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ariPOCⒸ多重分析法与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ence assay,DFA)检测肺炎患儿中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来评估mariPOCⒸ法的检测性能。方法采集肺炎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用mariPOCⒸ多重分析法和DFA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和腺病毒,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用实时荧光PCR法(real-time PCR)为参比方法对两种方法检测不一致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0名肺炎住院患儿,mariPOCⒸ多重分析法和DFA法总阳性率分别为40.25%、38.25%。mariPOCⒸ多重分析法与DFA法的阳性一致率为92.16%,阴性一致率为91.90%,总一致率为92.00%。其中有32例不一致结果,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确认,20个结果与mariPOCⒸ法一致,12个与DFA法一致。mariPOC®多重分析法与real-time PCR相比较,敏感度为93.06%,特异度为100.00%,总符合率达97.00%。结论mariPOCⒸ法与DFA镜检法相比,在肺炎患儿呼吸道病毒检测中的检测性能良好,与real-time PCR相比敏感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良好,mariPOCⒸ多重分析法具有敏感性高、检测快速、智能等明显优势,可有效应用于临床检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产妇第二产程异常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9年1月-2019年6月顺利分娩的4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选取我院妇产科2019年7月-2020年6月第二产程异常的4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评价观察组第二产程异常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同时胎方位异常、脐带异常、产力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产妇第二产程异常的主要因素包括新生儿体质量、胎位因素、脐带长度、宫缩乏力,在发生此类问题后,应作出及时的诊断,根据产妇和胎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
简介:摘要原发于鼻腔及鼻窦的肠型腺癌(SNS-ITAC)是一种发生于鼻腔、鼻窦内的恶性腺样肿瘤,局部侵袭性较强,常累及筛窦、鼻腔及上颌窦。本文报道2例原发性SNS-ITAC,镜下观察2例患者肿瘤组织学形态均呈乳头状生长,部分呈小管-腺管样生长,肿瘤细胞核呈长杆状,假复层或复层排列,胞质嗜酸性,可见少量杯状细胞,细胞轻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具有肠型腺癌相似的分化和细胞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X-2、CK20、CK7、Villin阳性,SATB2少数细胞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30%,均符合SNS-ITAC。原发性SNS-ITAC是一种罕见肿瘤,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依据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为重庆市首例确诊婴儿,女,7个月25 d;病例2,男,5岁2个月,存在营养不良基础。2例患儿均有接触武汉返乡人员史,呈家庭聚集性发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咳嗽,淋巴细胞无明显降低,胸部CT可见感染性病变;病例2同时伴有腹泻,胸部CT提示磨玻璃影。经干扰素雾化等对症治疗,2例患儿症状均明显缓解,肺部感染灶明显吸收。目前病例1病程13 d,病例2病程11 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仍呈阳性。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呼吸道症状多见。流行病学史对诊断较为关键,早期病原核酸检测为确诊依据。
简介:摘要报道病理表现为脂性肺炎及机化性肺炎的胺碘酮肺部不良反应各1例,对两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措施进行描述,结合文献复习,了解胺碘酮肺效应、肺毒性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手段及其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胺碘酮肺部不良反应的认识。
简介:[摘要 ] 目的 科研工作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医院科研管理制度,强化科研意识 ,促进临床医疗科研工作顺利发展,推动医院向三级医院的目标前进。方法 通过完善科研制度,加强科研课题管理;借力集团医院科研力量和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培养科研人才队伍,提升科研发展实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增设院级创新基金课题,哺育院内科研人才;努力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制定科室目标,加强绩效考核。结果 初步建立了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科研管理制度,推动科研工作持续良性发展,在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方面取得成绩。结论 只要医院政策到位、措施得力、管理得当,二级医院的临床科研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并不断取得进步。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电压的胸椎旁神经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PHN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2例):45 V脉冲射频组(PRF-45V组)、55 V脉冲射频组(PRF-55V组)、65 V脉冲射频组(PRF-65V组)。3组患者入院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电压(45 V、55 V、65 V)的胸椎旁神经PRF治疗(超声引导下)。于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和曲马多用药量的随访评估,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并于治疗后3个月计算治疗总显效率。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RF-65V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点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与盐酸曲马多的用药量等均明显低于PRF-45V组及PRF-55V组(P<0.05);PRF-45V组与PRF-55V组比较,治疗后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与盐酸曲马多的用药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PRF-65V组的总显效率为87.5%,明显高于PRF-45V组(54.8%)及PRF-55V组(60.0%)(P<0.05),而PRF-45V组与PRF-55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电压45 V、55 V、65 V的胸椎旁神经PRF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PHN,其中以65V治疗效果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自动管电压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在第3代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3月至12月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可疑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220例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13例)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根据CT给出的自动管电压设定对比剂用量,注射时间为10 s;对照组(107例)依据指南推荐基于患者体质量选择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注射时间为12 s。两组受试者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方式。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对比剂用量的差异,t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客观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两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主动脉根部的噪声值分别为(27±4)、(26±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7,P=0.284);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5±0.10)、(1.18±0.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31,P=0.818);两名医师评分组内一致性尚可,测量值ICC均大于0.50;试验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2.2±0.6)mSv,较对照组[(4.6±1.8)mSv]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07,P<0.001);试验组的对比剂用量为(35±7)ml,较对照组[(46±6)m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99,P<0.001)。结论基于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制定对比剂注射方案,不仅计算简单,还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 【摘 要】目的:应用子宫次全切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对其术后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选取我院妇科就诊的 6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子宫次全切手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合理的基础上实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 SAS评分、 SDS评分、收缩压及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 1周以及出院后 2周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子宫次全切手术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较好效果,术后护理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