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对医院西药房中的高危药品的管理和用药安全进行深入分析,为医护人员的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随机抽取68名临床医护人员,对这些人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西药房中高危药品的管理和用药安全方面的相关问题。结果通过统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有19名医护人员的观点是高危药品的用药存在安全问题,有16名医生的观点是高危药品的管理存在问题,还有17名的观点是对这种药物的特性并不明确,有16名的观点是普通群众对高危药品的使用安全意识不强。结论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西药房中的高危药物进行管理,从而对其的使用进行有效的规范,减少了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了高危药品的应用安全。
简介:摘要滚动导轨已经成为成熟的功能部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车床尾座在使用直线导轨其锁紧结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形成标准化产品。本文总结归纳了几种尾座在使用滚动直线导轨的锁紧型式,分析不同结构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几种锁紧单元的工作原理,对线轨尾座锁紧结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在重症病人治疗中,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需要反复长期吸痰,负压吸引管及吸痰管的接头的放置位置是临床护理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方法是在床头系一支玻璃消毒试管或消毒瓶子里暂时放置,有的瓶子直接放在床底下,或者放于吸引器上;中心负压吸引管连接吸痰管一端的接口处包裹一次性手套,压于床垫下,或者放入用别针固定在床头的布兜里,另置于床头简易布兜,以上方法都出现吸引管随意盘旋或散落于地下。这些方法既不美观、放置不牢固,吸引管易脱出,又易造成工作人员或患者的针刺伤;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保证吸痰管接头的清洁,而且不符合保持无菌清洁状态,给患者带来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有研究报道,确保吸引器管接口的清洁是保证治疗质量,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由于吸痰管重心问题固定不牢而倾倒及按预防医院内感染原则,我们针对以上情况,在2010年1月起巧妙的将反尾夹用于吸痰用吸引管在床边固定的应用,解决了吸引管及吸痰管的放置问题,近1年来在临床使用中得到医护人员的一致肯定,应用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原地区不同运动负荷下尾加亚素(Urotensin,UⅡ)的变化,从本角度探讨高原地区所适应的运动强度。方法随机抽取移居拉萨满两年的健康汉族人120名。分为4组,共8组,每组30人,按照课题设计的Bruce运动方案,进行平板运动实验。运动前后5min各抽血一次,用抗凝管存取血液、离心、分离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移居汉族8分钟3、4级别运动和10分钟3、4级别运动前后UⅡ相比较均为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各个运动级别、时间下UⅡ相比较均为P<0.05,且为运动后小于运动前,结合UⅡ在人体内的作用可以看出,运动对血液循环及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益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胰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可能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特点、术前空腹血糖、血生化、肝功能和手术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1例行胰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无胰瘘/生化漏245例(87.2%),有临床意义的胰瘘(B/C级)36例(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有BMI、术前空腹血糖、是否结扎主胰管(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OR=2.354,95%CI:1.137~4.873,P<0.05)、未结扎主胰管(OR=4.067,95%CI:1.191~13.885,P<0.05)。结论BMI较高者可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手术过程中结扎主胰管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简介:摘要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phac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PPV)是以全身皮肤弥漫血管畸形合并全身皮肤弥漫色素增多为特征的先天性综合征,病变还可累及颅脑、眼部、全身静脉、骨骼等多个器官。PPV发病极为罕见,眼部表现特殊,可表现为青光眼、眼周皮肤鲜红斑、视网膜血管异常、脉络膜血管瘤、眼黑变、虹膜色素异常、虹膜发现乳头状凸起、眼底色素增多等。临床治疗应更关注PPV的皮肤外其他系统的病变,其青光眼的治疗十分棘手,多数仍参照Sturge-Weber综合征并发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00-306)
简介:摘要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PV)是一种以血管畸形合并色素沉积异常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可仅表现为皮肤病变,也可合并多器官系统的损害。由于临床少见,医生对其了解甚少,随着基因检测和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于PPV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入。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的有关PPV的研究进展,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概述,为该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统软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例泌尿系统软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软斑病患者病变位于膀胱,2例位于腹膜后。膀胱软斑病患者的症状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腹膜后软斑病患者的症状主要为发热、腰痛。4例患者均伴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尿细菌培养均显示大肠埃希菌。膀胱软斑病CT检查表现为膀胱壁腔外生长为主的包裹性肿物或者膀胱壁广泛增厚毛糙,其中1例膀胱壁包裹性肿物于MRI呈厚壁短T2信号,腔内容物明显扩散受限,提示腔内脓肿形成。腹膜后软斑病CT检查表现为不规则囊实性肿物,密度不均,有轻度强化效应,伴有流注征。病理检查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伴大量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增生,内见多量Michaelis-Gutmann小体(软斑小体)。结论泌尿系统软斑病多伴有免疫抑制性基础疾病,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肿瘤,病变内部脓液的MRI特征和腹膜后流注征有助于提示炎症性病变的诊断,穿刺活检和引流液寻找病原有助于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