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通过将定性分析与关系图描述相结合,提出H1: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H2:城镇化可通过消费渠道影响经济发展、H3:城镇化可通过投资渠道影响经济发展、H4:城镇化可通过出口渠道影响经济发展四项研究假设。进一步,根据地区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划分为发达与欠发达两类地区。设定经济发展变量PGDP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化变量UR、城镇化与投资交互项变量UR×PFI、城镇化与消费交互项变量UR×HC和城镇化与出口交互项变量UR×PE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000—2012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F检验、Hausman检验,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验证假设H1~H4在全国及两类地区是否成立。结果表明:H1、H2、H3假设在全国及两类地区均成立;H4假设仅在欠发达地区成立。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简介:基于分销渠道结构建立了三级供应链合作利润博弈模型,运用Stackelberg博弈求解,分析了各方及渠道利润随合作关系系数的变化情况,并对各成本的外部性进行解析。
简介:本文运用协整分析、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等定量分析方法,采用1973~2003年的历史数据,对安徽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与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内在联系和制约关系,并给出了反映两者关系的预测模型。
简介:通过梳理我国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效果评价,总结了学者们对农民收入问题认识的变迁过程,提出农民的收入是其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结果,即农民收入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可以并且是否愿意灵活地分配其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通过运用农户模型(AHM),并基于对广西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的线性规划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三点结论:首先,专于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在收入上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农业收入依然是他们收入来源和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其次,在实现最优生产决策的前提下,农民仍有大量的劳动时间未被充分利用,这为农民灵活地支配劳动提供了可能。再次,农民是否选择利用剩余的劳动时间离开土地并从事非农产业活动还要根据其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决定。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