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简称“赛会”)自从1983年以来便与我国在职业教育、管理培训等领域开展了颇具规模的合作。15年来,中德双方在各个合作项目上,探索出了一条将德国“双元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
简介:本文以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为背景,探讨德美关系互动的主要特征。两极国际格局下德美关系经历了从依附到被依附、到中间冷淡、再到后来双方共求合作这样一条发展脉络。当然从历史发展的主线来看,战后的德美关系仍然是一种主仆依附关系,随着西德经济实力的提升、外交政策的更新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两极国际格局开始发生衰变,由此也导致了两国关系逐步开始发生变化,德国力求完全打破对美国的依附关系,而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
简介:问:尊敬的总理先生,我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一名学生,来自上海,三天后将赴汉诺威市攻读硕士学位.您刚刚提到了2010年的世博会.汉诺威市曾成功举办了2000年世博会,您曾经是汉诺威市所在的下萨克森州州长,您对上海举办了2010年世博会有何建议?
简介:荷尔德林与一些18世纪德国作家相似,通过关于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阶段的历史发展模式表达历史哲学观与诗学观。万有和谐的理念构成其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历史的发展演进遵循由过去的和谐与繁荣转为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不和谐,再转向未来更高层次的万有和谐。本文结合荷尔德林的代表作,分析梳理他对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演绎。
简介:联邦德国曾希望通过缔结《两德基础条约》缓解两德关系,进而实现两德统一,但是民主德国将该条约视作独立的正当性依据,并一度使得两德统一机会渺茫。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条约包含太多的模糊空间,缺乏统一的解释机构,既没有将“两德统一”设定为对两德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共同目标,也没有规定任何防止分裂活动的程序和方法。《两德基础条约》的经验教训对两岸政治对话和两岸问题研究至关重要。
简介:1995年中德经贸关系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宋坚一、1995年中德经贸关系的特点(一)中德贸易继续增加,但增幅比上年有所缩小。据我国海关统计,1995年两国贸易额为137.1亿美元,其中我国出口56.72亿美元,进口80.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5....
简介:1月7日中科院与德国拜耳化工公司联合设立的青年科学家暨启动基金奖在北京颁发.获奖领域为聚合物材料与过程技术研究.
简介:今年2月6日,德国联邦总理施罗德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将不再担任社民党主席职务,并推荐该党议会党团主席明特费林为即将于3月底召开的特别党代会选举党主席的候选人.
简介:“同济大学,命运与前途”──1938年同济德国教师回德追忆李乐曾1939年3月23日,《德国工程师消息报》上刊出一篇题为"同济大学,命运与前途"的文章。作者是曾任同济大学测量系系主任的埃得温.费耶尔教授。1938年暑期他和最后一批德国教师辞别当时已迁...
简介: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简介:本文由德占胶澳事件这一个案入手,分析了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互相争斗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指出:德占胶澳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不论负面的还是正面的,都应放在近代中外经济的侵略与反侵略这个基本格局下考察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简介:德国联邦政府在"9·11"事件之后明确地站到了美国一边.在联合国主持下,德国还牵头在波恩彼得斯贝格召开了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并提供了约3.4亿欧元的人道援助.但红绿政府第二任期伊始,德以绝不参与任何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以及不赞成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立场使德美关系陷入了一场深刻危机之中.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红绿联盟政府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来探讨德美外交政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简介:前言德汉科技语言教学与科研的完善和统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实际方面看,以同济大学为例,可以看出随着中德科教交流的不断发展壮大,而相应的德汉科技语言的教学与科研,需要全面统一地规划。从理论方面看,如何借鉴德国洪堡教育思想的有益经验,也必须...
简介:1990年10月,两个德国统一了。从国际法意义上来说,两个德国并存的历史从此结束。然而,思想观念是无法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同时被割断的,今天德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整整40年,两个德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方向发展,由此造成的双方人民在心想观念上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鸿沟,并没有随着统一而自动消失。
简介:文化因素的翻译一直是学者热议的焦点。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本文以《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一书为语料,对760个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词和词组及其德译进行分析,归纳译者倾向于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从功能翻译角度探究五种翻译模型及一些主要翻译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德译提供一定借鉴。
赛德尔基金会在华发展15年综述
论两极国际格局背景下德美关系的互动
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同济大学答学生问
论荷尔德林的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
“促统”还是“纵独”:《两德基础条约》的缔结及其影响
1995年中德经贸关系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2OO3年中德关系大事记
施罗德总理辞去社民党主席职务的背景和原因
“同济大学,命运与前途”──1938年同济德国教师回德追忆
如何申请到德国留学之五——办理赴德留学签证的手续
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
德占胶澳: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一个实例分析
文明的共存还是文明的冲突——哈拉尔德·米勒与塞缪尔·亨廷顿的对话
从德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的不同态度看德美外交差异
德汉科技语言教学与科研的完善和统一——同济大学科技德语中心的回顾与发展
“一个国家,两个社会”——从两德统一三周年谈东西部之间观念上的鸿沟
从功能翻译角度看中国文化因素德译的五种翻译模型——以《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