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tathmin1基因表达对微管药物抑制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分析Stathmin1基因表达与微管药物联合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0.5μM紫杉醇和去氧鬼臼毒素作用A549细胞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28.5%、45.8%,Stathmin1与0.5μM紫杉醇、DPPT联合作用A549细胞时,细胞存活率有所下降。结论Stathmin1基因表达与微管药物结合,能够起到抑制细胞增殖作用,降低肿瘤药物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足月儿RDS肺组织SP-B表达。方法选择无血缘关系的汉族足月新生儿RDS20例作为RDS组,汉族20例其它病例作为对照组,并在年龄、体重、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等方面与RDS组无统计学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P-B蛋白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RDS组足月儿肺组织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18.5±10.7)显著低于对照组(94.9±31.8)(t=10.191,P<0.001)。RDS组足月儿肺组织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越少,则RDS胸部X线显示严重性的级别越高,即二者具有很好的依从性。RDS组有7例SP-B蛋白缺陷。结论肺部SP-B表达减少参与汉族足月NRDS发病,SP-B蛋白缺陷可能参与汉族足月儿RDS发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总IgE在西班牙指南下不同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如A型肺气肿或慢支非频发型,B型慢阻肺-哮喘重叠综合征(ACOS),C型肺气肿为主频发型及D型慢支为主频发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诊治A组患者20例,B组患者20例,C组患者20例及D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4组患者FeNO、血清总IgE差异,排除干扰因素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频发次数等因素。结果四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两两对比标准差P>0.05,无统计学意义,频发次数各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FeNO、血清总IgE表达水平为B组>C组=D组>A组。结论FeNO、血清总IgE、频发次数在ACOS患者中表达增高,有望成为诊断ACOS的客观指标,FeNO、血清总IgE及频发次数同时升高的患者需注意ACOS的存在。
简介:近年,一些肿瘤标志物已被证实与胃肠道恶性肿瘤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介绍经典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剂、生存素(survivin)等肿瘤标志物的结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监测在恶性肿瘤转移和复发方面的应用进展。
简介:摘要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向阿尔兹海默病(AD)年转化率为正常人群的10倍,目前普遍认为,发病关键环节之一是俘淀粉样蛋白(Aβ)在脑部神经元的异常积聚,形成“老年斑块”和“神经元纤维缠结”近年的调查研究分析显示,,SORL1是Aβ蛋白产生过程中在高尔基体外侧防止(Aβ)前体蛋白裂解的固定因素,在Aβ蛋白沉积后,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NLRP3炎症小体在Aβ产生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为AD研究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目前临床上能够明确诊断的阳性的AD指标有限,同样也是目前基因研究的难点及热点,那么在Aβ蛋白产生和出现病理变化的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的结合测定能帮助aMCI早期识别阻止向AD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目的:探索针对诱导性组织因子(TF)高表达的靶向抑制的方法,探讨针对TF启动子-247~-230区域的诱骗寡核苷酸对U937-PR9细胞中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的TF表达是否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诱骗寡核苷酸技术,模拟TF启动子-247~-230的序列.人工合成该片段的双链DNA.转染U937-PR9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转染效率并确定最佳电转浓度.通过实时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比较转染前后加Zn“组与不加Zn^2+组的TF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10μmol/L电转浓度下能够实现高效转染.标记的寡核苷酸在细胞内能够稳定存在72h。未转染对照组中,加Zn^2+诱导后TF表达明显上升:转染组中.加Zn^2+诱导的TF表达水平与不加Zn^2+组几乎没有差异。结论:特异性诱骗寡核苷酸对TF诱导性高表达存在靶向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该方法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F高表达引发的并发症提供了靶向治疗的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巴韦林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90例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根据施行方法分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组。单一用药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联合用药组用利巴韦林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效果;发热消失时间、腮腺肿大消失时间、饮食恢复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单一用药组45例中20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80.00%,联合用药组45例中30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5.56%。联合用药组发热消失时间、腮腺肿大消失时间、饮食恢复时间、疼痛消失时间3.25±0.87d、3.76±1.20d、3.14±1.02d、2.45±0.55d、比单一用药组3.25±0.87d、3.76±1.20d、3.14±1.02d、2.45±0.55d短,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P>0.05。两组患儿未有一例出现心肌炎、睾丸炎、脑炎和胰腺炎。结论利巴韦林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效果确切,可缩短症状消退时间,促进患者饮食恢复正常,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选择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展开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我院抑郁症患者100例(2017.1-2018.1),其中40例为对照组,选择草酸艾思西酞普兰进行临床治疗,另有60例均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选择米氮平展开治疗,探究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治疗前后HAMD-17和MAD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观察组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相对比对照组更高(P<0.05),且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可选择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对患者展开治疗,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睡眠质量有较好的改善,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HIF-1α和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相关性,同时探讨其在骨肉瘤血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骨肉瘤、14例骨软骨瘤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同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35例骨肉瘤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4.3%(12/35),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O.01);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82.9%(29/35),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IF-1α和VEGF的表达同时呈阳性,13例(37.1%)同时呈阴性,两者表达显著相关(r=0.589,P=0.000),且与癌组织分期显著相关(P〈0.05);HIF-1α和VEGF均阳性的骨肉瘤组织中MVD值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者,两者相比较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F-1α和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均为高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对骨肉瘤新生血管生成中具有协同作用,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中GATA3的表达敏感性以及对病理诊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75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旁组织作为甲组,选取3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作为乙组,其中甲、乙两组均纳入实验组,选取30例健康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三组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ATA3的表达水平,总结三组GATA3的表达水平情况,分析乳腺癌组织GATA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无一例GATA3表达阴性,GATA3阳性表达率达到了100.0%;乙组无一例GATA3表达阴性,GATA3阳性表达率为100.0%;甲组有59例GATA3符合表达阳性标准,GATA3阳性表达率为78.7%,甲组的GATA3表达情况与乙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TA3在腺腔A型、腺腔B型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细胞表达阳性率高于三阴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TA3在病理Ⅰ-Ⅱ级阳性表达率高于病理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及健康乳腺组织比较,乳腺癌患者的GATA3阳性表达率下降,且GATA3表达与乳腺癌病理类型及病理分级相关,因此GATA3对于临床诊断及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激活后其CD63和CD203c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性哮喘(哮喘组)、非过敏性哮喘患者(非过敏性哮喘组)及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嗜碱性粒细胞中CD63和CD203c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以CD123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联合设门,可观察到外周血中的嗜碱性粒细胞。与非过敏性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过敏性哮喘组患者的血嗜碱粒细胞CD63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经粉尘螨刺激后,与刺激前对照、非过敏性哮喘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过敏性哮喘患者的血嗜碱粒细胞CD203c和CD63荧光强度均显著增加(P〈0.01)。嗜碱粒细胞CD203c、CD63表达程度与皮试结果及特异性IgE水平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嗜碱粒细胞活化试验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高于特异性IgE的曲线下面积(0.876)。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3表达来确定活化嗜碱粒细胞是诊断过敏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体外检测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58(glucose-regulatedprotein58,GRp58)GRp58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GRp58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并分析GRp58表达量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GRp58主要存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胞质中.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GRp58的表达量(0.635±0.361)低于配对癌旁组织(0.899±0.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Rp58的表达量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吸烟情况均无关(P〉0.05)。结论:GRp58表达量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其低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可能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c-反应蛋白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在2014年4月到2017年4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实验组患者,其中有化脓性脑膜炎患者24例,称为实验组1;有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2例,称为实验组2。另外再选取正常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三组儿童均进行同样的实验室检查,观察并比较三组儿童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的水平,根据检测的实际水平情况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而且实验组1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实验组2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实验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在恢复期和急性期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是两组实验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期都明显高于恢复期;而且实验组1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在恢复期的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实验组2患者。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可以区分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用c-反应蛋白来检测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以为医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临床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丙肝抗体(HCV-Ab)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方法,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来院检查的80例HCV感染高危者,分别对其行逆转录PCR法(RT-PCR)检测和ELISA法检测,以RT-PCR检测结果为对照,对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ELISA法检测HCV-Ab假阳性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RT-PCR检测80例HCV感染高危者有70例为HCV-Ab阳性,10例阴性,经ELISA法检测70例HCV-Ab阳性者中有68例阳性,2例阴性,10例HCV-Ab阴性受试者有4例为阳性,6例为阴性,ELISA法对丙肝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60.0%、92.5%、57.1%、94.4%、75.0%。结论ELISA对丙肝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实际检测HCV-Ab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尽量减少人为失误,并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复查,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分级检验法在肾脏生化检验中的阳性检出率。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肾脏生化检查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给予分级检验法进行检验;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检验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性检出率。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检验方式检验后,其中研究组患者的胱抑素C与参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33,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率为20(50%),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为23(57.5%),参照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率为5(12.5%),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为8(20%),研究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率和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讨论分级检验法在肾脏生化检验中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检验效果,提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发生,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患者可尽早的接受针对性治疗,提高其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