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思和:上海青年作家的稿子我们创联室准备了大半年,现在稿子约了不少,都已经交给金宇澄去审阅。这批稿子质量不错,作者大多数是从《萌芽》新概念作文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也有一些是作协新世纪青创班的学员,发表了不少作品,还有不少已经在网络上写了不少东西,小有名气了。如果《上海文学》能够从纯文学的立场来推荐他们,肯定他们,使整个文学界尽快认识他们,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赵长天经常对《萌芽》的作者说,《萌芽》是他们第一块园地,接下去的写作台阶就应该是《上海文学》和《收获》。这次《上海文学》与作协创联室联合推出“新世纪上海青年作家”可以说是一个具体的行动,这批青年都是在新世纪里开始走上写作道路的。愿他们与新世纪一起成长。祝好于建明2005年12月6日
简介:<正>对香港作家进行粗线条的划分,可分为本土作家和南迁作家两种。所谓“南迁作家”是指从海峡两岸移居香港的作家。由于香港的特殊政治地理环境,从本世纪中叶迄今,这种“移居”几乎每个年代都有,较集中的具有群体性的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移居来港的,这可称为老一代南迁作家;一次是七十年代(包括该年代的边缘时期)移居来港的,这可称为新一代南迁作家。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后一种。从地域来看,有来自大陆的,有来自台湾的,较有代表性的有白洛、陶然、陈娟、陈浩泉、东瑞、杨明显、杨贾郎、曾敏之、张诗剑、王心果、巴桐、忠扬、华莎、夏婕、黄河浪、梅子、余光中、施叔青、严沁等。新一代南迁作家随着居港岁月的增长,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大陆客”的气味逐渐消失,“大陆
简介:《伊莎贝拉》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音乐银熊奖时,彭浩翔三十四岁,在青黄不接的香港影坛,一匹黑马脱颖而出,被认为是香港“新一代的开山怪”。二十八岁时,彭浩翔说服谷德昭(《食神》中与周星驰恶斗功亏一篑的食神)给他拍摄第一部剧情长片的机会——《买凶拍人》,第Z-部电影《大丈夫》就在香港电影节上摘得最佳新导演奖,三十一岁时,彭浩翔还只拍了两部长片,正拍第三部,结果东京国际电影节就为他办了回顾展,俨然已是一副大师派头。不过彭浩翔觉得让他烦心的是他必须得跑去东京:“如果我不去的话,东京的观众会认为这么年轻就办回顾展,我一定是已经去世了。所以我一定要去告诉大家:我还没有死掉,我还活着,还可以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