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分次给药(全麻药)诱导与单次给药诱导心血管反应情况的比较及对心血管反应发生机制的分析来阐明分次给药在全麻诱导心血管反应预防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全麻病人100例,按年龄分为低龄组(A组)和高龄组(B组),每组又随机分为两组即A1、A2及B1、B2组共四组,每组各25例。A1、B1组按单次给药法诱导,A2、B2组按分次给药法诱导,并对两组心血管反应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单次给药法对循环波动幅度大,分次给药法的循环波动较为温和。结论分次给药法容易掌握便于控制,在心血管反应的预防方面优于单次给药法,适合在全麻诱导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曾经行上腹部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期采用气管内插管仍存在胃内容物返流、误吸的危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诱导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探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对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对30例诱导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由主管护师分别在透析前1天(干预前)及常规血液透析后15天(干预后)实施心理干预。在透析过程中由主管护士采用提问式与患者直接交流,从而评估患者心理反应、治疗动机及应对方式,并有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供舒适的环境支持和信息支持,指导自我护理,给予家庭心理干预等。结果经过心理干预,诱导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恐惧、绝望、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均有所改善,患者接受维持性透析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诱导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理应激期的健康状况。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并有助提高诱导期患者透析质量,延长存活时间,使患者由诱导期血液透析安全过渡到规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老年全麻诱导期的作用。方法随机将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于本院实施老年全麻的70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双盲法纳入芬太尼组与舒芬太尼组(n=35)。比较不同药物应用方式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患者的应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舒芬太尼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均低于芬太尼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患者全麻诱导期血糖与去甲肾上腺素数值相对较低,与芬太尼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芬太尼,舒芬太尼在老年全麻诱导期应用的应用,患者血压与心率指标控制效果更加理想,且能够稳定患者的血糖与去甲肾上腺素,麻醉诱导效果能够得到保障。
简介:摘要:临床医学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麻醉学是风险最大的学科之一,保证患者的麻醉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点,尽管麻醉医学在药物、仪器、操作水平等方面不断发展,但麻醉不良事件的发生仍然无法避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5所综合性医院的手术室护士共247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和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1,重测信度为0.940,总体问卷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75,问卷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663%。结论手术室护士风险认知处于中等水平,风险知识水平偏低,对待风险态度积极,男护士在风险认知方面凸显优越性,年轻护士的风险认知水平较低,职称越高护士的认知水平越高,有计划的培训对风险认知产生正性作用,护理管理者应注重提高护士的风险认知水平,从而降低患者遭遇风险的概率,保障患者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再为麻醉诱导期患者行焦虑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优质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筛选医院在2023.3-2024.5期间收治到院接受麻醉诱导治疗的患者共计100例,根据一般抽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成普通组和观察组,每组都有50例患者。在为两组患者行焦虑管理护理管理上,普通组采取的是常规护理,观察组引入优质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结果 经过不同方案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有更低的焦虑评分,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干预工作有更高的满意度评价,两组评分结果比对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麻醉诱导期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提高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