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高中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有走向社会之需要,有人格独立、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班级管理者,应依据他们成长的特点,在班级管理中讲求智慧,以科学的管理办法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也就是在管理实施环节上,以“多心眼”、“少心眼”策略达到管理之目的。
简介:本月的焦点,主要是由中国美术馆敦煌艺术大展牵带出来的,大体当敦煌壁画艺术随着文献及考古界"敦煌热"兴起的时候,围绕敦煌壁画的遗产保护及艺术留存,则早已成为一个艺术史界的重大事件,于是我们在这次的展览中,可以看到历时大半个世纪几代人对敦煌壁画规摹与保存的矢志与坚守。于是当历史行进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时候,敦煌俨然成为中国绘画的经典与圣殿,随之而来的即是经典被作为题材,纳入到当下艺术家的画面表现与情绪宣扬上。而经典一旦沦为题材,则附着于经典之上的历史迅即被抽离而成为悬置的臆想材料。而当敦煌题材被认作中国画多样题材选择之一种的时候,它即与"文革"题材、军旅题材、重大历史题材、乡土题材、异域风情题材等一起,被拉平为街市的布陈。而有关题材与体裁在中国画领域的分类,则更加的混乱与无序。本期的焦点,我们从众多的来稿中,遴选了两篇。连冕的文章将题材选择的问题,重新拉到"手艺"这个制作的原初层面上,在一个"观念"过渡泛滥而"思想"扁平的时代里,重提了"思想"与"手"的关系,或许也是一种重新找回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与互动的方式。施建中的观点,则表现出了在敦煌被作为题材而进入新一轮的中国画创作之后,对"传统"被简单用作矫情的"纹、采"而失却"真、情"的担忧,他的感叹大致是从所可见到的一些标示敦煌怀想的国画作品而来。
简介:尽管宪政与民主存在着种种必要的联系,但学界普遍对二者的关系存在误读,而背离其渊源的误读与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中国的宪政理论和民主理念走入歧途。人类的历史表明,多数决的民主极易走向多数人暴政,与宪政背离;代议制和直接民主都容易造成民主权威的“碎片化”,这其中,民主只注重程序的首要作用和决定作用,并没有天然地与正义、善相结合,何况,民主本身存在着难以回避的悖论。因此,宪政理论对这样的“民主”是怀疑、否定和抵制的。从公法学理论来讲,宪政是实现了民主后的下一步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民主的,与民主有着天然的紧张关系。宪政体制从根本上杜绝了“多数人暴政”之民主的可能,是解决“多数人暴政”难题的最强有力的实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