。最初损伤为开放性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骨缺损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随访时监测硫酸钙吸收时间、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架指数,末次随访采用Paley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分级及邻近关节功能。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1例患者骨感染均得到控制,未见复发。随访时间平均为23.2个月,骨缺损平均长度为(8.1±1.6) cm,硫酸钙吸收时间平均为(6.6±2.6)个月,骨搬运时间平均为(11.4±2.8)周,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平均为(4.7±1.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平均为(0.58±0.07)月/厘米,下地负重时间平均为(6.1±1.4)个月。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4%。骨愈合方面优良率为90.9%,临近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100%。结论同期髓内钉结合硫酸钙人工骨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骨搬运技术可以减少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更早负重及恢复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胫骨 感染 硫酸钙 骨缺损 Ilizarov骨搬运 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选取500例为观察对象,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正常标本和异常标本,之后应用血涂片镜检验,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本次研究共500例研究样本,其中血常规检验正常和异常例数分别为324(占64.80%)、176(占35.20%);血涂片分析检验正常血涂片可知正常例数为318(占98.15%),异常例数为6(占1.85%);血涂片分析检验正常血涂片可知正常例数为79(占44.89%),异常例数为97(占55.11%)。结论:血液分析以检验结果仅可作为检验参考和筛查,可通过血涂片检测诊断疾病,若想要进一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应及时进行血涂片检查,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 标签: 血涂片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踝关节脱位与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绝大部分患者因受到间接暴力而引起踝损伤后发生。踝关节外伤后踝部疼痛、肿胀、皮下可出现青紫、瘀斑,活动受限,检查可见踝关节畸形,内外踝具有明显的压痛,可伴有骨擦音。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以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内固定为主。手术患者大多对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不了解,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及康复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理念,通过在围手术期进行相应护理,改善患者转归。

  • 标签: 体育运动 踝关节 损伤 预防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胃溃疡患者接受中药配方免煎颗粒治疗与中药饮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2018年12月-2020年7月院内收治的81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1例、40例。参照组用中药饮片,观察组用中药配方免煎颗粒治疗,疗效及相关指标在研究中对比。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疗效、相关指标都不及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配方免煎颗粒比中药饮片能更好的治愈胃溃疡,疗效更有保障。

  • 标签: 胃溃疡 中药配方免煎颗粒 中药饮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MRI上韧带撕裂位置对矢状面上骨挫伤最大面积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至6月收治的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前十字韧带撕裂在其远端到近端全长上的位置分为五型:Ⅰ型,>90%;Ⅱ型,75%~90%;Ⅲ型,25%~75%;Ⅳ型,10%~25%;Ⅴ型,<10%。比较五型患者的性别、体重、体质指数、股骨外侧髁切迹凹陷深度、内外侧半月板有无损伤。选取ePDWSPIRCLEAR序列矢状面图像,分别截取股骨、胫骨骨挫伤面积最大的层面。使用Image J 1.52t软件测量挫伤面积最大层面的最大骨挫伤面积。结果63例急性前十字韧带损伤中,Ⅰ型撕裂3例(4.8%)、Ⅱ型撕裂14例(22.2%)、Ⅲ型撕裂40例(63.5%)、Ⅳ型撕裂2例(3.2%)、Ⅴ型撕裂4例(6.3%)。其中Ⅰ型和Ⅳ型未发现股骨外侧髁及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股骨外侧髁骨挫伤面积Ⅱ型为0(0,64.12)mm2、Ⅲ型为182.34(86.58,334.38)mm2、Ⅴ型为38.64(0,193.3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665,P=0.000);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最大面积Ⅱ型为76.78(28.25,205.57)mm2、Ⅲ型为120.93(51.78,239.37)mm2、Ⅴ型为190.51(80.86,238.7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939,P=0.018)。内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6.6%(2/3)、35.7%(5/14)、37.5%(15/40)、100% (2/2)、2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13,P=0.353);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3%(1/3)、35.7%(5/14)、77.5%(31/40)、50%(1/2)、2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1,P=0.022)。内侧半月板损伤组外侧胫骨平台最大骨挫伤面积为48.0(0,105.97)mm2,小于未损伤组的185.67(54.36,257.4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48,P=0.003);外侧半月板损伤组股骨外侧髁最大骨挫伤面积为162.19(63.03,301.33)mm2,大于未损伤组的0(0,103.3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554,P=0.001)。结论前十字韧带断裂最常发生在中段,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概率最大,股骨外侧髁骨挫伤面积大;发生在最远端的断裂导致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的面积最大,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概率最低。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膝损伤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汪文涛 黎艺强 郭跃明 李明 梅海波 熊竹 邵景范 李进 陈顺有 Federico Canavese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 35000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骨科 510623,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 5280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400014,湖南省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长沙 410007,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51803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骨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骨科,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 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移位程度、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有无过骺板固定、复位方式、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有无股骨头坏死等可疑风险因素。术后6~12个月通过X线片评估有无PPC的发生。结果10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13.3)个月(范围6~86个月)。其中39例患儿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发生率为36.8%(39/106)。发生PPC的患儿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9.7±3.6)岁(范围3~15岁);左侧23例,右侧16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伤12例,其他类型损伤1例;Delbet 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移位程度Ⅱ度26例,Ⅲ度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2.8)d(范围1~14 d);克氏针固定2例,螺钉固定35例,钢板固定2例;过骺板固定2例,未过骺板固定37例;闭合复位15例,开放复位24例;解剖复位14例,可接受复位24例,不可接受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2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15例无股骨头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PPC的患儿年龄(t=3.875,P< 0.001)、移位程度(Z=-2.118,P=0.034)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χ2=42.280,P< 0.001)均大于无PPC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8,P=0.011)和股骨头坏死(OR=40.336,P< 0.001)是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10岁会增加PPC的风险。年龄≥10岁的患儿PPC发生率(63.6%,21/33)高于年龄<10岁的患儿(24.7%,18/73)(χ2=14.848,P< 0.001)。结论年龄≥10岁和股骨头坏死是"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骨折 生长面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18F-APN-1607 PET脑显像结合图论方法,揭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tau蛋白网络拓扑结构异常,并探讨AD患者tau蛋白沉积在左右脑组织的偏侧性。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18F-APN-1607 PET显像、临床确诊的23例AD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61.3±10.7)岁]和13名正常对照者(NC)[男9名,女4名;年龄(61.6±4.5)岁]。使用基于图论的脑网络分析方法构建NC组和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计算网络属性(集聚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局部效率及小世界系数等),并获得AD组不对称系数(AI)评估tau蛋白沉积的偏侧性。使用1 000次置换检验对组间脑网络参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NC组和AD组的脑连接存在较大差异,AD组在嗅皮质和颞叶等区域存在连接减弱,而在后扣带回、楔前叶及顶枕叶等脑区连接增强;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存在明显的拓扑结构异常,相比于NC组,在稀疏度阈值20%~50%内,AD组的集聚系数(t值:2.28~2.69)、局部效率(t值:2.34~3.06)和小世界系数(t值:2.26~3.32)等均显著下降(均P<0.05),最短路径长度显著增加(t值:2.13~2.85,均P<0.05);AD组的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存在显著的偏侧性,AI分别为10.5%(8.1%,13.9%)、14.1%(7.6%,20.3%)、-12.4%(-15.7%,-7.8%)、-10.8%(-15.3%,-2.1%)和-12.1%(-17.9%,-6.6%)。结论基于18F-APN-1607 PET影像建立的tau蛋白网络模型或可用于分析AD患者异常的拓扑结构变化,且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具有明显的偏侧性。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质类 苯并噻唑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结痣(Nodal Nevus,NN)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例淋巴结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55岁,因发现右乳溢血一周余入院,肿块切除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行右侧乳腺改良根治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腋窝淋巴结内发现NN1枚。镜下痣细胞团分布于淋巴结被膜处,直径约0.2cm,其内可见散在的棕色色素颗粒,细胞呈上皮样,胞质淡染,核卵圆形或圆形,核仁不明显,细胞无异型,大小较一致。免疫组化标记痣细胞HMB45弱阳,S-100蛋白 和 MelanA 均强阳,Ki-67 增殖指数约3% 。 结论 NN很少见,多为意外发现,根据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可以确诊,主要与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或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以免误诊。

  • 标签: 淋巴结痣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部磨玻璃结节随访中的变化和干预情况,探讨肺部磨玻璃结节的生长规律。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随访的肺部磨玻璃结节2 247例,其中男633例,女1 614例,平均年龄49.9岁。分析其随访过程中接受治疗的情况和结节变化情况。结果266例选择手术治疗,1 981例继续随访中。继续随访的患者随访(35.5±21.1)个月,中位随访29(12~165)个月;手术患者随访(19.5±18.5)个月,中位随访13(3~97)个月。手术的266例患者中,19例磨玻璃结节进展,166例磨玻璃结节未进展,81例未知是否进展,在外院手术。结节进展和未进展的患者术后病理和手术方式无显著差异,进展组纯磨玻璃结节的基线最大径明显大于未进展组[(1.3±0.5)cm对(0.9±0.4)cm,P=0.038]。结论磨玻璃结节进展缓慢,进展后再进行手术并不影响手术的方式和效果。

  • 标签: 肺部磨玻璃结节 随访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1-4期非透析患者色氨酸(tryptophan, Trp)-犬尿氨酸(kynurenine, Kyn)通路的改变及意义。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CKD1~4期非透析患者47例,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LC-MS法对受试者血浆进行代谢物分析。应用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 (HMDB),MassBank,LipidMaps等数据库匹配不同CKD分期Kyn通路差异代谢物,绘制受试者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评估差异代谢物敏感性与特异性。采用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拓扑分析。以Kyn/Trp比值(KT值)表示Kyn通路限速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 IDO)活性。结果Kyn在CKD2期即有明显升高(P<0.05),犬尿喹啉酸(kynurenine acid, KA)在CKD3期明显升高(P<0.01),二者随CKD分期增加呈上升趋势(P<0.01)。KT值在CKD2期即有升高(P<0.05),且随CKD分期增加呈上升趋势(P<0.01)。Trp代谢在CKD早期即出现紊乱。结论Trp-Kyn通路在CKD早期即增强,Kyn、KA、IDO可能作为CKD早期诊断及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色氨酸-犬尿氨酸通路 代谢组学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发育及代谢。尽管中国已经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IDD)的目标,但民众忽视环境普遍缺碘的现象,出现对碘过量摄入的焦虑。减少碘盐的食用,这可能导致IDD卷土重来,特别对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和儿童等高危人群危害巨大。俄罗斯是地理环境缺碘的国家,2019年被全球碘营养联盟(IGN)评估为世界第三严重的IDD流行国家,且俄罗斯居民的实际平均碘消耗量约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最低标准的1/3以下。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做到了消除IDD,这可能得益于加碘盐的落实和实时有效的监测系统的应用。因此,本文对中俄两国IDD的监测及防治策略进行了比较,以期相互学习,提高中俄国民的IDD防治意识,做到正确、科学、精准补碘。

  • 标签: 缺乏症 中国 俄罗斯 普遍食盐加碘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NPHC)的术前评估、术中处理及预防复发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行腹腔镜开窗术的82例NPH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5±13)岁。单纯囊肿60例,合并胆囊结石7例、胆囊息肉7例、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8例。单发囊肿63例,多发囊肿19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术前根据CT检查对囊肿复发风险进行评估。术中根据囊肿位置及显露情况,先行囊肿穿刺抽吸囊液,然后用高频电钩、超声刀或切割吻合器切除囊壁裸面完成囊肿开窗,应用带蒂大网膜固定填塞囊肿残腔。结果78例行一期腹腔镜开窗术,4例行二期腹腔镜开窗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53±15)min,术中出血量(60±17)ml,术后住院时间(6.5±1.4)d。未发生与开窗术相关的出血、胆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患者随访时间6.0~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4个月,随访率88%(72/82)。术后CT检查发现囊肿复发6例,其中4例术前评估存在复发风险,术前评估准确率97%(70/72)。影像学检查囊肿复发率8%(6/72),其中肝Ⅶ、Ⅷ段复发各2例,肝Ⅳa+Ⅳb、Ⅱ段各1例。结论术前对囊肿复发风险的充分评估是腹腔镜开窗术成功治疗NPHC的前提,广泛囊壁切除、良好残腔暴露及妥善术后引流是防止囊肿复发的保障。肝Ⅳa、Ⅶ和Ⅷ段囊肿存在解剖性高复发倾向,应注意预防。

  • 标签: 肝囊肿 腹腔镜 开窗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儿期起病的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及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例小年龄TA患儿的病例特点及IFX单药治疗效果。以“多发性大动脉炎”“婴儿”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3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 男,70日龄,因反复发热20 d入院。四肢血压增高(右上肢104/90 mmHg,左上肢95/59 mmHg, 右下肢125/80 mmHg, 左下肢152/125 mmHg,1 mmHg=0.133 kPa)。外周血白细胞(22.6×109/L)及血小板(858×109/L)增高,轻度贫血(血红蛋白 80 g/L),红细胞沉降率(119 mm/1 h)、C反应蛋白(112 mg/L)、血清铁蛋白(598 μg/L)均增高,CT血管成像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管壁明显增厚,不均匀强化,管腔狭窄。冠状动脉彩超声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管壁增粗毛糙,右冠状动脉中段扩张不均匀,呈串珠样改变。血管超声示双侧股动脉、股浅动脉管壁毛糙不均匀增厚,双侧股浅动脉远端多处轻度狭窄,双侧腋动脉管壁毛糙不均匀增厚,双侧颈总动脉管壁毛糙增厚,双侧锁骨下动脉管壁毛糙增厚,管壁结构不清晰。确诊TA后应用IFX单药治疗[5 mg/(kg·次),共13次]后病情缓解,体温及炎性指标恢复正常,血管影像学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患儿未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及感染。随访2年6个月,患儿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均达正常标准。文献检索中文文献1篇,无详细临床资料,英文文献7篇,共7例婴儿期发病的TA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5例),炎性指标多增高,最常见受累动脉为腹主动脉(6例),多接受激素治疗。结论TA于婴儿期发病罕见,发热可为其主要表现,炎性指标多增高。疾病早期应用IFX单药治疗可迅速控制病情,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 标签: 动脉炎 婴儿 抗体,单克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鸟苷酸结合蛋白1(GBP1)促进胶质瘤U87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过表达GBP1的胶质瘤U87细胞(U87-GBP1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对照U87-Lacz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种U87细胞GBP1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mRNA相对表达量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两种细胞增殖变化。利用免疫磁珠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选出CD14+单核细胞和CD3+ T淋巴细胞。用U87-Lacz或U87-GBP1细胞培养液处理CD14+单核细胞,分别为U87-Lacz培养液组和U87-GBP1培养液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MDSC比例,用两培养液组作用的CD14+单核细胞与活化的CD3+ T淋巴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的CD3+ T细胞增殖情况,分别以未经U87细胞培养液处理的单核细胞或活化CD3+ T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用加入抗人CCL2抗体U87-Lacz或U87-GBP1细胞培养液处理CD14+单核细胞,分别为U87-Lacz+抗CCL2培养液组和U87-GBP1+抗CCL2培养液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单核细胞中MDSC比例。分别将U87-GBP1细胞和U87-Lacz细胞原位接种至BALB/c裸鼠颅内致瘤,1周后各分为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抑制剂RS504393治疗组(U87-Lacz+RS裸鼠组和U87-GBP1+RS裸鼠组)和未经治疗的对照组(U87-Lacz裸鼠组和U87-GBP1裸鼠组);30 d后处死裸鼠,分离全脑、脾脏和骨髓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裸鼠脑中移植瘤,计算移植瘤体积,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织MDSC比例。结果U87-GBP1细胞中GB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U87-Lacz细胞,但两组细胞体外增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87-GBP1培养液组MDSC比例高于U87-Lacz培养液组[(7.75±0.80)%比(4.50±0.08)%,P=0.003],两组均高于对照组[(2.55±0.31)%)](F=18.27,P=0.002);U87-GBP1培养液组作用的活化CD3+ T淋巴细胞增殖率低于U87-Lacz培养液组[(47.38±0.08)%比(61.70±5.05)%,P=0.040]。U87-GBP1细胞中CCL2 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培养液中CCL2蛋白表达水平[30.66±0.17和(1 005.00±12.23)ng/L]高于U87-Lacz细胞[1.29±0.15和(111.60±11.44)ng/L](均P<0.01),U87-Lacz+抗CCL2培养液组和U87-GBP1+抗CCL2培养液组MDSC比例分别低于U87-Lacz培养液组和U87-GBP1培养液组(均P<0.05)。U87-GBP1裸鼠组脑移植瘤体积大于U87-Lacz裸鼠组,U87-GBP1+RS裸鼠组和U87-Lacz+RS裸鼠组脑移植瘤体积较未经治疗的相应裸鼠组增长减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87-GBP1裸鼠组脑移植瘤、脾脏和骨髓中MDSC比例高于U87-Lacz裸鼠组,U87-GBP1+RS裸鼠组和U87-Lacz+RS裸鼠组各组织MDSC比例均较未经RS504393治疗相应裸鼠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BP1可能通过促进胶质瘤U87细胞中CCL2表达,招募MDSC,在胶质瘤微环境中集聚形成免疫抑制,进而促进胶质瘤U87细胞在体内增殖。

  • 标签: 胶质瘤 鸟苷酸结合蛋白1 髓源性抑制细胞 CC趋化因子配体2
  • 简介:摘要目的调研评估我国临床医生对"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的掌握和认知程度,以期对更新、制定诊疗规范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全国115座城市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1 500名结直肠肿瘤相关专业的医生。调查包括的指南规范为:(1)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7版;(3)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结肠癌诊疗指南2017.V1;(4)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直肠癌指南。调查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两个时间段进行,第1阶段问卷包含4个维度(指南认知、检测与诊断、病理与分期、治疗),发放问卷1 500份;第2阶段问卷包含3个维度(基本情况、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现状、学术期望),发放问卷350份。结果数据分类变量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第1阶段回收有效问卷1 472份,问卷有效率98.1%(1 472/1 500);第2阶段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37份,问卷有效率96.3%(337/350)。第1阶段调查中,结直肠相关专业的医生对各种指南规范都有一定的知晓和依从,但其中最为熟悉的是NCCN指南,医生熟知比例为90.7%(1 335/1 472)。在检查和检验维度方面,回答总体正确率为64.1%(944/1 472),一线城市医生的回答正确率为55.6%(148/266),低于二、三线城市的59.1%(182/308)和72.9%(369/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40,P<0.001)。60.0%(883/1 472)以上的医生清楚分期检查和病理检查的规范要求,但在直肠癌局部分期检查方面,选择盆腔MRI的一线城市医生比例低于其他城市医生[51.5%(137/266)比65.6%(202/308)、63.2%(320/506)和61.2%(240/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86,P<0.001)。在检查检验及病理分期的维度方面,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医生之间认知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的维度,对于cT3以上的中低位直肠患者,79.8%(1 175/1 472)的医生认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治疗是必要的选择。46.3%(681/1 472)的医生对于伊立替康不能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仍然概念模糊,其中包括了60.3%(433/718)的外科医生和31.4%(225/716)的内科医生。第2阶段调查中,对于潜在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93.8%(316/337)的医生认可转化治疗,95.3%(321/337)的医生在制定治疗策略时,依据临床指南。在学术期望调查方面,临床医生关注的外科问题较实际,79.2%(267/337)的医生希望了解转移性结直肠癌转化治疗的最佳方案;而关注的内科问题更具探索性,80.1%(270/337)医生关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靶向药物的选择以及治疗顺序。结论此次调研对国内结直肠癌诊治现状有了初步了解:(1)目前国内结直肠癌诊疗规范选择较多,但医生对国内指南的掌握程度不及NCCN指南;(2)城市之间对指南规范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3)规范指南的推广应注重基础概念和理论;(4)应重点规范化推广结直肠癌的检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5)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转化治疗等理念认知度较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指南 认知 抽样调查
  • 简介:摘要老年性聋是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发生的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复杂,目前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本文从发病机制,病理分型,诊断标准及干预措施等方面做一系统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中国6~18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正常值范围,为中国儿童FeNO的标准建立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中国7个行政区的16个省份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5 949例6~18岁儿童和青少年(男3 101名,女2 848名)参与研究。按照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协会推荐的技术标准进行FeNO测定,并探讨FeNO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地区等的关系。结果中国6~18岁儿童和青少年FeNO的几何均值为14.1 ppb,其95%置信区间(偏态分布)为1.0~38.2 ppb。6~11岁儿童的FeNO几何均值为13.1 ppb,其95%置信区间(偏态分布)为1.0~38.1 ppb;12~18岁组的FeNO几何均值为15.7 ppb,其95%置信区间(偏态分布)为2.0~38.2 ppb。11岁及以下儿童FeNO值随年龄减小而降低,每减小1岁,FeNO值降低1 ppb。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11岁儿童年龄与FeNO对数值显著相关(P<0.01);12~18岁组性别、身高、地区与FeNO对数值显著相关(均P<0.01)。结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FeNO值较此前的中国多中心研究(2010年至2012年)偏高。对12~18岁年龄,推荐采用16 ppb作为临床切点。对11岁及以下儿童,考虑年龄的影响,年龄每减小1岁,FeNO切点值降低1 ppb。

  • 标签: 呼出气一氧化氮 正常值 儿童及青少年 呼吸道炎症
  • 简介:摘要Janus激酶(JA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所构成的JAK-STAT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参与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JAK抑制剂阻断该通路已经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然而,目前JAK抑制剂尚未被批准应用于皮肤病治疗。本文就JAK抑制剂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Janus激酶类 蛋白激酶抑制剂 信号传导 皮肤疾病 炎症性皮肤病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合式教学策略在医学本科生心电图实验课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学习诊断学心电图实验课的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63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教学组(n=30)和教学改革组(n=33),比较两组的心电图考核成绩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评价情况。结果教学改革组学生的心电图阅读成绩以及总成绩分别为[(82.93±4.71)分]和[(82.74±4.40)分],均较传统教学组成绩[(78.24±6.28)分,(80.23±4.72)分]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2.52;均P<0.05)。教学改革组在激发学习兴趣(90.91%,30/33)、提高心电图分析能力(87.88%,29/33)、提高临床操作能力(84.85%,28/3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84.85%,28/33)、对教学内容满意度(87.88%,29/33)、对教学形式满意度(87.88%,29/33)的反馈评价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66.67%(20/30),60.00%(18/30),56.67%(17/30),60.00%(18/30),60.00%(18/30),56.67%(17/3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6.45,6.12,4.93,6.45,6.90;均P<0.05)。结论整合式教学策略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心电图考试成绩,提升学生的心电图阅读分析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电图 整合式教学策略 学生,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