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对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选择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05月~ 2018年 07月收治的 88例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药物;对照组( 44例):选择拉米夫定药物展开治疗;观察组( 44例):选择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展开治疗;对比治疗治疗。结果: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 P<0.05);治疗前,在 HBV-DNA血清载量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治疗后 24w、治疗后 48w,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 HBV-DNA血清载量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减少( P<0.05)。结论: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 ALT复常率的提升以及 HBV-DNA血清载量的降低,效果显著,最终对于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好转,奠定基础。 【关键词】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艾滋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效果 艾滋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出现,均会对患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如果两种疾病合并出现,则威胁性呈现出更为明显增加,对此需要及时展开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 [1]。本次研究将针对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明确最佳治疗方法,以此说明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应用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6年 05月~ 2018年 07月收治的 88例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药物;对照组( 44例):男 30例,女 14例;年龄分布范围为 35岁~ 49岁,平均年龄为( 41.52±2.59)岁;病程分布范围为 4个月~ 10个月,平均病程为( 6.25±1.03)个月;观察组( 44例):男 32例,女 12例;年龄分布范围为 37岁~ 51岁,平均年龄为( 41.53±2.63)岁;病程分布范围为 5个月~ 12个月,平均病程为( 6.29±1.0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对于入组后的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期间,对照组具体为:选择拉米夫定药物展开治疗,用药方式为空腹口服,用药频率为 1次 /d,剂量为 100mg/d,为期 8w周治疗。观察组具体为:拉米苏定药物应用方法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保持一致;此外,选择替诺福韦酯药物展开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用药频率为 1次 /d,用药剂量为 300mg/d,为期 8w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以及 HBV-DNA(乙肝病毒基因)血清载量。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用药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20.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 ALT复常率)、计量资料( HBV-DNA血清载量)各以 n( %)、 表示,各行 X2检验、 t检验,结果 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LT复常率对比 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 P<0.05)。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日渐增多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是成人乙肝病毒( HBV)感染的高发地区 [1]。 HIV和 HBV存在相同的传播途径,二者易发生混合感染,且相互之间影响艾滋病( AIDS)合并 HBV感染者的病情进展。我国 HIV和 HBV混合感染的发生率为 4%~ 11%,平均低于一般人群乙肝 HBsAg携带率( 9.09%),国内调查显示, HIV感染者中 HBsAg阳性率为 11.2%。 AIDS合并 HBV感染时,会对其病情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HBV是人类病毒性肝炎中最主要的病原体,全世界约有 20亿人感染 HBV,其中有 2.4亿人为慢性 HBV携带者。我国乙肝患者及携带者人数众多,每年有大量患者死于 HB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控制 HBV复制,减少病毒引起的慢性细胞损伤,阻止疾病向更为严重的肝脏疾病发展是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所在。 HIV合并 HBV感染,二者对感染者的机体组织会产生叠加伤害,治疗时需同时控制,现阶段国家免费抗 HIV病毒治疗的药物中 3TC和 TDF对 HIV和 HBV两种病毒同时具有抑制作用。拉米夫定作为核苷类似物之一,其表现出的抗病毒效果显著,其对于 DNA链合成以及延长可以显著抑制,但是此种药物的单独应用,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2-3]。 替诺福韦酯作为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性药物之一,其在抑制新型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方面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并且在抗病毒方面获得的效果显著,联合上述药物对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对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的降低、体内 HBV复制的抑制以及血清 HBeAg转换的促进均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4-5]。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治疗前,在 HBV-DNA血清载量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治疗后 24w、治疗后 48w,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 HBV-DNA血清载量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减少,充分证明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 ALT复常率的提升以及 HBV-DNA血清载量的降低,效果显著,最终显著促进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好转。 参考文献 [1]刘胜昔 .替诺福韦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72周疗效观察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 09): 992-994. [2]马玉梅 .三联疗法治疗艾滋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 1例临床分析 [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5( 11): 1043-1045. [3]罗敬福,陈冰,杨夙昕,等 .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J].当代医学, 2016, 22( 13): 146-147. [4]刘玉玲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療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1): 195-196. [5]张毅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治疗的护理观察 [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5): 194-195.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恩替卡韦与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0名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门冬氨酸鸟氨加上复方甘草酸单胺S的联合治疗;给予观察组的患者恩替卡韦胶囊加门冬氨酸鸟氨的联合治疗。在进行治疗后的对两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功能的指标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使用恩替卡韦胶囊加门冬氨酸鸟氨进行联合治疗的观察组的蛋白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更高;观察组的TP、ALT、ALP、AST以及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都是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组间对比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
简介:摘 要:目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治疗中,探析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商品名:舒利迭)、氨茶碱注射液联合应用的疗效。 方法 支气管哮喘患者(老年)78例抽签法分组,甲组(单号)、乙组(双号)各39例,前者舒利迭治疗、后者舒利迭+氨茶碱注射液治疗,疗效、时间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分析。结果 疗效比较,乙组94.87%高于甲组76.92%,差异性强(2=5.186,P<0.05);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乙组<甲组,存在强差异性(P<0.05)。甲(5.88%)、乙组(8.82%)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的治疗中合用中药化瘀止痛汤及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以米非司酮治疗,同期观察组加用中医药化瘀止痛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53.33%,且P<0.05;治疗之前观察组患者的痛经证候评分为(9.26±1.19)分,对照组为(9.18±1.21)分,P>0.05;治疗3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的痛经证候评分为(3.01±0.05)分,对照组为(7.13±0.53)分,且比较中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治疗中合用化瘀止痛汤及米非司酮能够显著提升疗效,并有效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雷公藤多苷+来氟米特治疗狼疮肾炎效果及对患者肾功能生化指标影响。方法: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狼疮肾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将这70例狼疮肾炎患者依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狼疮肾炎患者,观察组采用雷公藤多苷+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最后将两组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和肾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雷公藤多苷+来氟米特治疗的观察组的有效人数为12(34%),显效人数为21(60%),无效人数为2(6%),总有效率为94%;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有效人数为18(51%),显效人数为9(26%),无效人数为8(23%),总有效率为7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蛋白(ALB)指标、肌酐(Scr)指标以及尿素氮(BUN)指标无太大差异;在采用雷公藤多苷+来氟米特治疗后的观察组白蛋白(ALB)指标、肌酐(Scr)指标以及尿素氮(BUN)指标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治疗后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公藤多苷+来氟米特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狼疮性肾炎,恢复患者的肾功能,为患者带来益处,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实施辛芩颗粒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并对临床效果予以观察、总结。方法:纳入 148例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均事先征得患儿监护人知情与同意,并将患儿随机归类为数量相同的两组,每组录入病例 74例。其中一组施以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糠酸莫米松组),另一组联合施以口服辛芩颗粒治疗(联合治疗组)。 4周的治疗结束后进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计算总有效率并实施组间比较。结果:判定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儿评估为治疗有效或显效的病例数明显多于糠酸莫米松组,总有效率为 95.95%,也明显高于糠酸莫米松组的 82.43%,( X2=6.347, P< 0.05)。 两组患儿在接受不同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纯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相比较,对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联合给予辛芩颗粒治疗可以取得理想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我院接受的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案例为对象,结合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的是腹腔镜手术方式和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治疗后对结果分析和总结。结果:对比和分析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得知,治疗前的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的效果明显。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观察组的月经恢复时间、排卵恢复时间等少于对照组。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不良症状的发生情况,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几率是5.9%,对照组是14.7%。结论: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案例实施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整体上有重要的作用,能减少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米索前列醇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生产的产妇126例,所选产妇均伴有产后出血症状,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均6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缩宫素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预组加用米索前列醇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2h、24h出血量。结果: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2h、24h出血量等临床指标较常规组差异显著,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在产妇产后出血较为严重时,可在应用缩宫素的基础上加用米索前列醇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分子靶向药物,为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新药,目前研究较多的在于治疗胃腺癌的治疗,对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疗效显著,对肺部肿瘤研究甚少;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之一。本项研究在于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1例经手术、纤支镜、肺穿或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病理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并结合患者全身影像学检查中晚期患者进入本项研究。将4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试验组加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剂量为每次500mg,每天一次口服,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标准、卡氏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客观有效率为、疾病控制率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大部分为Ⅰ-Ⅱ级,仅需要对症支持处理或不需处理。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对既往化疗失败的中晚期NSCLC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控制中晚期NSCLC患者病情进展,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医院收治的93例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将其中4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另外47例患者分为实验组,给予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中的FEV1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肺功能中的FEV1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患者肺功能中的FEV1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鼻窦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30例。甲组予以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予以糠酸莫米松鼻腔喷雾剂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鼻窦CT扫描病变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乙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P0.05);治疗后乙组鼻窦CT扫描病变评分评分低于甲组(P0.05);治疗后乙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甲组(P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联合的临床价值。方法:遵从药物差异方式进行分组,择我院药剂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内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0例,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96.6%VS70.0%);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血液流变学改善较显著,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和治疗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论: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LB、TBIL等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8%,稍低于对照组的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剂量米非司酮 +戊酸雌二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抛硬币方式分组,将我院 2015年 12月 ~2017年 12月撷取的 238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人数相同( n=119)。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经小剂量米非司酮 +戊酸雌二醇治疗、戊酸雌二醇单独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91%、 78.99%, P<0.05。两组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性显著, P<0.05。 结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经小剂量米非司酮+戊酸雌二醇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且可改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收治的 60例冠心病患者入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 30例,均给予 PCI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统计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 LVSEV、 LVEF、 LVEDV三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治疗,可使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有效改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联合替罗非班对于糖尿病合并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CT、PAR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经过随机组合后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即对照组采用麝香保心丸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是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继续采用替罗非班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治疗周期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HCT、PAR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相关临床疗效以及HCT、PAR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替罗非班对于糖尿病合并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CT、PAR相关指标具有较为显著的改善作用,适用于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百令胶囊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和醋酸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任意编号法将患者划入联合组与参照组(n=35)。参照组应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与醋酸泼尼松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百令胶囊治疗,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但是联合组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