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温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本文对温针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针对某医院临床病例,对温针灸与常规针刺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治疗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的治疗方法,6次为一个疗程,在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的病症体征进行了观察,从而了解到哪种治疗方法效果更强。结果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效果总有效率为8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方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疾病中发挥着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思考眩晕症患者接受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出本院在2020/6-2021/6时期接收的100例眩晕症患者,按照自由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成两小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每小组有50例患者,对照组选择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实验组选择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针对眩晕视觉评分、头晕障碍量表评分连锁,在治疗前2组对比差异不突出(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其数据对比差异突出,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另外,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是94.00%远远高于对照组82.00%,且对比差异突出,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眩晕症的过程中,选择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能够逐步改善患者病症,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眩晕患者治疗期间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100例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均分方式分组,目的是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中医护理技术,统计临床数据,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数据对比,患者头晕、不寐、心悸等症状消失时间,研究组(6.28±2.38)d、(7.51±2.25)d、(7.69±2.36)d对比参照组(14.56±2.12)d、(14.69±2.84)d、(14.56±2.82)d用时较短;患者满意度,总满意率研究组对比参照组较高;两组数据间存在较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分析,在眩晕患者治疗期间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眩晕症状明显缓解,并且效果满意,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维度护理干预方案对于我院急诊眩晕患者的应用情况及护理价值。方法:将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入我院急诊进行治疗的6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研究组和护理对照组,对其采取差异化护理方案,分析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眩晕病情变化,判断多维度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经过护理干预后,护理研究组的患者眩晕恢复情况更佳,且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我院急诊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方案设计时,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多维度护理干预方案显然更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值得在后续的急诊眩晕患者临床护理中推广这一护理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在颈源性眩晕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意义,旨在促进此领域研究发展进程,为广大患者生命健康提供支撑。方法:将90例院内收治的颈源性眩晕症患者设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开展期限,将患者挂号顺序作为分组基准,单数归纳为一组,实行手法推拿干预,划入人数(n=45),命名为参照组;双数归纳为一组,实行手法推拿+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划入人数(n=45),命名为研究组,而后针对两组相关数据展开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整合后比对。比对范围涉及:ESCV评分、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采用t检测(正态计量数据);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计算均数以(x±s)代替。结果:干预过后,两组在治疗效果上呈现出显著差异,2组更优1组(P<0.05),更加具备可实施性。结论:在颈源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横向选择中,建议优先采纳2组实施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功能评分结局,提升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还可极大促进患者疾病康复速度,价值卓越,值得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头晕患者的病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对本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神经内科收治就诊的主要以头部眩晕为主要病症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进而找出患者头晕的病因构成情况。结果200例头晕患者中,前庭中枢性眩晕26例,占比13.0%;系统疾病相关性头晕46例,占比23.0%;前庭周围性眩晕104例,占比52.0%;精神心理障碍型头晕18例,占比9.0%;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诊断不明6例,占比3.0%。本次104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中,美尼尔氏病20例(19.23%),其中男8例,女1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4例(80.77%),其中男6例,女78例。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目前神经内科门诊中头晕患者最为常见的病因,应在临床中增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前庭性眩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