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总结应用新型可再扩张支架治疗肺动脉分叉开口狭窄的技术要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其可行性及优势。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应用新型可再扩张支架治疗肺动脉分叉开口狭窄患儿资料共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为(7±3)岁,体重M(Q1,Q3)为18.75(13.35,23.05)kg,其中法乐四联征术后5例,肺动脉闭锁术后4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矫治术后1例,所有患儿均行可再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第1天、3、6和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及心电图常规检查,术后6或12个月增加肺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支架情况,包括有无再次狭窄、移位、断裂等。10例患儿共植入支架16枚,5例患儿为肺动脉分叉开口同时狭窄,左右肺动脉开口各植入1枚支架,术后即刻右室压、跨狭窄压差明显降低,由术前压差(38~80)mmHg(1 mmHg=0.133 kPa)变为术后压差(0~22)mmHg,其中1例患者残存压差22 mmHg,均顺利出院。随访均未见支架再次狭窄、支架移位、支架断裂等异常。肺动脉分叉开口狭窄支架植入术具有较大难度,良好的策略可以保证手术安全、有效,既避免了反复外科开胸手术的风险,又取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
简介:摘要总结“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术治疗动静脉畸形巨唇症的临床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临沂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动静脉畸形巨唇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3例;中位年龄4.5岁(2~57岁);上唇18例,下唇9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过(外院或本院)5~10次的介入栓塞硬化治疗,巨唇外形改善均不明显,3例病变进展增大。本组病例均采用“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术治疗。共行“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术28例次(1例2次手术)。27例次患者一期切口愈合,1例部分黏膜坏死,后经换药后愈合。有2例分别于术后半年内局部复发。随访1~3年,远期疗效评价Ⅲ级(好)24例,Ⅱ级(中)3例,Ⅰ级(差)0例。“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术切口隐蔽,立体式切除病变彻底,能最大限度保留三维结构,术后外形和功能良好,远期疗效好,建议临床推广该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内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的支气管瘘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该新封堵技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接受呼吸内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的14例支气管瘘患者临床资料,男女各7例,年龄16~74岁。回顾术后6~12个月的随访信息,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是否拔除、瘘口经封堵治疗后是否复发,不良事件(封堵纱条脱落、阻塞性感染、肺不张等)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支气管瘘患者中,3例为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残端瘘,10例为段支气管及亚段或次亚段支气管瘘,1例同时存在叶支气管残端瘘与亚段支气管瘘;合并胸腔或肺部感染10例;气胸或液气胸5例。14例患者均接受了内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均在术后取得封堵成功,11例术前有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在治疗后成功拔除胸腔引流管。3例患者在后续随访中取出封堵纱条,瘘口未再复发;余11例患者未取出封堵纱条,在随访中原瘘口未出现复发。未发生因严重并发症导致封堵治疗失败的情况。结论内镜下凡士林纱条腔内封堵治疗支气管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膝动脉栓塞术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继发性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KOA继发中重度膝关节疼痛的患者17例(23侧膝关节),年龄(68±7)岁,男6例,女11例。术前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情况,使用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评估KOA严重程度,使用磁共振膝骨关节炎评分(MOAKS)评估患膝MR成像特征。所有患者均进行选择性膝动脉栓塞术(GAE)。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1天、1周和1、3、6个月使用VAS、WOMAC量表评估临床结局,包括膝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3侧患膝均超选并栓塞3~7支膝动脉分支,其中7例K-L分级4级患者栓塞4~7支膝动脉分支。术后1个月临床改善率为95.6%(22/23),术后3个月临床改善率为86.9%(20/23),术后6个月临床改善率为91.3%(21/23)。23侧患膝完成6个月随访,术后1、3、6个月VAS评分、WOMAC疼痛评分及WOMAC总评分分别为(2.5±1.3)、(3.4±2.4)、(19.7±9.8)分,(3.0±1.8)、(4.5±3.4)、(22.3±11.3)分,(2.8±1.5)、(4.1±3.0)、(20.5±11.0)分,均低于术前的(6.6±0.9)、(11.4±2.6)、(47.0±12.0)分(均P<0.001)。随访期间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例股动脉穿刺区皮肤瘀斑,4例术后1 d膝关节僵痛感,均在1周内自行缓解;6例患者术后存在伸屈活动时关节弹响,其中3例于术后3个月内自行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重大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论GAE治疗KOA继发性疼痛临床改善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保守治疗无效的疼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全球子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治疗指南的制订现状和推荐意见。方法以“uterine cervical neoplasms”“cervix cancer”“cervical neoplasm”“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treat*”“guideline*”“practice guideline*”“consensus”“recommendation*”“guidebook*”“子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治疗”“指南”“规范”“共识”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21年7月8日收录的文章,辅以检索世界各国的卫生网站最新的与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治疗相关的指南,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共纳入文献38篇,对指南的基本信息、针对不同人群的推荐意见等进行摘录和整理分析。结果共纳入国内外24部子宫颈癌前病变治疗指南和14部宫颈癌治疗指南,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大多数指南对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人群推荐随访观察;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CIN2/CIN3)人群,视患者具体情况推荐消融治疗或切除治疗,其中发达国家指南优先推荐采用切除治疗。在中低资源国家,鉴于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推荐在阴道镜检查满意时消融治疗可作为切除治疗的替代疗法;针对原位腺癌(AIS)人群,视患者有无生育需求推荐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针对宫颈癌患者,大多数指南推荐采用手术治疗早期疾病和较小病变,同步放化疗通常是中晚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在治疗后的人群管理方面,所有指南均推荐治疗后应进行长期随访监测疾病复发情况,随访方法包括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和(或)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针对子宫颈癌前病变,大多数指南推荐治疗后的6或12个月进行随访,针对宫颈癌推荐治疗后的3~4个月进行随访。结论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布的子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治疗推荐具有一定差异。需在充分借鉴全球治疗指南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现状,构建适合我国的子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治疗和管理指南,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中两步撑开复位技术(TSDR)对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21年3月因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TSDR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过伸位X线片横向脱位复位程度,分为术前复位≥50%组和<50%组。观测35例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影像学指标[寰齿间距(ADI)、McRae线(ML)、Wackenheim线(WL)、颈延髓角(CMA)、枕颈角(OC2A)]及并发症的发生。比较术前复位≥50%组和<50%组一般情况及术后复位效果(ADI、ML、WL及CMA)。结果本研究35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52.0±13.4)岁(28~71岁)。其中术前复位≥50%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54.0±13.8)岁;术前复位<50%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50.9±13.4)岁。所有患者随访(23.3±13.4)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DI、WL、ML及CM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I、ML、WL复位超过80%分别为31例(88.57%)、30例(85.71%)、31例(88.57%)。术前复位≥50%组和术前复位<50%组比较,术后ADI、ML、W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3例患者存在吞咽困难,1例患者后方植骨未融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不稳,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部分自发融合。结论对于寰枢间无骨性连接、寰枢小关节无严重倾斜的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应用TSDR术中直接复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术前过伸位X线片复位程度不影响术中复位效果。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实施针刺疗法配合音乐疗法和芳香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单纯性肥胖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研究资料选取于2019年3月份至2021年3月份收治的76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按照1:1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人数分别38人。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针刺疗法,而研究组患者则是实施针刺疗法配合音乐疗法和芳香疗法,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以检验针刺疗法配合音乐疗法和芳香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在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都有所变化,其中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更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患者相对比后数据差异显著,即:P<0.05。讨论: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运用针刺疗法配合音乐疗法和芳香疗法,要比单一的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在治疗期间因为针刺而产生的痛苦、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保证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简介:【摘 要】当前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生理状况等多种因素,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长期以往,将会对身心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究其产生原因是因为家教缺失;缺少关爱;个体差异,即生理的缺陷及外表上的一些不足而导致。教育者要解决小学生自卑感这一问题,最好在“防”与“治”二字上下功夫。教育学生学会尊重自己,正确看待自己;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表现自我,努力实现奋斗目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驱动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驱动基因(EGFR、KRAS、ALK等)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模式、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M(Q1,Q3)]为57(50,65)岁。其中KRAS突变患者52例、EGFR突变患者42例、ERBB2突变患者16例、MET突变或扩增患者5例、ROS-1融合患者5例、BRAF突变患者2例、ALK及RET突变患者各1例。120例患者的PFS[M(95%CI)]为6.4(5.1~7.8)个月,OS为31.2(22.0~40.3)个月。KRAS突变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生存获益最大,PFS为9.7(4.8~14.6)个月,OS为31.2(19.4~50.6)个月,且免疫治疗多为一线(34.6%,18/52)、二线(38.5%,20/52)治疗。EGFR突变患者PFS、OS分别为3.9(1.8~6.1)个月、18.0(12.1~23.8)个月,一般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后接受免疫治疗,二、三、四线及以上治疗线数患者比例分别为38.1%(16/42)、11.9%(5/42)、47.6%(20/42)。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3.710,95%CI:1.372~10.031,P=0.010;表达水平1%~49%:HR=2.738,95%CI:0.841~8.912,P=0.094)、年龄(每增加1岁,HR=0.957,95%CI:0.933~0.982,P=0.001)、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以KRAS突变为参照,EGFR突变:HR=2.676,95%CI:1.317~5.436,P=0.006;ERBB2突变:HR=3.411,95%CI:1.493~7.792,P=0.004;其他突变:HR=0.727,95%CI:0.322~1.643,P=0.444)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2.305,95%CI:0.748~7.103,P=0.146;表达水平1%~49%:HR=1.286,95%CI:0.337~4.913,P=0.713)、免疫治疗线数(以≥三线为参照,一线:HR=0.322,95%CI:0.114~0.914,P=0.033;二线:HR=0.375,95%CI:0.178~0.789,P=0.010)为OS的影响因素。结论KRAS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前线接受免疫治疗,生存获益最多,EGFR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后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PD-L1表达水平、年龄、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免疫治疗线数为OS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临床实践情况。方法2021年12月1至31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肿瘤科、疼痛科、安宁疗护科等癌痛诊疗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和药剂师发放PCA治疗癌痛调研表。除基本信息外,共收集26个相关问题。统计分析癌痛治疗现状、医护人员对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PCA临床应用实践3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共收集到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993家医院、2 872份调研问卷。只有34.8%(955/2 748)的医护人员认为癌痛控制满意率超过75%,27.9%(548/1 968)的医护人员认为爆发痛控制的满意率不足50%。97.1%(2 439/2 513)的医护人员认为PCA可以有效用于癌痛治疗,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认为PCA适用于规范化无创给药不能有效缓解癌痛的比例分别为64.6%(319/494)和69.1%(1 262/1 826),高于一级医院的57.0%(110/193)(P=0.002)。不同职业中,护士认为PCA治疗癌痛增加成瘾性以及导致药物过量的比例为62.8%(431/686)和76.1%(522/686),高于医师的39.2%(670/1 709)和58.2%(995/1 709),以及药剂师的49.2%(58/118)和65.3%(77/118)(均P<0.001)。不同医院间PCA治疗癌痛在镇痛泵类型、给药途径、输注模式、用药方案及常用药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A持续输注量和解救剂量的计算比例不统一,在启动PCA后,有71.7%(1 226/1 709)的医疗机构存在给予患者镇痛不足,多数需要调整1~3次才能达到满意镇痛。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对于PCA治疗癌痛的观念认知不足,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指导,应尽快形成PCA治疗癌痛专家共识。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和同轴大通道内镜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天津医院接受UBE和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的1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采用UBE治疗,男52例,女58例,年龄(75.1±10.4)岁;66例采用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男31例,女35例,年龄(77.2±13.1)岁。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计算其改善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VAS、ODI和病变部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BE组和大通道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0.1±12.4)min和(62.5±13.2)min、(103.8±20.7)ml和(98.5±22.1)m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且呈持续降低趋势,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组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术后随访(18.0±4.2)个月(6~30个月),末次随访时UBE组和大通道组的腰痛和腿疼VAS改善率、ODI改善率、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BE和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良好疗效,UBE减压充分,容易探查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辅助免疫治疗对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术前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30例肺癌患者的资料。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比较新辅助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年龄为(61±8)岁,均为男性。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患者主要病理缓解(MPR)率为43%(13例),完全病理缓解(pCR)率为37%(11例),疾病控制率(DCR)97%(29例),客观缓解率(ORR)67%(20例)。治疗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59±0.63)L,FEV1占预计值的比例(FEV1%pred)为85.27%±15.86%,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2.48±0.59)L、81.73%±15.94%](P=0.013、0.022)。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为(3.59±0.77)L,高于治疗前[(3.47±0.76)L,P=0.036],而治疗前后FEV1/FVC和FVC占预计值的比例(FVC% pr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4、0.344)。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比例(DLCO%pred)由治疗前的83.61%±13.10%下降到治疗后的78.69%±13.85%(P=0.023);DLCO%pred下降组与未下降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比0/6;P=0.546)。结论新辅助免疫治疗能够增加MPR和pCR率;明显提高FEV1及FEV1%pred,但也导致DLCO%pred下降;新辅助免疫治疗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1例AMI并心力衰竭病人按入组时间单双号排序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因随访期间发现占位病变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心血管康复护理。入院72h内、出院1年随访时分别收集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简表评价病人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1年随访时MAP、HR、FBG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1年随访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简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