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率与年龄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到2012年7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妇女1612例。用SLAN荧光定量检测仪和核酸分子快速系统导交分型技术(HybriMaX)对21种HPV进行检测,将筛查人群分为7个年龄段,分别计算出高危、低危、中国人常见亚型的阳性检出率,分析其HPV阳性检出率与年龄段的关系。结果在1612例中共检出HPV471例,阳性率为29.22%;其中单一感染344例,占21.34%,多重感染127例,占7.88%;且HPV阳性检出率和年龄段相关,分别为26~30岁和36~40岁两年龄段阳性检出率最高。结论西安地区妇女HPV的阳性检出率和年龄段相关,且以26~30岁和36~40岁的两年龄段阳性检出率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与孕妇年龄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800例孕妇按年龄段分5组,在孕中期(14-20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化验孕妇血液中的甲型胎儿蛋白(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浓度,用“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分析软件”计算出危险系数,根据计算结果对孕妇胎儿进行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的风险评估1。结果≤21岁的孕妇,18三体综合征高危风险率最大;在22-30岁组,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的高危风险率随孕妇年龄增大而上升;31-35岁组,21三体综合征高危风险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18三体综合征也高于比22-30岁组;36-40岁组,21三体综合征风险率高达77.78%,是唐氏综合症高危群体。结论唐氏综合征筛查与孕妇年龄有首要联系,低龄孕妇和>30岁的高龄孕妇应更加强、重视产前筛查,进行合理的孕期保健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诱导期的不良反应以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丙泊酚诱导期出现不良反应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用药信息和不良反应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基本信息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比为12.75,年龄上以15~44岁构成比较最高,占比60.00%。本次丙泊酚诱导期不良反应均为静脉给药,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独用药,占比86.67%;发生时间上以≤5min最为常见,占比80.00%;药物使用剂量以(50mL~150mL)比例最高,占比60.00%。由于≤14的例数偏少,为比较方便,本研究将其纳入≤44岁年龄组,结果显示该年龄段患者的丙泊酚诱导期不良反应除了短暂性呼吸抑制外,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45岁年龄组。结论丙泊酚诱导期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而且丙泊酚诱导期不良反应和年龄存在一定的关联,临床上需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合并产科常见合并症与孕妇年龄的相关性,为临床、科研和卫生经济学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10月1日-2018年12月31日21935例收入某妇产医院产科病房的孕妇病案首页资料。按照孕妇是否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将孕妇分为5组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组﹑合并前置胎盘组﹑合并产后出血组和随机对照组(随机抽取未合并妊娠合并症孕妇)。分别比较上述各个合并症组与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有无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对与年龄明显相关的合并疾病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年龄对该合并症的发生的评估价值。结果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和随机对照组孕妇例数分别为972例﹑4280例﹑347例﹑3256例,5000例。五组孕妇平均年龄分别为33.5±3.9岁﹑33.2±4.1岁﹑34.6±4.4岁﹑32.6±4.3岁和29.1±4.5岁。前四组孕妇平均年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年龄(p值均为0.000)。通过绘制ROC曲线,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和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的切点分别为31.8岁﹑31.5岁﹑32.6岁﹑30.9岁。结论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孕妇的平均年龄均明显高于未合并这些合并症的孕妇。
简介:晶状体蛋白是晶状体内重要的结构蛋白,多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modification,PTM)可引起晶状体蛋白结构、溶解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白内障形成,而另一些翻译后修饰则可能与晶状体蛋白的保护作用相关。特别是琢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下降可导致其他晶状体蛋白的凝聚和酶的失活,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的发生密切相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为多因素疾病,目前确切病因不明,手术仍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段,尚无有效可以延缓或预防该疾病的药物。本文就目前主要的晶状体蛋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各年龄段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高龄孕妇(≥35岁)11 852例,行羊膜腔穿刺羊水原位培养染色体G显带核型结果,分析高龄孕妇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及类型的分布情况,按年龄分组(35岁组、36岁组、37岁组、38岁组、39岁组、40组、40+组),用χ2检验各年龄组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在11 852例高龄孕妇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共检出多态性390例(3.29%),异常核型946例(7.98%)。染色体数目异常821例(6.93%),占异常构成比86.79%,其中21三体比例最高498例(4.20%),占异常构成比52.64%。结构异常125例(1.05%),占异常构成比13.21%。易位38例(0.32%),倒位23例(0.19%),比例较高。从35到40+岁7个年龄组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依次为5.29%、7.57%、6.51%、7.24%、7.77%、8.46%和11.70%,从38岁起,孕妇年龄递增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逐年上升。各年龄组间总体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8,P=0.000)。结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随孕妇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构异常的分布与母亲年龄因素相关性,38岁起胎儿染色体总体异常率显著上升。对高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避免染色体异常儿出生的重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哮喘患儿血清中TNF-α与IgE水平,以观察和揭示它们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和与发病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哮喘发作期40例、缓解期30例患儿及健康对照组30例儿童TNF-α水平和IgE水平。所有结果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哮喘组的IgE与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发作期与缓解期、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哮喘发作组中10例哮喘持续状态者IgE水平与其他哮喘发作者IgE水平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这10例哮喘持续状态者TNF-α水平与其他哮喘发作患儿TNF-α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gE和TNF-α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TNF-α水平与哮喘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性噪声聋造成的危害,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1-2022.12期间确诊为职业性噪声聋的192例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的年龄段和工龄,造成的危害程度,并对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不同的年龄段,症状与年龄的增加成正相关,年龄较高的患者相比于年龄较低的患者,噪声聋症状的严重程度更为显著,比较P<0.05。患者的工龄与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的轻重程度,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工龄越长职业性噪声聋症状越严重,比较P<0.05。结论:年龄、工龄与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程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工作中应做好自我防护。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预测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可视化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确诊的600例AP患者,根据2012年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600例患者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28例)和非重症急性胰腺炎(NSAP)组(4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空腹血糖、尿素氮、血肌酐等),合并腹水或胸腔积液情况,以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旁指数(BISAP)评分。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对SAP潜在的预测因子进行筛选,将筛选后的预测因子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该模型与APACHE Ⅱ评分和BISAP评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估其鉴别能力;运用校准图和Hosmer-Lemesshow检验,以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分别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应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SAP组与NSAP组的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2,P<0.05)。SAP组的住院时间长于NSAP组[(20.33±16.21) d比(8.42±4.26) d],病死率、住院费用,空腹血糖、尿素氮、血肌酐、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APACHE Ⅱ评分、BISAP评分、胸腔积液或腹水的发生率,以及酒精性病因构成比均高于NASP组[21%(27/128)比0(0/472),44 837.58元(23 017.73元,102 579.77元)比12 301.46元(8 649.26元,18 823.88元),(10.48±4.84) mmol/L比(8.45±4.80) mmol/L,(8.80±6.50) mmol/L比(4.90±2.33) mmol/L,(139.56±127.75) mmol/L比(80.05±38.54) mmol/L,(187.33±87.25) mg/L比(90.81±82.53) mg/L,5.19 mg/L(2.96 mg/L,8.52 mg/L)比1.29 mg/L(0.53 mg/L, 2.87 mg/L),6.13 mg/L (4.64 mg/L,7.31 mg/L)比4.58 mg/L(3.50 mg/L,5.98 mg/L),(14.87±5.82)×109/L比(11.79±4.86)×109/L,0.84±0.12比0.78±0.12,13.16±7.57比8.77±7.28,(9.80±6.09)分比(3.79±2.59)分,(2.12±0.89)分比(1.04±0.78)分,65.6%(84/128)比12.9%(61/472),70.3%(90/128)比20.3%(96/472),18.8% (24/128)比11.4% (54/472)],血清白蛋白、血钙、血细胞比容均低于NSAP组[(30.86±4.95) g/L比(37.14±5.44) g/L, (1.98±0.31) mmol/L比(2.16±0.20) mmol/L,(42.40±8.67)%比(44.30±6.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35,χ2=99.403,Z=-13.330,t=4.239、10.759、5.207、11.227,Z=-11.406、-6.234,t=6.097、4.829、6.011、10.899、12.395, χ2=152.604、117.563、4.757,t=-11.788、-6.180、-2.310,P均<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CRP、尿素氮、D-二聚体、腹水4个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RP[比值比(OR)=1.009,95%可信区间(CI)1.006~1.012]、尿素氮(OR=1.185,95% CI 1.097~1.280)、D-二聚体(OR=1.166,95% CI 1.082~1.256)、腹水(OR=4.848,95% CI 2.829~8.307)均为SAP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1)。模型的AUC值为0.895(95% CI 0.865~0.926),高于APACHEⅡ评分(AUC值为0.835,95% CI 0.791~0.878)和BISAP评分(AUC值为0.803,95% CI 0.760~0.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78、4.466,P均<0.01)。校准图和Hosmer-Lemes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临床观察结果一致性较高。当模型预测SAP发生的概率为10%~95%时,模型的DCA曲线均高于2条极端线,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经Bootstrap内部验证,该模型仍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AUC值为0.892),其预测AP严重程度曲线与实际临床的AP严重程度曲线仍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基于CRP、尿素氮、D-二聚体和腹水构建的模型能够预测AP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临床医师做出更科学的临床决策。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加权成像参数与ADC值在直肠腺癌分化程度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直肠腺癌患者的影像和病理资料。测量肿瘤的IVIM参数(D、D*、f)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各参数的差异,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各参数与直肠癌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直肠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ADC值和D值显著性降低(P值分别为0.032和0.000),f值显著性增高(P=0.025)。D值鉴别高/中分化与低分化直肠癌的AUC最高,以2.465×10-3 mm2/s为阈值鉴别低分化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79.6%。D值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呈中度相关,ADC值、f值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呈弱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41、0.249和0.246 (P均<0.05)。结论IVIM参数与ADC值对鉴别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腺癌均有较大的价值,D值的诊断效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