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所示的层析征在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稳定性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2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21例;平均年龄60岁。动态观察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复查CT所示的亚高密度区的变化,亚高密度区逐渐明显增大(出现层析征),优先选择穿刺引流术治疗。未出现层析征患者优先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采用t、Mann-Whitney U、χ2检验,比较出现层析征和未出现层析征患者临床资料、血肿稳定性和预后的差异。结果入院后72 h内出现层析征患者154例,未出现层析征患者67例。未出现层析征与出现层析征患者入院时年龄、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病者所占比例、收缩压GCS评分、首次CT扫描显示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层析征患者中血肿稳定143例、预后良好者135例,未出现层析征患者分别为51例、4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6、12.983,均P<0.001)。结论层析征可独立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稳定性及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颅内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择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84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伤后24 h内是否出现颅内血肿进展,将患者分为颅内血肿进展组(n=52)与颅内血肿稳定组(n=132)。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颅内血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颅内血肿稳定组比较,颅内血肿进展组患者的年龄较大,收缩压、血糖水平增高,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血肿者所占比例较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长、国际标准化指数、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2.0 g/L者所占比例较高,血栓弹力图的血液凝固时间(K值)、凝固角(α角)<64°者所占比例、血管内皮生物标记物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1)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活性均增高,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6,95%CI:1.018~1.117,P=0.007)、收缩压(OR=1.076,95%CI:1.041~1.111,P<0.001)、多发性血肿(OR=6.559,95%CI:2.025~21.245,P=0.002)、纤维蛋白原<2.0 g/L(OR=6.164,95%CI:1.586~23.954,P=0.009)、K值(OR=6.500,95%CI:1.755~24.082,P=0.005)及Syn-1(OR=1.111,95%CI:1.015~1.215,P=0.022)是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颅内血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颅内多发性血肿、收缩压较高、低纤维蛋白原、K值延长、Syn-1水平较高的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更易发生颅内血肿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采用经颞叶皮质层入路血肿清除术的为颞叶组(n=46),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的为岛叶组(n=56),统计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近期疗效及手术前后Barthel指数、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MESS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岛叶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优于颞叶组(P<0.05);岛叶组近期预后优于颞叶组(P<0.05);术后3个月岛叶组Barthel指数高于颞叶组,MESSS评分低于颞叶组(均P<0.05)。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血肿清除效果优于经颞叶皮质层入路,有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疾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对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患者应用芒硝联合95%酒精湿敷的护理意义,旨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效果及尿毒症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高州市中医院住院的60例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应用芒硝联合95%酒精湿敷护理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冷热疗法护理治疗。通过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湿敷效果、血肿消退的时间、血管弹性恢复程度、缓解患者疼痛及并发症,以评估芒硝联合95%酒精湿敷对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湿敷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血肿消退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血管弹性恢复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事件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患者应用芒硝联合95%酒精湿敷,具有操作技术简便易行,促进血肿消肿、血管弹性恢复的优势,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可缓解患者生理上及心理上疼痛感,依从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3例。B组采用全身麻醉,A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优良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麻醉前(T1)、切皮时(T2)、手术30 min(T3)、术毕即刻(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结果A组麻醉优良率(97.67%,42/43)高于B组(81.40%,35/43),P<0.05。T2、T3时A组MAP、心率水平低于B组,且波动幅度小于B组(P<0.05)。A组自控按压药物次数少于B组,住院时间、拔除胸管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6、48 h,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均<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3/43)与B组(9.30%,4/4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可提高麻醉优良率,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自控按压药物次数,可缓解疼痛,加快机体恢复,并具有麻醉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氢吗啡酮联用地塞米松在骨癌痛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癌性骨痛患者3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对照组(HM组,n=18)和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观察组(HMD组,n=18),患者均予以PCEA治疗,HM组患者单纯使用氢吗啡酮,HMD患者予以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数字评分(NRS)、阿片类药物消耗量、给药间隔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并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前列腺素E2(PGE2)、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变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HMD组T1和T5时间点阿片药物使用量显著少于HM组[T1,(11.60±3.42) mg比(15.90±3.37) mg,t=3.80,P<0.05;T5,(13.23±3.26) mg比(17.11±2.37) mg,t=5.10,P<0.05],给药时间明显长于HM组[T1,(11.15±1.08) h比(8.14±0.97) h,t=8.77,P<0.05;T5,(10.81±1.45) h比(7.81±1.23) h,P<0.05)],T5时间点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HM组(33.33%比16.67%,P<0.05),T5时间点CGRP[(32.32±4.43) ng/L比(22.41±4.13) ng/L,t=6.98,P<0.05]、PGE2[(5.25±1.31) ng/L比(2.33±0.62) ng/L,P<0.05]、β-EP[(245.72±46.51) ng/L比(210.41±48.22) ng/L,t=8.59,P<0.05]水平低于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吗啡酮联用地塞米松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并可能降低氢吗啡酮耐受性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足月初产妇150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C组)、纳布啡辅佐硬膜外镇痛组(N组)和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镇痛组(R组),每组50例。3组均待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行硬膜外穿刺前10 min内,N组予纳布啡0.1 mg/kg静脉注射,R组予首量瑞芬太尼0.2 μg/kg静脉注射后予瑞芬太尼[0.05 μg/(kg·min)]静脉持续泵注至麻醉平面达到T10时停止泵注。3组均予0.065%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泵注。记录镇痛前、硬膜外穿刺即刻、镇痛后各时间点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产妇满意度;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5 min、10 min),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分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5.68±1.13)分、(5.61±1.11)分比(8.10±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N组和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组和R组产妇满意度评分均较C组升高[(9.04±0.86)分、(9.36±0.74)分比(8.47±0.84)分](均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C组[(1.75±0.43)分、(2.17±0.60)分比(1.17±0.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组和R组头晕发生率均较C组升高[32.0%(16/50)、40.0%(20/50)比12.0%(6/50)](均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R组嗜睡发生率为10.0%(5/50),与发生率均为0的N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产妇一般资料、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其他时间点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及所有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输注小剂量纳布啡、瑞芬太尼可以明显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前的疼痛程度,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令其可以更好地配合麻醉医师指令,为麻醉操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不影响分娩方式、不延长产程、不增加母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段硬膜外阻滞(TEB)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镇痛时的优势效应。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JSS评分≥3分,发病时间≤12 h,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5):常规镇痛组(C组)静脉输注舒芬太尼镇痛;TEB组胸段硬膜外阻滞镇痛。C组入院后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2~0.3 μg·kg-1·h-1。TEA组入院后于T9,10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硬膜外泵注0.66%利多卡因-0.33%罗哌卡因混合液,速率3~5 ml/h,持续120 h。于镇痛1、24、48、72和120 h时记录VAS评分和腹内压(IAP);于镇痛24、72和120 h时记录HR、RR、氧合指数、CTSI评分、JSS评分和Ranson评分,评估镇痛72 h内去重症化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EB组各时点VAS评分和IAP降低,去重症化率升高,镇痛120 h时Ranson评分、CTSI评分和JSS评分降低(P<0.05)。结论TEB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还可改善疾病的发展,较常规镇痛具有明显优势效应。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拟行无痛分娩的9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产妇分为联合组(45例)及单纯组(45例)。单纯组采取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联合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新生儿结局及治疗前后产妇IL-6、NO水平。结果联合组产妇的总有效率(93.33%,42/45)高于单纯组(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联合组产妇的IL-6水平[(68.71±10.83)pg/ml]低于单纯组[(96.40±12.59)pg/ml],P<0.05;NO为(50.12±10.96)μmol/L,低于单纯组的[(64.83±13.94)μmol/L,P<0.05。联合组产妇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67%,3/45)低于单纯组(28.89%,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1,P<0.05)。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可对初产妇具有理想的镇痛效果,抑制炎症反应及机体应激反应,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可确保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将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采用分娩镇痛方式行瘢痕子宫阴道试产(TOLAC)的120例产妇,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间断给药组和持续给药组,各60例,年龄分别为(35.1±4.4)和(35.4±4.6)岁,身高分别为(165.2±4.3)和(165.9±5.3)cm,体重分别为(67.6±5.7)和(69.2±5.2)kg。均于TOLAC宫口开2 cm时予蛛网膜下腔注射0.3%罗哌卡因1 ml,然后间断给药组每60分钟予硬膜外单次注射8 ml芬太尼(2 μg/ml)与0.1%罗哌卡因混合液,持续给药组每小时硬膜外匀速注入8 ml芬太尼(2 μg/ml)与0.1%罗哌卡因混合液,两组产妇自控镇痛剂量均为8 ml/次,间隔时间15 min。间断给药组和持续给药组产妇自控镇痛次数分别为(1.10±1.05)和(2.78±2.30)次,罗哌卡因总量分别为(47.2±26.0)和(64.1±31.6)mg,芬太尼总量分别为(944.0±500.1)和(1 282.1±631.5)μg。间断给药组和持续给药组分娩镇痛240 min后改良Bromage评分0~3级者分别为11(9%)和9例(8%)、42(35%)和24例(20%)、6(5%)和16例(13%)、1(1%)和11例(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3分者,分娩镇痛后5 min时分别为29(48%)和31例(52%)、13(22%)和11例(18%)、35(58%)和29例(48%)、13(22%)和14例(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后240 min时分别为51(85%)和51例(85%)、6(10%)和0例(0)、1(2%)和7例(12%)、2(3%)和2例(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间断硬膜外给药较持续硬膜外注射用于瘢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罗哌卡因及芬太尼用量较低,自控镇痛次数较少,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伴硬膜外脓肿23例,在规范抗布鲁氏菌病基础上,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板减压、短节段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腰腿痛减轻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28±3.2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布鲁氏菌病的症状消失,内固定牢固,植骨融合时间(7.42±1.26)个月。按Nakano等提出的腰背痛手术疗效标准:优,16例;良,5例;可,2例。结论对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固定及植骨融合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简介:摘要随着肺癌手术适应症扩大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开展,乳糜胸发生率明显增加,但常在术后3 d内发生,迟发性淡黄色乳糜性胸腔积液少见。现报道1例肺癌术后迟发性乳糜胸患者资料,术后2个月发生大量胸腔积液,最初误诊为恶性胸腔积液,最终确诊迟发性乳糜胸,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氧化指标[丙二醛(MDA)、活性氧类物质(ROS)]水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认知功能[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NCSE)和蒙特利尔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64%,53/56)高于对照组(80.36%,45/56),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DA为(5.81±0.96)μmol/L,ROS为(400.49±68.25)IU/ml,IL-6为(35.24±3.87)ng/L,TNF-α为(19.13±2.07)ng/L;对照组血清MDA为(7.27±1.13)μmol/L,ROS为(502.32±80.17)IU/ml,IL-6为(41.98±4.32)ng/L,TNF-α为(26.42±3.15)ng/L,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NCSE评分为(48.71±6.28)分,MoCA评分为(28.05±3.97)分,MBI评分为(67.24±7.73)分,SF-36评分为(70.13±9.07)分;对照组NCSE评分为(43.52±5.74)分,MoCA评分为(22.61±3.48)分,MBI评分为(56.79±6.84)分,SF-36评分为(65.43±8.35)分;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改善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