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现代信息传媒的高速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密切交融,我们的设计师在学习西方先进设计方法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西化了。国际主义似乎成了唯一的基本设计方式。各个国家在海报、交通标识、报刊广告等平面设计上都已经日益相近,体现不出国家、民族的特点。国际主义设计的垄断发

  • 标签: 平面设计 民族文化 设计民族化 中国文化 民族性与世界性 现代信息传媒
  • 简介:当下,各种各样的视觉图像、景观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量地涌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国家、地区因不同的文化、风俗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觉文化风貌。银川作为宁夏的省会有着非常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岩画、西夏文字、地域性代表建筑等都体现着地区的物质和文化发展特征。分析这些地域视觉文化特征,对利用这些资源构建区域性的视觉文化,打造城市形象有着巨大的作用。

  • 标签: 视觉 文化 地域性 图像
  • 简介: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开幕。9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由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今晚在拉萨开幕。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分别致辞,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宣布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开幕。本届博览会以“人间圣地天上西藏”为主题,除开闭幕式外,主办方还举办了旅游文化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经贸洽谈等活动,以充分展示西藏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西藏旅游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西藏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自然风光独特,文化悠久灿烂,是我国发展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 标签: 西藏文化 国际博览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文化 西藏自治区 国家旅游局
  • 简介:文化与印度河文明的瘤牛形象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很难说哈拉帕文化对滇文化产生过影响,但不排除公元前4世纪左右,云南由印度引进瘤牛后与当地普通牛杂交的可能。根据考古学、文献资料以及遗传学以mtDNA的研究成果,云南很可能就是中国最早引进瘤牛的地方。瘤牛传入中国的路线不大可能从北方传入,但有可能从印度、东南亚进入云南。由于横断山区高山深谷的阻碍,尽管蜀身毒道是古代云南赴印度的最短行程,但通行的可能性较小。结合印度、泰国考古资料,瘤牛可能是从印度海航至缅甸、泰国,通过怒江、澜沧江北上,抵达云南境内。

  • 标签: 瘤牛 滇文化 哈拉帕 蜀身毒道
  • 简介:阿联酋是一个以产油著称的中东沙漠国家,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位于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东南部,以七个酋长部落组成,拥有数百个岛屿,是沟通亚、非、欧的交通要道。近30年来,凭借其丰富的石油资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了工、农、牧、商的现代化,无数奇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沙漠变成了绿洲,一座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出现。阿联酋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和多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随着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立,宁夏与阿联酋的经贸往来会步入更加广阔的天地。

  • 标签: 阿联酋 经济文化 中阿关系
  • 简介:从性别文化角度对老子进行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老子的性别文化模式隐含在他的大量类比论证中。分析其所用的喻体,可以看出老子对母性及女性特质的赞美。老子阴阳和谐以阴为本的性别文化观与其哲学体系有紧密的联系。

  • 标签: 性别文化 类比论证 母性 阴阳和谐
  • 简介:山寨文化作为今天红遍全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支撑其生存发展的因素。它通过对原文本进行加工和再度创作,实现原文本和创作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和互相映射;它像波普艺术运动那样靠借用经典符号创造出了全新的文化形式;它打破了精英文化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其走向平民化、通俗化,最终发展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和消费的一种通俗文化;它借助商业的运作以低成本高回报的迅速成功彻底颠覆了传统行业替规则,大众主体欲望得到满足,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对平衡产业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它是这个社会当今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

  • 标签: 山寨文化 互文性 波普意味 跨文化 货币哲学
  • 简介:中国人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中国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民族魂的标志。龙的文化在我国已经有八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伏羲、女娲是人

  • 标签: 蛇图腾 中国文化 象征 龙纹 希腊神话 动物
  • 简介:消费文化和艺术电影院线这一实体本身是相互矛盾的两方,消费文化本质是商业性,而艺术电影院线本质追求艺术性,对于丰富影片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二者似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众所周知,电影是艺术和商业结合最好的产物,院线处于电影产业链下游的放映环节,对一部影片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样,艺术的文化价值只有当它被使用时才能实现。在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市场环境下,艺术电影院线依然有其极强的可能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电影院线 电影产业链 商业电影
  • 简介:大汶口文化陶尊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绝大部分图像式刻画符号,是对昆仑山形象的描摹。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有“日月所出入”之山、昆仑山上有神树——世界树、昆仑山天柱、昆仑山形似偃盆、上广下狭、昆仑山为三层之神山、昆仑山上有神鸟、昆仑山的支辅是四角大山、昆仑山下有幽都地府等等神话意象。外来的昆仑神话及反映在刻画符号中的昆仑形象,并非外来文化孤例,其实它们是彩陶、冶铜术、绵羊、山羊、黄牛、小麦等外来文化进入山东等沿海地区的伴随物。

  • 标签: 大汶口文化 良渚文化 刻符 昆仑 外来文化
  • 简介:唐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不仅在思想史及文学艺术的创造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更反映在唐人对日常生活器物的独特审美趣味中。本文试图从唐代饮食器具与饮食文化的关联切入,分别探讨唐代金银器、瓷器以及西域食器所折射出的贵族阶层、文人阶层以及平民阶层的饮食文化风尚及其背后的时代文化特征。

  • 标签: 唐代 金银器 青瓷 白瓷 西域文化 文化风尚
  • 简介:中国书法和绘画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自古至今,对于二者关系的论述颇多,唯徐复观先生把二者分属为两个系统进行论述的观点颇有建树。首先,徐先生认为:“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其次,徐氏澄清了书画“艺术性格上的关联”与“历史发生上的关联”的区别。第三,徐氏纠正了人们把书画艺术性格关联上“相得益彰的附益关系”说成“因果上的必然关系”的错误。

  • 标签: 徐复观 中国书法 中国绘画 艺术性格
  • 简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特征,要认识到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型,回到历史的现场十分必要。以民国时期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为视窗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文化产业转型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需求适应、机制变革、政策扶持四方面。在这些动力的带动下,新兴文化产业实现突破,成为文化产业转型的先锋。当然,转型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产业完全消亡。文化产业转型受到各类要素的合力影响,最终呈现出了融合发展的特征。

  • 标签: 文化产业 民国时期 苏州
  • 简介:作为一种构建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手段,文化创意产业自诞生伊始,就是构建全新国家形象、刺激国家经济升级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与中国的发展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为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新任务。针对现实需求,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需要探索新的传播策略。以SWOT态势分析法,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量化分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应采取如下策略:培养高端产业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

  • 标签: 中国文化形象 国际传播 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
  • 简介:在明代,江南一带是私家刻帖的集中地。这些私家刻帖不仅仅是复制、传播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文化资本与文化商品的特性。私家刻帖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带有深刻的帖主个人及家族的印记,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私家刻帖的拓本主要以馈赠和售卖、典当等方式进行流通,刻帖的流通体现出帖主个人、家族与文人群体以及公众间微妙的社会、经济关系。通过商品流通机制、文人群体的推举等,私家刻帖经历了公众化的过程,成为普通公众学习、鉴赏的对象,对特定地域范围内学书风气和鉴赏趣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 标签: 文化商品 文化资本 私家 江南 明代 流通机制
  •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一方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得到了活态传承,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是一件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事情,必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众文化活动 融合
  • 简介:从20世纪初原创性成为艺术批评的核心概念后,再精妙的摹仿者,由于缺乏原创性,也只能沦落为艺术评价体系中的二流甚至三流从业者。在这些观念背后,权威和消费社会合力把艺术真伪与优劣问题加以窄化,把其纳入了具有先验色彩的真伪二元等级体系中。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真伪与优劣的问题也是历史的命题。对原创和真实的渴求必须深度地渗透于消费社会,变幻为在消费品头上环绕的"天然的""本原的""手工制作的"灵韵。"手工制作"成为对"机械复制"的反叛,以制作者的身体确保了"真实性"。

  • 标签: 艺术观念 话语机制 古代书画 蜕变 作伪 中国
  • 简介:扎西威色先生所著《藏族金属工艺》是一部研究藏族金属文化艺术工艺的专著,同时更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佘万治、胡恒二先生把它译出来,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为了避免思想和文体的束缚,译本略去原作以下部分:一、书首礼赞和某些章节后的诗句。它们的内容是祈祷神佛,概略介绍本书内容和重要性,以及总结某章的内容。这类诗,缺乏意境,译为汉文,读者不欣赏这种文体。二《略论工巧明和其中的金属工艺》一节,首先援引佛籍罗列古印度十八种、六十四种手工技艺的名称、释迦牟尼出家前所学技艺的名称。为使读者读懂、至少要加写十倍注释。接着作者援引藏族古人的论述给工巧明下定义,提出身语意三种工巧明,所谓身门工巧明,指建造佛像和佛塔;语门工巧明是讲辩著作;意门工巧明即闻思修。对于后二者把手工技艺和佛教徒的日常功课混为一谈,让人感莫名其妙。最后作者介绍藏族传统文化大五明、小五明,引文多,叙述沉闷,且与该书内容游离。三、引用《律经》介绍变量衡、时间、温度等方面的标准。这一节内容旧,又无实际价值,例如关于体积,作者从极微尘开始,谈到微尘、铁尘、水尘、兔尘、羊尘、牛尘、日光尘等微观世界;从一指谈到肘、卡、庹等粗分世界,既不精确,又非实际体积标准。四、有关金属工艺的谚语。有的谚语在汉语无相应的成语,只好破译,效果不好。五、原书的后记,说明写作的缘起和过程。

  • 标签: 金属工艺 五明 藏族社会 身门 光尘 实际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