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在对外政策决策过程中始终都把进攻性现实主义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以至于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进攻性现实主义政策。在这种政策之下,美国不仅在世界各地大肆扩张势力范围,粗暴干预他国内政,而且还不时发动战争,从而造成世界局势的不稳与动荡。这种现象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都是如此。

  • 标签: 进攻性现实主义 美国对外政策 杜鲁门政府 STANFORD 美国政府 苏联人
  • 简介:"9·11"事件的爆发深刻改变了新加坡海上安全观的结构内涵,海上恐怖主义威胁的现实可能性及因应之道遂成为新加坡国家安全规划的一个重要关切。基于对本国海上安全脆弱性、海上恐怖主义威胁现实性和巨大破坏性的认知,以及国际海事体制与海上环境存在种种安全漏洞的现实,新加坡立足全体防御原则,通过国内制度重构和整合、在双边或多边范畴进行地区性与全球性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参与,打造了一个目标直指海上恐怖主义的安全防御体系。新加坡的海上安全建设努力在改善其海上安全境遇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在深入推进上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考验着新加坡与利益相关方海上安全治理的智慧。

  • 标签: 新加坡 海上安全 恐怖主义 国际合作
  • 简介:'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后,随着美国组织盟国准备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重新回升,美巴之间的密切合作成为美国反恐怖主义行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印度的合作愿望则因印巴两国的微妙关系而受到美国冷落.印巴在阿富汗政治重建问题上利益迥异,同时克什米尔暴力事件也突出了印度自身的反恐怖主义问题,这些复杂因素使得美国不得不在南亚维系平衡、险走钢丝,为其全局计划增添了新的变数.

  • 标签: 美国 反恐怖主义 巴基斯坦 印度
  • 简介: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形成有其特殊条件,是多种矛盾层累式构造的结果。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复杂的政治经济结构、族群社会结构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族群矛盾构成了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基座。伊斯兰复兴运动衍生的极端伊斯兰意识形态以及基地组织在东南亚的扩散和“演进”成为东南亚恐怖主义成长的关键因素。美国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给穆斯林带来选择困境,爱好和平的穆斯林同样需要抵制西方社会对伊斯兰教“污名化”的侵袭,反而为极端组织的成长提供了生命力。因为情势的不同,东南亚各国的反恐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固化了层累式构造的矛盾,影响了反恐行动与反恐合作。

  • 标签: 恐怖主义 东南亚 层累构造 集体行动困境
  • 简介:“9.11”事件后,美国迅速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大量阿富汗塔利班(后文简称“阿塔”)成员逃往巴基斯坦,重建了阿塔组织.另外,巴基斯坦本土仍有四大恐怖主义势力:伊斯兰教派恐怖主义势力、巴基斯坦塔利班(后文简称“巴塔”)、反印度恐怖主义势力和民族分裂恐怖主义势力.这五大恐怖主义势力使巴基斯坦深陷恐怖主义旋涡.加之,它们在指导思想、政治目标、组织稳定性上存在差异,致使巴国内恐怖主义问题更加复杂.这不仅威胁巴基斯坦自身及与邻国关系的发展,而且威胁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乃至南亚地区的安全.

  • 标签: 巴基斯坦 恐怖主义 中巴经济走廊
  • 简介:独立前缅甸民族主义精英对缅甸独立后的总体发展道路以及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宗教与政治关系、民族问题与国家结构、对外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暴露出的特点对缅甸独立后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 标签: 缅甸 民族主义精英 发展道路
  • 简介:泰国著名导演查崔查勒姆·尧克尔和彭力·云旦拿域安的数部作品都通过描绘乡村青年在都市中的遭遇来反映泰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消费主义冲击下的弱势地位,甚至更进一步反映泰国整个国家在踏入全球化市场时的窘境。同时,通过'返回乡村'的主题,这些电影作品也倡导向自给自足、简单纯朴的传统生活方式回归。通过对两位导演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文本进行比较,本文试图从若干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入手,观察20世纪下半叶泰国传统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对抗对泰国的都市和乡村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标签: 消费主义 传统文化 自给自足 泰国电影 经济危机
  • 简介: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是其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而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具体帮助中所出现的失误,又助长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因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与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大革命 陈独秀 右倾投降错误 共产国际
  • 简介:东南亚金融风波与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比较和借鉴卢文刚90年代的国际金融市场可谓是风波迭起、危机四伏:91—93年间整个世界经济处于萎靡徘徊之中,93年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软着陆”,世界经济露出新的曙光。然而不幸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墨西哥经济因比索的大幅...

  • 标签: 东南亚 墨西哥金融危机 金融风波 国内生产总值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房地产业
  • 简介:冷战后,在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建构问题上,欧盟与美国存在分歧.欧盟提倡多极化和多边主义,而美国带有单边主义取向,极力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基于这种分歧,欧美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亦持不同看法,前者视之为机遇,后者则倾向于视之为威胁.欧美对华战略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何看待与中国的合作和处理对华关系、如何处理涉及到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权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对华经贸关系等方面.中欧关系的发展要受到欧美战略关系的牵制,而中美之间亦存在共同利益,它对中美关系中的消极因素有制约作用.坚持多边主义是中欧美三边良性互动的基础,深度发展的经贸关系所导致的经济依存是三边关系的强有力纽带.

  • 标签: 欧盟 美国 对华战略 外交关系 经贸关系 国家利益
  • 简介:90年代美俄印战略规划的比较研究(续)沈元加(四)美苏关系、东西方关系的剧变并没有引起印度军事战略框架和战略方向的转变,印度既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以高科技为引擎的跃升和质变,也没有出现俄罗斯那样的由大失败引来的收缩和断裂。从1991年起,印度与美国的军...

  • 标签: 印度海洋战略 比较研究 战略规划 国家安全战略 军事战略 亚太区域
  • 简介:本文对中印贫困的现状、外在表征和内在成因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出中印贫困现象背后深层次的运行机理,进而为两国政府探索消除贫困、制定切实可行的因应对策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 标签: 中印 贫困 比较
  • 简介:外语教学法门类众多,产生的背景不同,从而对语言和语言学习、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师、学习者和教材所起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调查分析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会使教学工作受益匪浅

  • 标签: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交际法 自然法 对比研究
  • 简介:进入21世纪,中日两强并立日趋明朗,中国从海上走出去和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的力度和速度几乎同时加大。两国的海上交集、碰撞日益激烈。21世纪初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基本清晰,都有了一系列的指导性纲要,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都是国家战略设计。但是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在孕育时间、思维基点、海洋经济基础、历史责任和未来追求上有很大的差别。“海洋强国”与“海洋立国”在国家战略目标、海权方向、治理体系上都有无可避免的碰撞。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从本质上讲是中日两国的抱负冲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做国际体系的挑战者。

  • 标签: “海洋强国” “海洋立国” 中日两国 海权思想
  • 简介:"和谐世界"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新中国外交思想的外交理念,"民主联盟"是一种宣扬美国价值观,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一种文化外交理念。"和谐世界"与"民主联盟"在东盟问题上展开的角逐,也代表着中美两国软权力的较量。本文通过对两者在东盟问题上实践的目标、影响、阻力和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两者进行一个较系统的比较研究。

  • 标签: 和谐世界 民主联盟 东盟
  • 简介:大致从2007年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再度执政并推行“新奥斯曼主义”政策以来,泛突厥主义获得新动力,相对于之前的泛突厥主义进程(1991年至2005年间),类似现象或可称为“新泛突厥主义”。2009年,土耳其明确以“新奥斯曼主义”作为治国和外交方略,其实是对之前政策的确认,而泛突厥主义正是“新奥斯曼主义”意识形态兼容的部分。与此前相比,土耳其与中亚、高加索相关各国互动更加频繁,中亚、高加索各国积极配合,各方合作水平提升;初步具备了机制化的合作平台,进行突厥语国家的多边合作。土耳其政治家不仅用“新奥斯曼主义”凝聚国民,也在争夺中亚、高加索的“大牌局”中,获得地缘文明、地缘政治优势,其影响不断扩大,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现在,俄罗斯、西方国家和土耳其在东欧和中东的激烈争夺必将影响中亚形势,而中亚地区与中国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泛突厥主义也会给中国带来意识形态一文化的挑战、甚至安全威胁。因此,必须深入观察其动态和趋势并积极应对。

  • 标签: 新泛突厥主义 地缘文明 意识形态安全
  • 简介:《实践论》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样,反对离开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关系抽象地把握哲学基本问题,主张在主客体关系内部建立主客体之间的真善美的静态统一,自由和必然的动态统一;主张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思辨或推理,来确证彼岸世界的存在,建立以范畴演变史为形态的哲学世界观。这样的哲学,只能是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或实践的唯物主义

  • 标签: 哲学 实践 毛泽东 《实践论》
  • 简介:拉敏·贾汉贝格鲁(RaminJahanbegloo),1956年生于伊朗,1974年进入法国索邦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师从保罗·利科、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等著名哲学家,并与英国以赛亚·伯林和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交往甚密,曾进入哈佛大学从事伊斯兰哲学研究,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致力于推动跨文化对话和非暴力主义研究,先后出版著作20余部,其中已翻译成中文并最为中国知识界熟悉的有《伯林对话录》等。

  • 标签: 人道主义本质 伊斯兰人道主义 伊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