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中国史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解读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学术与政治关系的最佳范本。本文钩沉索隐,梳理出该历史地图编绘事业的来龙去脉,以图彰显学术与政治之复杂关系,从而达到重新认知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的目的。毛泽东具有读史偏好与用图习惯,这就为《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提供了原始动因。而这一动因的付诸实施,却经由了复杂的人事安排。学界中人参与重绘和改编"杨图"(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冷热亲疏,既缘于个人学术旨趣之异同,也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有关。当然,离开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时代氛围,众多兄弟单位也不可能全力投入这一研究之中。《中国历史地图集》并非纯粹的学术行为,还是与时局密切相关的政治行为。因而,国内政局和国际关系的变动,均对《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产生影响。
简介:借鉴企业管理之长,创建一支爱岗敬业、富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干部队伍;把学科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从小处着眼,从学科中抓落实;注重学生心灵成长,开设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世界;肯定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同时,不断挖掘'挫折教育'的要义……陕西省咸阳高新一中校长于建
简介:转眼之间,《湖北文史》已经编辑到100辑了。自编辑《湖北文史》以来,我就热爱上了文史,它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史资料编辑的个性,是根据它自身的统战性和“三亲”性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文史资料在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中,必须按照文史资料的特点,按照人民政协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的要求进行编辑。为此,在编辑《湖北文史》过程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的。
简介:考证认为先秦的巴子江州城应该在今渝中半岛,秦张仪所筑江州城相沿巴子江州城,西汉相承,东汉曾一度迁到江北嘴一带,后称为北府城,故将渝中半岛的旧城称为南城,可能是在东汉末年江州城还迁南城。三国以前的江州城大小范围难以确定,但三国李严所筑的城围16里,应该在今大小梁子下半城从朝天嘴到南纪门间,城围大约在6640米左右,里面有郡城、县城、仓城三个小城,总共面积在3.5平方公里左右。宋代彭大雅所筑城范围与后来明洪武戴鼎所筑城相当,城围大约在7000米左右,城内面积约4平方公里,南北已经面临长江、嘉陵江一线,形成东门薰风门、西门镇西门、南门太平门、北门千斯门四个开门,今临江门、校场口、南纪门一线以西可能最初并不在城墙内,宋镇西门应该在这个线上。但明洪武以后的城墙要比彭大雅所筑宋城和明初戴鼎所筑城围长1000多米左右,面积约5平方公里,可能与明洪武以后的历次增修拓展有关。宋代渝州城可能仍是夯土城,故才记载戴鼎"因旧址筑石城",故发现的西水门到朝天门的城墙,高处应该为清代城墙,包裹的城墙应该是明洪武初包裹宋代夯土形成的明初石墙。三国李严大城至少有两个城门,宋代重庆城门四开门,闭门多少待考,闭门只留有洪崖门之名。明清以后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门,城门名称变化较少,只是明代将人和门称仁和门,太安门称为大安门、金紫门称为金子门、西水门称为福兴门、储奇门称为出奇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要重视考古材料,但要认识到考古学材料的局限,尽可能尽全空间点,更要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知考古材料。
简介:洪辩作为敦煌张氏归义军首任河西都僧统,参与过张议潮推翻吐蕃的起义,是敦煌名僧,藏经洞保存有他的彩塑写真像,为学界所熟知。洪辩在莫高窟营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据敦煌写本记载他在莫高窟建“七佛药师之堂”“法华无垢之塔”,另据研究第16窟也是他的功德窟“吴和尚窟”,因此他在莫高窟应该有相应的供养像,可惜因这些洞窟均经后期重绘,洪辩供养像的信息尚不明确。但经我们考察研究发现,在张议潮的功德窟莫高窟第156窟发现有洪辩的供养像,这与藏经洞洪辩彩塑写真及对应壁画组合有密切关联。更为有趣的是,经仔细梳理第156窟供养像的图像和历史信息,在第156窟洪辩像后跟随着同为敦煌名僧的弟子悟真供养像,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出现在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中。洪辩和其弟子悟真供养像在第156窟的发现,从供养像的角度,为敦煌佛教及其归义军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洪辩写真像与供养像的图像组合关系,简单探讨历史时期佛教高僧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侍人”“侍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