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心电图(ECG)质量控制及异常波形辨识的优化策略。通过分析现有的心电图质量控制方法和异常波形辨识技术,结合实际医疗需求,提出了一种综合的优化方案。方案涵盖了从数据采集、预处理到异常波形辨识的全流程,并结合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等技术,以提高心电图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研究对于提升心电图诊断的精准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标签: 心电图质量控制 异常波形辨识 机器学习 信号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60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结果及效能。结果 60例疑似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阳性50例,常规心电图阳性43例,动态心电图阳性48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动态心电图数据更理想;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效能(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能高于常规心电图,其中诊断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比较,P<0.05。结论 冠心病心肌缺血利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及准确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诊断效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危急值在心内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心内科就诊的50例患者,采用对比法评估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使用心电图检查和对照组患者未观察危急值。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结果、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评估心电图危急值在心内科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对于观察组,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进行干预,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与对照组相比,心电图危急值的出现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和生存率。结论:心电图危急值在心内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参考和治疗指导,帮助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在心电图检查中,特别关注危急值的出现,以提升心脏疾病患者的管理水平和治疗质量。

  • 标签: 心电图危急值 心内科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对行心电图检查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110名行心电图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综合优质护理方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得分更高(P<0.05)。 结论 将常规护理与高质量的综合护理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显著减少行心电图检查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利于保持护士和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优质护理 心电图 护理满意度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的缺血坏死。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检查是诊断AMI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探讨AMI的院前和急诊心电图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的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等方面,以及心电图在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注意事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诊断 院前 急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临床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分别接受乙方案(甲组)和甲方案(乙组)治疗的急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细致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异常类型以及不同性别下的异常类型和病死率。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与乙组相比,甲组在Q-T间期延长、左前分支阻滞和心律失常等方面有所下降,尤其在复极异常上,甲组的发生率(75.78%)明显高于乙组(43.87%),其中男性在这些异常中的发生率普遍较高,且甲组男性的所有异常中复极异常(65.12%)和心律失常(87.21%)的发生率较高。结论:综上,甲方案在处理急性脑血管病人的心电图异常上显示出一定优势,尤其是在预防心律失常和复极异常上表现明显,对于降低心电图异常所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此疗效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

  • 标签: 心电图异常   急性脑血管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临床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分别接受乙方案(甲组)和甲方案(乙组)治疗的急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细致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异常类型以及不同性别下的异常类型和病死率。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与乙组相比,甲组在Q-T间期延长、左前分支阻滞和心律失常等方面有所下降,尤其在复极异常上,甲组的发生率(75.78%)明显高于乙组(43.87%),其中男性在这些异常中的发生率普遍较高,且甲组男性的所有异常中复极异常(65.12%)和心律失常(87.21%)的发生率较高。结论:综上,甲方案在处理急性脑血管病人的心电图异常上显示出一定优势,尤其是在预防心律失常和复极异常上表现明显,对于降低心电图异常所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此疗效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

  • 标签: 心电图异常   急性脑血管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平板运动试验,联合组多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联合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促进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律或速度异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导致猝死。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心电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识别心律失常的种类和性质。方法:准确描计心电图是识别心律失常的关键步骤。应注意记录心电图的电压、波形、时间等参数,以便于分析和鉴别。测量心率是分析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应测量并记录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以便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根据心电图的波形和时间变化,分析心律失常的种类和性质。应注意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异常的心电信号。结果:通过对心电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识别出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性质。对于常见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应熟悉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在诊断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避免误诊和漏诊。结论:心电图室中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分析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技能之一。通过对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分析,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帮助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心电图室 心律失常 识别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是指心肌由于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功能障碍,常见于冠状动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中。诊断是后续治疗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有利于病情的评估和风险分层,还对后续的治疗策略和临床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电监测手段,在心肌缺血诊断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肌缺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心电图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以提升评估准确性。方法:研究包括200名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人。实验组使用心电图,对照组使用超声心动图和症状评分系统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分析了患者的基线和术后心电图指标。结果:实验组在心率、ST段偏移量、QRS复合波时长方面的改善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症状评分更高,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心电图在评估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中显示出较传统方法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推荐未来研究结合心电图与先进影像技术,以提高治疗个体化和精准度。

  • 标签: 心电图 冠心病 治疗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脏是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心内科疾病的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心电图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在心内科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发现多种心脏异常情况,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心电图异常的识别并非易事,存在诸多难点和挑战。心内科疾病的诊断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仅仅依赖心电图结果。因此,深入研究心电图异常识别与心内科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心电图异常识别与心内科疾病诊断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 标签: 心电图异常 识别 心内科疾病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扫散时间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短时间扫散(A组)和长时间扫散(B组),各50例。比较两组VAS评分、临床疗效、满意度。结果:治疗前,A组、B组VAS评分分别为(5.81±1.45)分、(5.70±1.42)分,治疗后,两组分别为(3.40±1.36)分、(3.44±1.32)分,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A组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分别为56.00%(28/50)、40.00%(20/50)、4.00%(2/50)、96.00%(48/50),B组分别为60.00%(30/50)、34.00%(17/50)、6.00%(3/50)、94.00%(47/5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率分别为48.00%(24/50)、44.00%(22/50)、8.00%(4/50)、92.00%(4/50),B组分别为54.00%(27/50)、40.00%(20/50)、6.00%(3/50)、94.00%(47/5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扫散时间的浮针治疗对颈椎病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都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短时间扫散同时节省了医师的体力和治疗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不同扫散时间 浮针治疗 颈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