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光子和质子碳离子(粒子)放疗计划在有可见胸腺肿瘤患者中危及器官受量的差异,并观察粒子射束放射治疗胸腺肿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于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非姑息性粒子放疗、至少经过1次随访的胸腺肿瘤患者。肿瘤分期涵盖Ⅰ~ⅣB期,其中Ⅲ~ⅣB期1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包括10例胸腺瘤,6例胸腺癌和3例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对13例有可见肿瘤的患者进行光子调强、质子和碳离子笔形束扫描放疗计划对比,光子和质子的处方为66 GyE/33次,碳离子为66 GyE/22次。未经手术的5例初治和7例术后肉眼肿瘤残留(R2切除)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质子44.0~48.4 GyE/20~22次加碳离子推量21.0~23.1 GyE/7次;1例完整切除(R0)术后患者,质子45 GyE/25次;5例术后显微镜下残留(R1切除)者,质子60.0~61.6 GyE/28~30次;1例术后放疗后复发者,碳离子60 GyE/20次。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9.0(2.4~42.9)个月。13例可见肿瘤患者肿块最大径中位数5.7(2.7~12.8)cm;剂量对比研究显示粒子计划可显著降低脊髓最大剂量、肺、心、食管等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以及受照区域积分剂量,仅约为光子计划的25%~65%。除1例心肌梗死(4级晚期反应)可能与放疗相关外,未发现其他≥3级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无局部复发,4例Ⅲ~ⅣB期患者在放疗开始后6.1~22.8个月出现区域淋巴结、肺、胸膜、颅底、骨和肝等部位转移。2年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均为100%,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为64.6%。结论对胸腺肿瘤的剂量对比分析显示,质子碳离子放疗的正常组织受量仅为光子计划的25%~65%;临床结果提示短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微波消融术与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甲状腺肿块微波消融术为消融组,32例行腔镜甲状腺肿块切除术为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瘢痕、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甲状腺激素变化等指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瘢痕均少于腔镜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4±26)min比(137±38)min、(3±8)ml比(16±24)ml、(5.3±4.3)d比(8.2±2.9)d、(0.29±0.08)cm比(2.92±0.18)cm,t=7.81、2.76、3.18、73.94,均P<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甲状腺激素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消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8%,与腔镜组的1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7,P>0.05)。术后6个月消融组甲状腺结节体积明显缩小并瘢痕化。消融组住院费用较腔镜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 057±3288)元比(12 221±1735)元,t=-4.34,P<0.01]。结论与腔镜手术相比,甲状腺微波消融术虽费用较高,但组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天数少,瘢痕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人群与普通人群进行结肠镜常规体检的最佳年龄及结肠镜体检的必要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经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5 213例体检者的内镜诊断报告,回顾性分析不同人群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及其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结果5 213例受检者中高危人群772例,普通人群4 441例,其中,男3 469例、女1 744例,发现结肠息肉2 735例(占52.46%)。高危人群中59.33%受检者内镜下诊断为结肠息肉。普通人群中51.27%受检者内镜下诊断为结肠息肉。40岁及以上的普通人群与高危人群的检出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普通人群还是高危人群,男性的结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结肠息肉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结论40岁及以上要定期做结肠镜常规体检检查,而不是仅限于高危人群才进行常规结肠镜体检,特别是男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66.80±7.94)岁(范围:39~85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68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组: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斜外侧组);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后路组)。对比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时间及病变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8例斜外侧组手术时间为(99±8.96)min,35例后路组为(96.8±9.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外侧组术中出血量(80±24.72)ml,后路组(261±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5)。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2.58)个月(范围:12~24个月)。斜外侧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1.21±0.55)分,后路组(1.70±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3,P=0.028);后路组ODI指数由术前的48.6±6.1恢复至末次随访10.2±2.2,斜外侧组由术前49.0±5.7恢复至9.3±1.8,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2,P<0.05;t=9.211,P<0.05)。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组内手术前后的椎间孔面积有统计学差异(t=10.753,P<0.05;t=11.631,P<0.05);椎管面积亦有统计学差异(t=9.152,P<0.05;t=9.344,P<0.05);两组术后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椎间隙高度:斜外侧组与后路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2,P<0.05;t=8.443,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且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2,P<0.05;t=5.291,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横向移位。后路组融合率为97.1%,斜外侧组融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22.86%,斜外侧组发生率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与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包括出血少、神经损伤风险低、良好的椎管间接减压,可作为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较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与经腹膜外单孔途径RAR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采用RARP治疗的14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经腹腔途径(A组)82例,经腹膜外单孔途径(B组)60例。A组年龄70.0(65.6~78.0)岁;既往有手术史4例(4.9%);PSA 12.9(5.6~64.0)ng/ml,其中<10、10~20、>20 ng/ml分别为26例(31.7%)、40例(48.8%)、16例(19.5%);Gleason评分7.2(6.0~10.0)分,其中≤6、7、≥8分分别为14例(17.1%)、56例(68.3%)、12例(14.6%);前列腺体积61.3(29.0~112.0)ml;体质指数(BMI)≤25、>25 kg/m2分别为49例(59.8%)、33例(40.2%);T1、T2、T3期分别为17例(20.7%)、44例(53.7%)、21例(25.6%);淋巴结清扫比例17.1%(14/82)。B组年龄68.2(60.1~79.2)岁;既往有手术史4例(6.7%);PSA 12.2(1.0~42.6)ng/ml,其中<10、10~20、>20 ng/ml分别为20例(33.3%)、31例(51.7%)、9例(15.0%);Gleason评分7.1(6.0~9.0)分,其中≤6、7、≥8分分别为12例(20.0%)、42例(70.0%)、6例(10.0%);前列腺体积42.4(31.2~72.8)ml;BMI≤25、>25 kg/m2分别为37例(61.7%)、23例(38.3%);T1、T2、T3期分别为17例(28.3%)、32例(53.3%)、11例(18.3%);淋巴结清扫比例11.7%(7/60)。两组的前列腺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142例手术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A组根据术中情况分别选择顺向剥离膀胱颈方式(VIP)、T形切开膀胱颈、VIP+T形切开膀胱颈、侧方会师等4种膀胱颈尿道离断方式,B组采用小切口单切口顺向剥离膀胱颈术式。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切缘阳性率、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的尿控满意率、切口愈合情况及美观度。结果本研究1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6.0(45.0~112.0)min和65.4(55.5~96.8)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6.2(30.0~120.5)ml和55.6(45.5~114.6)ml,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分别为18.9(12.6~25.6)min和16.2(10.7~19.3)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3(8.0~16.0)d和8.4(7.0~13.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3(0.7~3.0)d和3.4(2.0~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吻合口瘘伴输尿管损伤1例,B组无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13例(15.9%)和9例(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9(7~21)d和6(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尿控满意患者分别为8例(9.8%)、51例(62.2%)、62例(75.6%)和17例(28.3%)、43例(71.7%)、54例(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切口长度分别为12.1(10.4~13.4)cm和5.6(5.0~6.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单孔途径RARP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疗效同经腹腔途径RARP相当,且具有恢复时间更短、尿控满意率更高、切口美观整洁的优势,远期治疗效果待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甲状旁腺全切除术(TPTX)及甲状旁腺全切除术联合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TPTX+AT)治疗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9年7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TPTX或TPTX+AT的SHPT的病例8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PTX组和TPTX+AT组。TPTX组有34例患者,男女各17例,平均年龄(45.97±8.96)岁,TPTX+AT组有48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9.12±7.30)岁。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比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及复发率。结果TPTX和TPTX+AT治疗SHPT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均能有效缓解骨痛、皮肤瘙痒及皮下软组织钙化等症状。随访至术后1年,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降低血钙(TPTX组:t=14.522,P<0.05;TPTX+AT组:t=13.704,P<0.05)、血磷(TPTX组:t=35.022,P<0.05;TPTX+AT组:t=42.303,P<0.05)和iPTH(TPTX组:t=20.166,P<0.05;TPTX+AT组:t=23.976,P<0.05),但TPTX组降低iPTH较TPTX+AT更有效(t=-3.416,P<0.05)。结论TPTX和TPTX+AT均能有效治疗SHPT,手术安全性高,均可作为SHPT治疗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与静脉镇痛在胃癌根治性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胃癌根治术中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术后24 h疼痛评分,次要结果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有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英文4篇,中文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脉镇痛组相比,硬膜外镇痛组术后24 h静息状态(WMD=-0.74,95%CI:-1.35~-0.13,P=0.02)、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较低(WMD=-1.5,95%CI:-1.95~-1.05,P<0.001),术后恶心、呕吐(RR=0.32,95%CI: 0.18~0.58,P<0.00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病率(RR=0.50,95%CI:0.29~0.85,P=0.01)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7,95%CI:0.38~1.96,P=0.73),但低血压的发生高于静脉镇痛组(RR=3.27,95%CI:1.28~8.32,P=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WMD=-14.01,95%CI:-22.85~-5.17,P=0.002)、术后住院时间(WMD=-0.69,95%CI:-0.90~-0.49,P<0.001)均短于静脉镇痛组。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镇痛的选择,硬膜外镇痛无论是静息还是动态时镇痛效果均优于静脉镇痛,虽会增加术后低血压发病率,但与肺部并发症、恶心呕吐的等并发症减少有关,并且具有促进胃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9月收治的10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 mm球囊预扩组和5 mm球囊预扩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手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4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4.8±8.6)%,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2.1±8.0)%,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6.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显著低于4 mm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9.8±22.3) mmHg,心率减慢(11.0±9.7)次/min;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4.0±28.5) mmHg,心率减慢(7.0±10.8)次/mi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mm球囊预扩组患者共28例发生并发症,5 mm球囊预扩组共25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直径球囊在颈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均安全、有效,5 mm球囊预扩对血管狭窄的短期改善作用优于4 mm球囊。
简介:摘要目的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结果(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简介:摘要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9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收住入院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共87例。对比分析患者双侧腮腺及颌下腺的超声图像,采用0~4分评分法,为每个腺体行半定量评分,≥2分为阳性。结果显示,87例pSS患者中,颌下腺及腮腺(均左右各一)的超声阳性率分别为94.3%(164/174)、71.3%(124/1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P<0.05);颌下腺的超声评分高于腮腺,中位数分别为3分、2分(Z=9.70,P<0.05);同一涎腺的左右侧超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S患者颌下腺的超声阳性率及超声评分均高于腮腺,提示pSS患者颌下腺较腮腺更易累及,且同一时期颌下腺的受损程度较腮腺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脑幕上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例小脑幕上胶质肉瘤患者(胶质肉瘤组)和63例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胶质母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肿瘤位置、体积、强化形式、瘤周水肿程度及瘤内囊变坏死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胶质肉瘤组侵犯硬膜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8/12、16/63,P<0.05)。胶质肉瘤组组织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胶质瘤成分和间叶组织成分,其中胶质瘤成分的染色情况基本同胶质母细胞瘤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两组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2突变、1p杂合性缺失、19q杂合性缺失、1p/19q联合缺失、α地中海贫血伴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ATRX)的致病基因突变、p53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突变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胶质肉瘤组的Ki-67值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32.3±14.2)%、(20.5±9.7)%,P<0.001],且胶质肉瘤组发生TERT启动子区突变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6/8、8/37,P<0.05),而发生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占比低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1/8、20/37,P<0.05)。两组在肿瘤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但胶质肉瘤易侵犯硬膜、Ki-67值较高、易发生TERT启动子区突变、但不易发生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口腔前庭、全乳晕入路腔镜术式与开放术式治疗T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效果和患者美容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分期为pT1bN0M0、pT1bN1aM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8例,其中男44例,女134例,年龄18~55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采用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组(经口组)59例,采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组(全乳晕组)43例,采用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组(开放组)76例。对比3组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相关指标及随访情况,手术效果指标根据腺叶切除情况,即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简称单侧腺叶切除组)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清扫(简称全切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口组和全乳晕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开放组,女性比例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效果相关指标:经口组和全乳晕组均无中转开放。经口组、全乳晕组和开放组在手术时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腺叶切除组:(198.0±45.2)min、(162.0±36.9)min比(79.4±28.6)min;全切组:(230.0±36.0)min、(219.8±68.1)min比(102.8±40.0)min,P值均<0.05],经口组和全乳晕组的术后总引流量大于开放组[单侧腺叶切除组:(195.0±55.6)ml、(178.1±50.4)ml比(127.0±30.1)ml;全切组:(221.1±46.7)ml、(245.3±71.2)ml比(137.7±41.6)ml,P值均<0.05],皮下瘀斑例数也多于开放组[5.1%(3/59)、11.6%(5/43)比0,χ2值分别为3.952、9.225,P值均<0.05]。经口组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10.7)mg/L比(9.5±6.9)mg/L,P<0.05]。术后第3个月随访结果比较:3组间美容满意度[(2.7±0.5)分比(2.6±0.7)分比(1.7±0.8)分]、瘢痕自我关注度(0[0,1]分比1[0,2]分比2[1,2]分)、生活质量[(9.1±1.1)分比(8.9±1.1)分比(7.5±0.8)分],经口组和全乳晕组的美容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优于开放组,瘢痕自我关注度评分,经口组<全乳晕组<开放组。在全切术后,3组间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上经口组为25个月、全乳晕组为28个月、开放组为32个月,均无疾病进展。结论经口腔前庭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是pT1bN0M0、pT1bN1aM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选手术方式,手术效果不劣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手术规划方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肝母细胞瘤手术的25例患儿,每个患儿术前均由术者团队先通过观察二维CT影像制定手术切除方案。再对同一患儿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进行深度分析及对手术规划方案进行重新修订。结果所有患儿均按照三维辅助手术规划方式成功切除肿瘤,达到R0切除,所有患儿随访均获得良好预后。10例患儿因三维重建图像评估后发现肿瘤与血管三维关系、血管变异或残肝体积与原手术方案之间的差异最终修改了手术方案,占原手术方案的40%。结论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对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手术规划效果优于二维影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纹理分析T1WI对比增强图像在分级脑胶质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低级别胶质瘤(LGG)和63例高级别胶质瘤(HGG),使用MaZda软件提取T1WI对比增强(CE-T1WI)肿瘤纹理特征并分析比较两组间9个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mean)、变异度(variance)、偏度(skewness)、峰度(kurtosis)和第1、10、50、90、99百分位数(Pere.1%、Pere.10%、Pere.50%、Pere.90%、Pere.99%),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对有统计意义的参数进行建模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两者的效能。结果LGG组的3个参数(kurtosis,pere.1%,pere.10%)高于HGG组(P均<0.05),4个参数(mean,variance,pere.90,pere.99%)低于HGG组(P均<0.05),而skewness、pere.50%这2个参数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参数中,variance鉴别两者的效能最佳,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79.4%、86.2%、0.878,7个参数建立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效能优于所有参数,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7.3%、79.3%、0.882。结论基于CE-T1WI的直方图参数可有效鉴别LGG与HGG,而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方图参数建立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效能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急性肾梗死与非老年急性肾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52例经影像学证实的急性肾梗死患者,以年龄≥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17例)和非老年组(3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老年组血栓栓塞性急性肾梗死更多见[82.4%(14例)比45.7%(16例),χ2=6.290,P=0.012],更多合并心房颤动[64.7%(11例)比34.3%(12例),χ2=4.290,P=0.038)]、冠心病[(52.9%(9例)比8.6%(3例),P=0.001)]和肥胖[40.0%(4/10例)比8.0%(2/25例),P=0.043],更少为吸烟者(P=0.007),腰痛症状少见(P=0.038),血小板计数较低(P=0.016)。老年患者从就诊至确诊的时间短于非老年患者[18 h(2~192 h)比48 h(2~552 h),Z=2.404,P=0.021]。增强计算机体层成像是最主要的确诊方法,抗凝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治疗开始至症状消失及住院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 d(1~9 d)、11 d(4~50 d)和3 d(1~12 d)、13 d(2~64 d)。两组均无患者院内死亡。随访(39.4±35.8)个月,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源于心脏疾病的血栓栓塞是老年急性肾梗死的主要病因。尽管老年患者相对早地得以确诊,但治疗后预后与非老年患者无异;同时,延迟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仍然很常见。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镜下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57例,女51例,年龄(58.12±4.25)岁,年龄范围为46~71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组(n=60)与开颅手术组(n=48),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内皮素、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6个月的预后。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89.21±6.15)%]高于开颅手术组[(73.53±4.66)%]、手术时间[(2.12±1.08)h]短于开颅手术组[(5.78±1.14)h]、术中出血量[(99.54±30.57)ml]少于开颅手术组[(261.36±12.98)ml]、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时间[(7.24±2.31)d]短于开颅手术组[(11.35±2.25)d]、术后24 h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12.96±1.52)分]高于开颅手术组[(11.30±1.26)分]、住院时间[(31.50±3.41)d]短于开颅手术组[(39.48±4.25)d];治疗后,神经内镜组治疗后内皮素[(67.96±8.77)ng/L]、CRP[(15.11±2.83)mg/L]及IL-6[(23.45±3.62)μg/L]水平均低于开颅手术组[(85.41±10.54)ng/L、(21.58±3.65)mg/L、(42.25±5.1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2/60)]低于开颅手术组[18.8%(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6,P=0.021)。神经内镜组预后恢复良好[65.0%(39/60)]高于开颅手术组[45.8%(2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3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获得更好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随访期间预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