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维持性血透肾性贫血治疗中使用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入院就诊的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临床分组方式选择双盲法,设置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左卡尼汀,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中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蛋白(ALB)与对照组相比,均优于对照组,显示组间差存意义(P0.05)。结论:肾性贫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贫血指标具有改善作用,患者心室得以重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镇痛对高龄产妇分娩镇痛及产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的高龄孕产妇2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109例。参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实施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镇痛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及母婴结局情况。结果:实施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镇痛干预后,研究组产妇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的母婴结局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高龄产妇实施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镇痛干预,可显著降低产妇分娩疼痛程度,缩短其产程时间,改善母婴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3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PR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依据最佳截断值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RPR诊断MM最佳截断值为0.10,据此分为高RPR组(RPR≥0.10)和低RPR组(RPR<0.10),分别有52、85例。高RPR组与低RPR组在不同Durie-Salmon(DS)分期(χ2=17.110,P<0.01)、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χ2=10.817,P=0.001)、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χ2=26.937,P<0.01)、血红蛋白(χ2=17.140,P<0.01)、乳酸脱氢酶(χ2=7.926,P=0.005)、红细胞沉降率(χ2=9.513,P=0.002)、β2微球蛋白(χ2=7.726,P=0.005)、骨髓浆细胞比例(χ2=6.621,P=0.010)分层中的患者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RPR组总有效率较高RPR组高[82.4%(70/85)比71.2%(3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6,P=0.124)。低RPR组深度缓解率较高RPR组高[56.5%(48/85)比19.2%(1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7,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RPR、治疗缓解程度是初治MM患者总生存(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外周血RPR升高的MM患者OS时间缩短,RPR可能是MM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基因变异类型。方法采集4例以溶血性贫血为表型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4例患者红系相关疾病基因进行筛查,并用Sanger测序验证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可疑变异位点。结果4个先证者在SEC23B基因上均检测到2个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其父母,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CDA)Ⅱ型患者。先证者1携带SEC23B基因第15外显子c.1727T>C(p.Phe576Ser)和第16外显子c.1831C>T(p.Arg611Trp)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2携带第2外显子c.74C>A(p.Pro25His)和第14外显子c.1588C>T(p.Arg530Trp)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3携带第2外显子c.74C>A(p.Pro25His)和第16外显子c.1831C>T(p.Arg611Trp)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4及其弟携带第14外显子c.1571C>T (p.Ala524Val)和第19外显子c.2149G>T (p.Ala717Ser)复合杂合变异;检出的6个变异中,c.1727T>C(p.Phe576Ser)和c.2149G>T (p.Ala717Ser)为未见报道过的新变异。同时检测到先证者4其PIEZO1基因上存在c.4608_4615del(p.Gly1537Glufs*82)杂合变异。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快速准确地对CDAⅡ型患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是传统诊断方法的有效补充手段,其中新发现的变异位点丰富了SEC23B基因的变异数据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RPR)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4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7(42~84)岁。术前初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平均30.6(4.2~499.2)ng/ml。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1.15 ng/(ml·cm3)54例,<1.15 ng/(ml·cm3)295例。所有患者均行RP。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8分158例,<8分191例;病理分期≤T2b期151例,T2c期110例,≥T3a期88例;切缘阳性114例,阴性235例;精囊侵犯86例。前列腺癌危险分度低危121例,中危83例,高危145例。349例术后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观察终点为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期(RFS)。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前RPR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RPR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349例术后中位随访32(4~132)个月。93例出现生化复发。根据ROC曲线得出术前RPR的截断值为0.27(95%CI 0.502~0.653,P<0.05),将患者分为高RPR组(RPR≥0.27)和低RPR组(RPR<0.27)。高RPR组66例(18.9 %),低RPR组283例(81.1 %)。两组的Gleason评分(P=0.005)、初诊血清tPSA(P=0.000)、病理T分期(P=0.031)、前列腺癌危险分度(P=0.037)、切缘阳性(P=0.03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RPR组RFS显著低于低RPR组(26.0个月与35.0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Gleason评分(HR=1.579,95%CI 1.049~2.376,P=0.028)、初诊血清tPSA(HR=2.979,95%CI 1.655~5.362,P=0.000)、病理T分期(HR=1.292,95%CI 1.009~1.653,P=0.042)、术前RPR(HR=3.555,95%CI 2.339~5.401,P=0.000)是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年龄、PSAD、精囊侵犯、前列腺癌危险分度和切缘阳性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tPSA(HR=1.917,95%CI 1.033~3.558,P=0.039)和RPR(HR=3.086,95%CI 1.994~4.775,P=0.000)是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RFS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RPR可作为评估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RPR≥0.27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RPL5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1例RPL5基因突变致DBA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检索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结果患儿,男,8岁。骨髓穿刺检查提示DBA,基因检测显示其RPL5基因杂合突变:c.657 C>G,p.Y219X,该突变类型为国内外首次报道。数据库共检索到该病47例,其临床特征显示(包括本研究1例,共48例):该病的男女比例发病率相同;亚洲地区患者数量低于欧美地区;散发为主;欧美地区外显子突变中,43.0%集中在Exon3;RPL5突变的DBA患者畸形率达81.3%(39/48例,不包括身材矮小),高于其他突变类型患者,其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46.0%,低于DBA患者整体激素治疗反应率。结论chr1:93303142(c.657 C>G,p.Y219X)是RPL5基因的新突变,可导致DBA,拓展了该病的致病基因谱。RPL5突变患者致畸率与多重致畸率较高,且激素治疗反应率较低。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对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患者实施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验后,诊断应用价值分析。方法:纳入4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以及同期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间:2019年01月~2020年12月内),通过红细胞参数数值(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析血常规红细胞参数诊断价值。结果:(1)检验后,地中海贫血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验数值,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显著,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红细胞参数水平,较地中海贫血患者,无对比差异性,P>0.05。结论: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验,能够有效对不同类型贫血进行鉴别,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显微镜红细胞计数与尿液分析仪法应用于尿液潜血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在2020.06-2020.12时间内,收集的尿液标本200份,分别以显微镜红细胞计数和尿液分析仪(URIT-500B)进行检验,统计并分析2组检验结果。结果:尿液分析仪检查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9.0%,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结果显示阳性率为20.0%,差异较小x2=0.064(P>0.05);尿液分析仪((URIT-500B)检验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90.3%、误诊率为9.7%、漏诊率为15.6%,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敏感度、特异度、误诊率与漏诊率分别为80.0%、93.3%、6.7%、20.0%,2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差异较小,x2=0.318、0.918、0.918、0.318(P>0.05)。结论:临床在开展尿液潜血检测时,以显微镜红细胞计数和尿液分析仪(URIT-500B)进行检验,均存在一定优势与劣势,故而在开展检验时,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检验方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联合2种方法进行检验,以此来有效提高检验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78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39例(对照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39例(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β-AP和NSE水平、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β-AP和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 h β-AP和NSE明显低于对照组[β-AP:(416.13 ± 22.81) μg/L比(510.73 ± 24.27) μg/L和(373.53 ± 21.72) μg/L比(430.68 ± 22.15) μg/L,NSE:(8.35 ± 0.66) μg/L比(11.13 ± 0.73) μg/L和(7.81 ± 0.61) μg/L比(9.12 ± 0.6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24 h β-AP和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24和72 h 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2.32 ± 2.05)分比(20.54 ± 2.31)分、(25.19 ± 1.33)分比(23.61 ± 1.08)分和(26.84 ± 0.97)分比(25.01 ± 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7 d 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4.15 ± 3.20) min比(19.32 ± 3.14) min、(18.08 ± 3.52) min比(24.63 ± 4.10) min和(16.21 ± 4.40) min比(22.31 ± 4.7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NSCLC患者术中采取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可减小血清β-AP和NSE水平升高幅度,减轻对认知功能的损害,术后恢复较快,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78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39例(对照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39例(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β-AP和NSE水平、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β-AP和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 h β-AP和NSE明显低于对照组[β-AP:(416.13 ± 22.81) μg/L比(510.73 ± 24.27) μg/L和(373.53 ± 21.72) μg/L比(430.68 ± 22.15) μg/L,NSE:(8.35 ± 0.66) μg/L比(11.13 ± 0.73) μg/L和(7.81 ± 0.61) μg/L比(9.12 ± 0.6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24 h β-AP和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24和72 h 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2.32 ± 2.05)分比(20.54 ± 2.31)分、(25.19 ± 1.33)分比(23.61 ± 1.08)分和(26.84 ± 0.97)分比(25.01 ± 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7 d 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4.15 ± 3.20) min比(19.32 ± 3.14) min、(18.08 ± 3.52) min比(24.63 ± 4.10) min和(16.21 ± 4.40) min比(22.31 ± 4.7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NSCLC患者术中采取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可减小血清β-AP和NSE水平升高幅度,减轻对认知功能的损害,术后恢复较快,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对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影响。方法 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76例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应用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比较两组麻醉质量。结果 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长,且术后1h、2h疼痛感受(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0.00%,较对照组10.53%低(P<0.05)。结论 对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靶控输注中,与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可提升苏醒期质量及术后镇痛效果。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脾动脉结扎术后输注血小板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肝硬化脾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到2020年10月在本院行脾切除术病例资料共20例,分为两组,输注血小板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组(n=10)和不输注血小板只回收式自体输血组(对照组)(n=10)。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中回输自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节约异体血液资源方式,且在手术同时输注血小板能快速恢复相关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肝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所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3例成人肝移植术后因HPV-B19感染引起受者PRCA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肝移植术后感染HPV-B19的检测方法及治疗方案。结果3例受者均因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术中输血量较大,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后1~2个月出现重度贫血,再次入院后排除失血性贫血,经骨髓穿刺和宏基因测序诊断为PRCA。经降低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使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7~10 d,血红蛋白很快恢复正常。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肝移植术后HPV-B19感染的文献15篇,诊治方案有趋同性。结论HPV-B19感染可引起成人肝移植术后的PRCA发生,使用宏基因测序早期诊断的同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可能是现在最为可行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不同胎龄及不同性别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所有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产科分娩、出生后住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吉林省内其他转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所有早产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完成桡动脉采血,根据血常规结果,分析统计不同胎龄及不同性别早产儿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结果随胎龄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逐渐升高,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P均<0.05);34周≤胎龄<37周的早产儿部分红细胞参数具有性别差异,与男婴相比,女婴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较高(P均<0.05);23周≤胎龄<28周组早产儿红细胞数为2.58×1012~5.45×1012/L,28周≤胎龄<34周组早产儿红细胞数为2.97×1012~5.86×1012/L,34周≤胎龄<37周组中男婴红细胞数为3.38×1012~5.83×1012/L,女婴红细胞数为3.18×1012~5.89×1012/L。不同胎龄、不同性别早产儿红细胞分布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4.8~20.6%。结论本研究建立了23周≤胎龄<37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不同胎龄、不同性别早产儿部分红细胞参数具有差异性。