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人格特质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联规律,为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7~11月在南京市5家医院眼科就诊的117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调查对象(急性89例,慢性28例),使用A型行为类型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中文版与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Weka3.8.5软件中Apriori算法挖掘其关联关系。结果(1)原发性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行为类型量表总分分别为(32.48±6.43)分、(27.54±6.49)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总分分别为(101.69±11.83)分、(97.79±7.78)分。(2)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A型或偏A型人格(包括时间紧迫感特质、敌意情绪特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包括压力管理障碍、人际关系管理障碍、自身健康责任感良好、饮食营养摄入充足)存在正向关联关系(均支持度>0.1、置信度>0.6、提升度>1.0),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与B型或偏B型人格(包括耐心、平和特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包括压力管理障碍、人际关系管理障碍、自身健康责任感良好、饮食营养摄入充足)存在正向关联关系(均支持度>0.1、置信度>0.6、提升度>1.0)。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人格特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其综合性治疗方案可采取心身并重的措施以及对患者进行分类健康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对线粒体DNA拷贝数(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mtDNA-CN)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地氟病)的关联。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采用横断面研究,在贵州省典型燃煤型地氟病病区毕节市选择482例燃煤型地氟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在非病区长顺县选择21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两组人群基本信息、生活行为习惯等一般情况,采集外周静脉血血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相对mtDNA-CN;应用二分类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相对mtDNA-CN与燃煤型地氟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人群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性别比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7.91,χ2 = 5.11、13.33、34.32,P均< 0.05);且对照组人群相对mtDNA-CN高于病例组[中位数(四分位数):202(138,292)比131(96,217),Z = - 7.80,P < 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比值比(95%置信区间)]显示,文化程度[小学:0.572(0.377 ~0.868)、初中及以上:0.292(0.174 ~ 0.493)]、相对mtDNA-CN[131 ~ < 217:0.265(0.144 ~ 0.488)、≥217:0.183(0.100 ~ 0.335)]、BMI[1.222(1.142 ~ 1.307)]均为燃煤型地氟病患病风险的影响因素(P均< 0.05)。在不同BMI及文化程度亚组中,相对mtDNA-CN与燃煤型地氟病患病风险均呈显著负相关(P趋势均< 0.05);相对mtDNA-CN与人群BMI、文化程度对燃煤型地氟病均不存在交互效应(P交互均> 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mtDNA-CN与氟斑牙、氟骨症的患病风险均呈显著负相关(P趋势均< 0.05)。结论相对mtDNA-CN越高,人群燃煤型地氟病患病风险越低,提示mtDNA-CN可能是燃煤型地氟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BMI)和腰围与肾结石住院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BMI和腰围为极端值的研究对象,最终纳入502 09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肾结石住院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随访期间记录肾结石导致的首次住院共12 396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以BMI(kg/m2)20.5~22.4者为参照组,<18.5、18.5~20.4、22.5~23.9、24.0~25.9、26.0~27.9、28.0~29.9、≥30.0者的风险比(HR)(95%CI)依次为:0.96(0.87~1.05)、0.94(0.88~1.00)、1.11(1.05~1.17)、1.25(1.18~1.32)、1.29(1.21~1.37)、1.39(1.28~1.50)、1.54(1.40~1.71);BMI每增加1 kg/m2,肾结石住院风险的HR值增加4%(HR=1.04,95%CI:1.04~1.05)。与腰围(cm)75.0~79.9者相比,<65.0、65.0~69.9、70.0~74.9、80.0~84.9、85.0~89.9、90.0~94.9、≥95.0者的HR值(95%CI)依次为:0.82(0.74~0.91)、0.85(0.80~0.92)、0.95(0.89~1.00)、1.16(1.09~1.22)、1.22(1.15~1.30)、1.28(1.19~1.38)、1.46(1.35~1.58);腰围每增加5 cm,肾结石住院风险的HR值增加9%(HR=1.09,95%CI:1.08~1.10)。在上述模型中相互调整BMI或腰围后,BMI与肾结石住院风险的关联消失,腰围与肾结石住院风险的关联趋势不变。结论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肾结石住院风险呈正向关联,腰围增加是肾结石住院风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天性掌跖角化症(PPK)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金属植入物(MI)对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后天性PPK,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PPK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参考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采用金属成分斑贴试验(MPT)检测两组金属过敏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3、IL-17A、IL-8水平。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PPK患者组81例,男42例,女39例,平均年龄48岁(范围21 ~ 65岁),37例(45.7%)有MI,其中牙科植入物34例,骨科植入物2例,心内科植入物1例。对照组纳入36例健康体检者,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组(37例)PPK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0.40(0.27,0.75)分]与无MI组(44例)[0.38(0.19,0.7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21,P = 0.225)。PPK患者组46例、对照组30例行MPT检查,患者组金属阳性比例(14/46)高于对照组(2/30,χ2 = 6.17,P = 0.013);46例行MPT检查患者中,有MI患者金属阳性比例(10/25)高于无MI患者(4/21,校正后P < 0.017)。患者组及对照组均有36例行血浆细胞因子检测,患者组血浆TNF-α[66.2(58.7,69.3) pg/ml]、IFN-γ水平[645.0(571.5,681.1)]均低于对照组[71.5(64.5,73.9)、716.5(620.4,785.0) pg/ml,P < 0.05],两组间血浆IL-4、IL-13、IL-17A、IL-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后天性PPK患者特别是有MI的患者MPT阳性更多见,金属与后天性PPK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浆TNF-α和IFN-γ水平改变可能与部分后天性PPK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吸烟是重要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但部分研究却发现吸烟与高血压无关,甚至吸烟者血压水平更低。吸烟与血压的关联还需要更多纵向研究证据。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数据探索45~80岁中老年人群中吸烟对血压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CHARLS研究中完成2011年基线和2013、2015年随访的人群。纳入完成3次调查的研究对象,采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吸烟对血压的影响,采用含时依变量的Cox回归分析吸烟对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影响,同时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BMI和饮酒。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 667名无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8.8岁,男性占46.3%。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协变量后,相对于不吸烟者,吸烟者的SBP高1.81 mmHg(95%CI:0.55~3.07 mmHg,P<0.05),DBP高0.85 mmHg(95%CI:0.10~1.60 mmHg,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HR=1.11,95%CI:0.89~1.38,P>0.05)。结论在中老年人群中,吸烟与血压水平升高相关联。吸烟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不同标准判定的儿童血压偏高与颈动脉内中膜(cIMT)增厚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开展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桓台县某所小学选取1 515名6~11岁儿童进行基线调查,最终纳入基线数据完整的研究对象共计1 431名。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血压、cIMT等信息。以cIMT≥本人群性别和年龄别的P90作为cIMT增厚的判定标准,同时分别基于中国3~17岁儿童血压参考标准(指南标准)、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筛查界值(行业标准)、6~17岁国际儿童血压参考标准(国际标准)和3~17岁美国儿童血压参考标准(美国标准)将基线期儿童血压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血压与cIMT增厚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8.9±1.5)岁,其中男生682名(5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基于4种标准判定的血压偏高组cIMT增厚的风险均增加(P值均<0.05)。结论基于4种血压标准判定的血压偏高与cIMT增厚均有关联。
简介:摘要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招募乌鲁木齐市某区从事道路清洁的环卫女工和同小区内参加全民健康体检的机关、后勤女性分别作为PM2.5暴露组和对照组,研究PM2.5长期暴露对环卫女工性激素水平的影响。PM2.5暴露组的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含量[分别为(7.85±9.87)、(8.74±10.51)mIU/ml]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40±19.14)、(13.17±14.57)mIU/ml](P值均<0.05)。进一步分析发现,35~39、40~44、45~49岁暴露组的FSH含量低于对照组,35~39岁和45~49岁暴露组L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工龄<5、5~9、≥10年暴露组的FS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工龄5~9、≥10年暴露组的LH含量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男性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与肾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开滦男性动态队列”,于2006年5月至2015年12月,纳入104 274名开滦集团全体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访。采用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收集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及肿瘤发病结局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及其组分(体重指数、血糖、血压、血脂)与男性肾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04 274名研究对象年龄为(51.21±13.46)岁,累计随访823 892.96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8.88年;收集肾癌新发病例131例,发病密度为15.90/10万人年。调整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吸烟状态、饮酒频率等因素后,与无MS者相比,MS者肾癌发病风险较高[HR(95%CI)为1.97(1.32~2.94)] ;与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正常者相比,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者的肾癌发病风险较高[HR(95%CI)分别为1.49(1.04~2.14)、1.56(1.06~2.29)和1.77(1.23~2.54)]; 肾癌发病风险随着MS组分异常数量的增加而增加(P趋势值< 0.001)。结论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MS均可增加男性肾癌发病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身体脂肪分布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北京基线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I、全身体脂肪质量指数(FMI)、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 960名儿童[年龄(11.0±3.3)岁,男童占49.7%]进行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为(35.0±11.9) nmol/L,维生素D缺乏率为37.2%。BMI、FMI、TFMI和AFMI与维生素D的关联性具有性别差异(交互P<0.05),在男童中呈负相关(BMI:β=-0.56;FMI:β=-0.59;TFMI:β=-0.60;AFMI:β=-0.59;均P<0.05),在女童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风险在男女童中均呈正相关,VFA每增加1个标准差,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风险均增加17%(95%CI:9%~25%)。结论儿童内脏脂肪水平越高维生素D水平越低,腹型肥胖儿童和体脂肪过多的男童是维生素D缺乏防控的重点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4—5月,以深圳市宝安区为研究现场,选取宝安区福永、沙井、新安、西乡、松岗、石岩6个街道共14所学校为调查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最终纳入26 618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随迁状况、自我报告近视状况、最近7 d视屏时间、最近1个月户外活动情况等信息。采用χ²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近视差异,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系。结果26 61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12.37±3.49)岁,总体近视率为4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随迁1~2年的随迁子女相比,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为1.48(1.14~1.92)]。经学段分组后,小学低年级组中,相比于随迁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为1.96(1.20~2.74)];高中组中,相比于随迁时间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3~5年以及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分别为6.03(1.29~28.15)、6.52(1.51~28.11)]。结论随迁时间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近视有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日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在2017—2018年调查的数据集,最终共纳入14 966名研究对象,同时收集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参与、行为、饮食营养、生活习惯、家庭结构、疾病状况、心理健康、认知功能等数据。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65~79岁、80~89岁、90~99岁和≥100岁)、性别研究对象睡眠时长和认知功能受损间的关联。结果14 966名研究对象中,65~79岁、80~89岁、90~99岁和≥100岁的研究对象分别有5 148名(34.40%)、3 777名(25.24%)、3 322名(22.20%)和2 719名(18.16%);女性有8 455名(56.49%);每日睡眠时长≤5 h和≥9 h的老年人分别有2 704名(18.94%)和3 883名(27.19%);认知功能受损者有3 748名(25.04%)。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结果显示,与自报每日睡眠时长为7 h者相比,睡眠时长≤5 h和睡眠时长≥9 h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联,OR值(95%CI)分别为1.35(1.09~1.68)和1.70(1.39~2.07)。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在65~79岁老年人和男性老年人中更为显著。结论老年人睡眠时长过短或过长可增加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母亲孕期双酚A(BPA)暴露与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方法对象源自马鞍山市出生队列,该队列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以马鞍山市4家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立。采用固相萃取-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1 783名孕妇首次建档时采集血清的BPA浓度,于婴幼儿2.97~28.1月龄时,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1999年版)》评估其神经行为发育情况,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孕期血清BPA水平与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结果孕期血清BPA检测和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状况评估数据完整的母子共931对。首次建档时孕妇年龄为(26.67±3.45)岁,血清BPA浓度(ng/ml)的M(P25,P75)为0.23(0.11,0.52),检出率为84.1%(783/931)。婴幼儿月龄为(13.18±5.46)月龄,男童占53.5%(498名)。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发育商得分分别为(97.88±16.32)、(97.16±15.35)、(99.64±15.47)、(95.3±16.04)和(98.95±14.76)分。调整其他相关因素后,孕期血清BPA水平与婴幼儿社交行为发育商得分存在负关联,β(95%CI)值为-2.42 (-4.71,-0.12)。按月龄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孕期血清BPA水平仅与12~18月龄婴幼儿的语言和社交行为发育商得分存在负关联,β(95%CI)值分别为-6.66 (-13.06,-0.25)和-7.40 (-12.97,-1.83)。结论孕期BPA暴露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和社交行为发育,12~18月龄为其检出窗口期。
简介:摘要选择2014—2018年射阳县189例胃癌新发病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匹配189名其他未患胃癌人群作为对照组,开展居民饮水情况与胃癌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调整体重指数、家庭年收入、饮食口味、每月腌菜食用量、每月辣椒食用量、每月豆制品食用量、经历不幸、患浅表性胃炎、胃癌家族史因素后,与10年前饮水末梢无污染源、饮用开水为主者相比,10年前饮水末梢有污染源、只喝生水者胃癌的患病风险较高[OR(95%CI)值分别为2.20(1.13~4.29)、6.12(1.25~29.93)];与饮水来源为自来水相比,饮用净水处理后水者胃癌患病风险较低[OR(95%CI):0.55(0.35~0.85)];每天饮水量较多者胃癌患病风险较低[OR(95%CI):0.67(0.48~0.9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的13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血栓标本的主要成分分成红细胞为主组与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的差异,以及分析血栓标本中红细胞浸润程度(红细胞占比)、纤维蛋白浸润程度(纤维蛋白占比)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栓标本的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59例患者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管成功开通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红细胞为主组比较,纤维蛋白为主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54.2% vs. 77.2%),取栓次数明显更多[2(1,2)次vs. 3(2,4)次],手术时间明显更长[45(30,60) min vs. 80(60,90) min],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者比例明显更低(62.7% vs. 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短与红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0.562,P=0.005),与纤维蛋白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67,P=0.010)。结论不同的血栓成分提示脑卒中病因可能不同,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取栓相对容易,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在单细胞水平上探究与银屑病致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细胞间的异质性水平。方法对银屑病皮肤活检组织的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质控、降维聚类及细胞亚群注释,以及对细胞类群进行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细胞通讯及拟时序分析,并构建TFs-miRNA-hub基因调控网络。结果基于多算法共鉴定出6个共同交集的hub基因,分别为SPRR2A、SPRR2D、IL7R、IL1RN、IER3、LCN2。KEGG显示其主要涉及NF-κ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在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免疫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CD8+ T细胞、M1巨噬细胞、静息T细胞里SPRRs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IL7R则主要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过表达。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Treg细胞和CD8+ T细胞在银屑病皮损的含量显著增多(P=0.023、P=0.007、P=0.046、P=0.028)。皮损组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数量、强度和通路富集程度的活跃性均高于对照组,Treg细胞、CD8+ T细胞以及静息T细胞仅在银屑病组内与其他细胞有交互作用。拟时序分析显示免疫细胞主要分布在轨迹早期,单核细胞全程参与并在轨迹后期表达增加。除IL7R的表达量随着拟时序变化而减少外,其余hub基因的表达量均一直增加。预测转录因子NFKB1同时参与hub基因SPRR2A、IL1RN、IL7R和IER3的调控。结论SPRRs基因和IL7R的过度表达以及多种免疫细胞如Treg细胞、CD8+ T细胞、静息T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交互作用可能通过MAPK和NF-κB途径参与银屑病的关键致病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环指蛋白145(RNF14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患者,根据是否为AMI,分为AMI组(410例)和对照组(484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采用改进的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对RNF145基因3个SNP位点(rs12188266、rs17056583、rs7732603)进行基因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NF145基因SNP位点与AMI发病的关系。结果AMI组中有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比例以及收缩压、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NF145基因rs17056583和rs773260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在校正饮酒、合并疾病及血清学指标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rs17056583位点的CC基因型患AMI风险是GC+GG基因型的2.891倍(OR=2.891,95%CI:1.608~5.196,P<0.001)。rs7732603的CC基因型患AMI的风险也明显高于AA和AC基因型者(OR=1.860,95%CI:1.201~2.882,P=0.005)。结论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中RNF145基因SNP与AMI具有相关性,rs17056583的CC基因型可能是AMI发病的危险因素,且携带rs7732603位点C等位基因者患AMI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随访情况及与治疗的关系,为提高随访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利用χ2检验分析随访与治疗的关联。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共6 253例,其中6 011例接受随访,累积随访率96.13%,及时随访率94.51%。15~24岁、咨询检测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居住地在鲁东地区及经同性性行为感染的HIV/AIDS累积随访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较高,及时接受随访的HIV/AIDS的治疗率是不及时者的5.28倍(OR=5.28,95%CI:3.51~7.95),病毒载量(VL)抑制率是其4.30倍(OR=4.30,95%CI:2.89-6.40)。结论HIV/AIDS随访及时性与其诊断基线年龄、样本来源、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及传播途径有关联。及时随访可提高HIV/AIDS治疗率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